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過去的顧問經驗中,我常常觀察到一個關鍵的誤解:將短期成績當作顧問價值的全部。這是一條隱形卻致命的分水嶺,劃分出初階顧問與高階顧問的差異。短期成效的確能快速贏得掌聲,讓企業感受到「顧問帶來了成果」,但它也最容易讓顧問掉入「症狀導向」的陷阱──治標卻不治本。這樣的方式無法真正改變組織結構與能力基礎,反而會讓企業在未來更加依賴外部協助,失去自我演化的能力。
付費限定
成功顧問的法則02:不要只追短線 也要同步做長期建構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02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解鎖卓越企業顧問的秘密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商學邏輯 | 納帝思 商學院
11會員
75內容數
商學邏輯是納帝思商學院的課程講記發表專區。 納帝思商學院由 創辦人 陳致瑋 所創立,宗旨在推廣實戰商學邏輯,把個人的超過20年的企業經營管理和營運輔導的經驗整理成閱讀版的進修課程講記,提供給有需要的學習者閱讀研習。
商學邏輯 | 納帝思 商學院的其他內容
2025/08/26
我是陳致瑋,作為一位企業顧問,我始終依循邏輯優先、原則驅動的作業方式,秉持「所有系統都可建構,所有問題皆有模型」的態度,針對客戶提出的每一個挑戰,先拆解其組織結構與核心流程,找出決策盲點與效能瓶頸。這是系列文章的首發,也是分享顧問成功方法的交戰守則,希望對所有想要成為顧問的職人,提供過來人的指引。
2025/08/26
我是陳致瑋,作為一位企業顧問,我始終依循邏輯優先、原則驅動的作業方式,秉持「所有系統都可建構,所有問題皆有模型」的態度,針對客戶提出的每一個挑戰,先拆解其組織結構與核心流程,找出決策盲點與效能瓶頸。這是系列文章的首發,也是分享顧問成功方法的交戰守則,希望對所有想要成為顧問的職人,提供過來人的指引。
2025/08/26
《關鍵人才 KTP 與 Talent Pool 的企業發展藍圖》以二十年顧問實務為基礎,提出企業人才培養的完整架構。書中強調 18 個月 KTP 與長期人才庫的戰略價值,涵蓋責任感養成、跨世代與跨文化管理、數據化與 AI 驅動、以及使命感留任等核心議題。 16章節,近2萬字的辦法操作講述。
2025/08/26
《關鍵人才 KTP 與 Talent Pool 的企業發展藍圖》以二十年顧問實務為基礎,提出企業人才培養的完整架構。書中強調 18 個月 KTP 與長期人才庫的戰略價值,涵蓋責任感養成、跨世代與跨文化管理、數據化與 AI 驅動、以及使命感留任等核心議題。 16章節,近2萬字的辦法操作講述。
2025/08/26
引言
我是陳致瑋,擔任二家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也經營多家公司和投資新創事業體。在我觀察創業與投資領域多年後,我逐漸理解一個核心真相:所有企業的故事,幾乎都始於一個「起點資金」的支持。而這個起點,在風險投資領域裡,通常被稱為「天使輪投資」。這是創業公司最早期的外部資金來源,通常發生在團隊剛剛成立、產
2025/08/26
引言
我是陳致瑋,擔任二家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也經營多家公司和投資新創事業體。在我觀察創業與投資領域多年後,我逐漸理解一個核心真相:所有企業的故事,幾乎都始於一個「起點資金」的支持。而這個起點,在風險投資領域裡,通常被稱為「天使輪投資」。這是創業公司最早期的外部資金來源,通常發生在團隊剛剛成立、產
你可能也想看








在商業世界中,如何激勵員工和管理階層以達成組織目標,一直是企業領導者面臨的重大挑戰。特別是在當今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如何平衡短期績效和長期發展,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Uri Gneezy所著的《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描述了關於短期主義和長期激勵的討論,讓我對這個議題

在商業世界中,如何激勵員工和管理階層以達成組織目標,一直是企業領導者面臨的重大挑戰。特別是在當今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如何平衡短期績效和長期發展,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Uri Gneezy所著的《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描述了關於短期主義和長期激勵的討論,讓我對這個議題

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許多公司都開始採用「只看結果」的管理模式。乍聽之下,這似乎是個不錯的主意——畢竟,誰不想專注於最終成果呢?但是,這種看似進步的做法,真的對員工和公司都有利嗎?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許多公司都開始採用「只看結果」的管理模式。乍聽之下,這似乎是個不錯的主意——畢竟,誰不想專注於最終成果呢?但是,這種看似進步的做法,真的對員工和公司都有利嗎?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當企業服務到一個階段,並評估已可脫離顧問服務時,我會將服務轉向諮詢比重比較多一點,逐步輕量合作但仍保持諮詢。這篇文章討論了企業顧問服務的重要性,並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

當企業服務到一個階段,並評估已可脫離顧問服務時,我會將服務轉向諮詢比重比較多一點,逐步輕量合作但仍保持諮詢。這篇文章討論了企業顧問服務的重要性,並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

在中年職涯轉型後,因自己在數位相關領域工作且有十多年擔任管理者的經驗,有一些企業邀請我擔任數位轉型或經營管理領域的顧問。剛開始大多是透過諮詢或會議的形式對客戶提供服務,漸漸的我就對這樣的方式產生不一樣的想法—我不想只是提供建議出一張嘴,而是成為客戶的協作夥伴,也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新實戰經驗。

在中年職涯轉型後,因自己在數位相關領域工作且有十多年擔任管理者的經驗,有一些企業邀請我擔任數位轉型或經營管理領域的顧問。剛開始大多是透過諮詢或會議的形式對客戶提供服務,漸漸的我就對這樣的方式產生不一樣的想法—我不想只是提供建議出一張嘴,而是成為客戶的協作夥伴,也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新實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