🌧「都是我的錯,害大家受累。」
那天會議結束後,大家陸續散去,小林卻還留在空空的會議室裡。投影機的光線逐漸暗下,他的心情卻越來越沉重。
明明只是專案裡的一次小延遲,他卻忍不住在心裡責怪自己。腦中開始像壞掉的錄音帶一樣,不斷播放那些熟悉的聲音:
「要是可以重來,我就不會這樣決定了。」「都是我的錯,害大家受累。」
「我真的很糟糕,怎麼老是出問題。」
表面上,這些聲音好像是「負責任」的反思;但仔細一聽,你會發現,它們其實更像是一種自我鞭打。它們沒有帶來清晰的解答,反而讓人陷入無止境的懊惱。
或許,你也曾在夜深人靜時,對自己說過這些話吧?今天,我想和你一起梳理這三種常見的「不良反思模式」,並聊聊如何提早發現、及時改變。

一、後悔懊惱型:「要是可以重來」
這種反思最容易出現在「事後」。事情一旦發生,腦子裡就自動浮現另一種「假設劇本」。
典型語句:
- 「要是當時多努力一點就好了。」
- 「如果我沒有那麼衝動,現在結果會不一樣。」
- 「早知道會這樣,我一定會換另一條路。」
- 「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不會再犯同樣的錯。」
這些話聽起來充滿懊悔,好像很認真在檢討,但其實只是把焦點拉回到「無法改變的過去」。
如何提早發現?
當你腦中冒出「如果」「要是」「早知道」這些字眼時,就是提醒自己:你正在跟過去的影子糾纏。
如何改變?
👉 把「要是」換成「下次」: 「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我要先確認細節再做決定。」
這樣一來,反思才會真正落在「未來可以怎麼做」。
二、責任歸咎型:「都是我的錯」
這種反思帶著一種「英雄式的自責」——好像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一手造成。
典型語句:
- 「都是我的錯,害大家這麼辛苦。」
- 「要不是我大意,事情就不會失敗。」
- 「根本問題就是出在我身上。」
- 「我沒有盡責,才會連累大家。」
看似負責,其實是過度承擔。任何專案、任何事件,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不可能單靠一個人來決定成敗。可是,當我們習慣把「全部責任」扛在自己肩上,就會看不清真正的問題在哪。
如何提早發現?
當你的語言裡出現「都是」「全怪」「根本因為我」這些絕對字眼,就是警訊。
如何改變?
👉 試著去劃分責任比例: 「這件事我可能要承擔三成責任,但還有七成需要和團隊一起檢討。」
當你能客觀看待責任,你才有餘力去找到真正的改善之道。
三、自我批判型:「我很糟糕」
這是三種模式裡最具殺傷力的一種。因為它不僅檢討事件,還直接否定「自己這個人」。
典型語句:
- 「我真的太笨了,怎麼會犯這種錯。」
- 「我根本不值得被信任。」
- 「我總是拖大家後腿。」
- 「我就是沒用的人。」
這些話,比起檢討,更像是一把刀。它從「做錯事」一路切到「我是錯的」。反思變成了自我攻擊,最後留下的不是進步,而是羞愧與無力感。
如何提早發現?
留意那些全盤否定的字眼——「我就是」「我根本」「我總是」。當這些字眼出現,你已經把一件事,無限上綱到整個自我價值。
如何改變?
👉 把「我很糟糕」轉成「我有不足之處,但能改善」: 「我這次的溝通不夠清楚,下次要提前確認需求。」
這樣,你就能保留自我價值,同時看見改進的空間。
金句收斂:從不良反思到良性反思
- 「要是可以重來」 → 提醒自己:過去不可逆,但未來可設計。
- 「都是我的錯」 → 提醒自己:錯誤有比例,責任有分工。
- 「我很糟糕」 → 提醒自己:錯的是行為,不是整個人。
結語
反思,本來是為了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更有力量去改變。但如果不留意,它也可能變成自責的陷阱。
當你腦中再次冒出那三種聲音時,請記得:
👉 「這是警訊,不是結論。」
真正的反思,不是反覆懊悔,也不是無限責怪,更不是否定自我。
它應該像一盞燈,照亮前路;而不是一塊石頭,壓垮你前行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