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組織管理中,我常聽到高階主管無奈地問:
👉「部屬對我情緒化,是不是因為我領導能力不夠?」
👉「團隊不開心,難道就是我沒把事做對?」這種懷疑,往往讓領導者陷入無止境的自責。
但真相是:別人的情緒,不等於你的責任。
職場痛苦源,模糊的責任界限
某位部門主管 Andy,因業務壓力,情緒容易起伏。每當績效未達標,他就會在會議上情緒爆炸,甚至指責「都是你們沒做好!」。
在場的副總 Bob,每次聽到這種指責,總會懷疑:
「是不是我領導方式不夠好?是不是我沒有給團隊足夠的支持?」
結果,副總 Bob 在一次次的自責中,越來越疲憊,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勝任。
但問題真的是出在他身上嗎?
職場壓力的真相
心理學家艾利斯(Albert Ellis)的「情緒 ABC 理論」指出:
- A(事件):績效不達標
- B(信念):A主管認為「失敗一定要怪人」
- C(結果):情緒爆炸、指責他人
同樣的事件,換成另一位心態成熟的主管,可能會說:「好,我們來檢視流程,找出改進方案。」
這說明了:情緒是對方的選擇與責任,而不是你必須承擔的包袱。
劃定責任界限,減輕團隊壓力
- 區分責任界線
- 你的責任:提供清楚的目標、合理的資源、專業的支持。
- 部屬的責任:對自己的情緒管理負責,為結果承擔角色。
- 拒絕「情緒甩鍋」
當部屬說:「我這麼焦慮,都是因為你……」
不要立刻自責,而是溫和但堅定地回應:
「我理解你有壓力,但情緒的調整是你自己的功課。」
- 專注行動而非情緒
不要被部屬的情緒牽著走,請把焦點拉回到行動:
「我們接下來怎麼做,才能改善績效?」
- 給自己喘息空間
領導者不是情緒回收桶。
當你承擔過多他人的情緒,你會逐漸失去判斷與能量。
請記得:領導者的力量,來自清晰的心,而非盲目的承受。
劃清界限不是冷漠,是最高效的職場共事模式
走到高階管理的位置,你必須明白:
- 不是所有的情緒都要你買單
- 真正的責任,是帶領團隊往前走,而不是成為大家的「出氣筒」
如同一句管理金句:
「別人怎麼對你,是他的人品;你怎麼回應,是你的修養。」
當你劃清情緒界線,你不只放過自己,也讓團隊學會成熟面對責任。
在職場裡,真正能讓領導者走得長遠的,不是凡事攬責,而是能清楚地分辨:哪些是我的責任,哪些該還給對方。
🌱 所以,當部屬的情緒壓過來時,先問自己:
這是我的責任,還是他的功課?
📌 你是否也曾被部屬或團隊情緒壓得喘不過氣?
A. 常常發生,我容易自責
B. 有時候會,但已學會分辨
C. 幾乎不會,我懂得劃清界線
👉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選擇。
👉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幫忙 按讚 + 分享,也讓更多領導者看見:職場的修煉,不在於承受,而在於智慧分辨。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
✅ 如果你正在學習如何在職場裡「放過自己」,歡迎追蹤我。這裡不只是談管理,更談領導者的內在修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