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是一個願意與自己對話的人?有時候,這些對話並不輕鬆,甚至帶著壓力與不安。但往往正是這些艱難的對話,才讓我們靠近真正的自己;而若選擇擱置,它們則會化成無期限的內耗。
從柔性理解,到理性澄清
也許你也有過這樣的時刻:腦子裡有無數個聲音,拉扯、質疑、反覆重播,卻怎麼樣都得不到答案;又或者答案雖然明顯,卻不甘願去相信與承認事實就是如此。那種感覺,我們常常稱作「內耗」。
「內耗」並非敵人,也不意味著你的軟弱或無能。它更像是一種提醒:你心裡有一場艱難的對話,正等著你展開。
1. 內耗的本質
「內耗」常常是因為心中存在矛盾卻無法妥善處理:
- 價值衝突:理想與現實拉扯。
- 自我矛盾:想要同時維持兩種相反的身份/需求。
- 逃避或壓抑:不敢正視真正的問題,把能量耗在迴避或自我合理化上。
換句話說,內耗不是因為「有問題」本身,而是因為「不處理問題,卻又無法不在意」。
2. 與自己艱難對話的作用
艱難對話意味著:
- 承認內心矛盾,而不是假裝沒有。
- 坦白直視那些不舒服的真相(恐懼、不安、失敗感、欲望)。
- 嘗試命名並釐清衝突的來源,讓它變得具體。
這樣的對話能把「模糊的不安」轉化為「具體的議題」。一旦變得具體,能量就不會無止境地消耗在反覆焦慮上,而是有機會被引導去解決或接納。
3. 兩者的關聯
- 缺少艱難對話 → 內耗增加
當我們逃避與自己對話時,問題會以「模糊焦慮」或「無聲拉扯」的形式存在,形成內耗。 - 進行艱難對話 → 內耗轉化
雖然一開始會更痛苦(因為必須面對現實),但長遠來說,它能將能量從「耗散」轉向「澄清與行動」。
從覺察內耗開始,轉向艱難對話
那麼,如何把「內耗」轉向「艱難對話」呢?你可以試著:
- 先命名內耗,而不是急著解決
例如:不是「我怎麼這麼沒用」,而是「我正在反覆想要不要離職,卻沒有行動」。 - 辨識內耗的核心矛盾
問自己:「我到底卡在兩個什麼選擇或期待之間?」 - 將矛盾轉化為對話問題
把「我到底該怎麼辦」換成「如果選擇 A,我最怕失去什麼?如果選擇 B,我會犧牲什麼?」
1.艱難對話意味著:從自責轉為傾聽
在展開艱難對話的過程中,關鍵是從「自責」轉向「傾聽」。
- 內耗的聲音常常是:「為什麼我又拖延?我怎麼這麼糟?」
- 艱難對話則會問:「當我拖延的時候,我其實在保護自己不去面對什麼?」
差別在於:前者讓能量流失,後者讓能量開始流動。
2.如何防止自我對話變成新的內耗
不過,自我對話有時也可能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打轉。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可以:
- 設定時間界線:給自己十五分鐘,而不是讓對話佔滿一整天。
- 使用第三人稱視角:想像自己是朋友,用理解的語氣提問,而不是責備。
- 聚焦於可行選擇,而非完美答案:允許自己做暫時性的決定,之後再調整。
3.幾個可以溫柔問自己的問題
- 我現在到底卡住在哪裡?
- 我同時渴望和害怕的是什麼?
- 如果我暫時停下來,最怕會失去什麼?
- 此刻,我最需要的其實是答案,還是被理解?
這些問題就像一盞燈,不一定立刻指引方向,但能照亮你所處的位置。
4.轉換的關鍵公式
→ 覺察內耗(我正在卡住)
→ 命名矛盾(具體化它)
→ 展開對話(讓雙方需求都能說話)
→ 做出小行動(承接對話,而不是追求完美)
→ 留有調整空間(允許未完成)
柔性力量的宣告
內耗是心靈的一種呼喚。當你願意與自己展開那場艱難的對話時,你就已經開始回應這份呼喚了。願你在下一次內耗來臨時,不是急著驅趕它,而是靜靜坐下來,給自己一個對話的空間。那裡,也許就是你找回力量的起點。
展開一場艱難的對話,就是給自己一次最深刻的陪伴。
柔性力量房間
在這裡,我書寫關於自我覺察、內在韌性與柔性思維的練習。 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有所觸動,願它提醒你:力量不在於壓抑,而在於允許;不是逼迫自己改變,而是練習在模糊與矛盾中,仍能穩穩地陪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