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職場裡,許多高階主管常會有這樣的感受:
當部屬一再提出需求、問題或需要資源時,你心裡突然湧起一股不耐煩,甚至覺得生氣。可是一轉身,你又陷入自責——「我是不是對他們太嚴厲了?」
這種內心拉扯,很像一種隱形的情感模式,其實並不是部屬真的做錯什麼,而是我們在複製某種「舊有的互動習慣」。職場案例:一位高管的自白
有位高管客戶告訴我:
「每次團隊來找我幫忙,我一開始會很想幫,但當事情一件件疊上來時,我就會覺得煩躁,甚至想說:你們不能自己想辦法嗎?可是一過後,我又覺得自己是不是沒有盡到領導責任,對部屬太冷漠了。」
這正是很多主管的盲點:我們常誤以為自己要承擔別人的情緒責任。
部屬失望了,我要安撫;團隊焦慮了,我要解決;大家不滿意了,我要補救。
久而久之,主管成了「情緒保姆」,但自己卻筋疲力盡。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我們內心有個慣性信念:「別人失望了,就是我沒做好。」
所以當團隊提出需求時,我們的不耐煩,常常不是針對事情,而是針對「我要不要去承擔他們的失望」的焦慮。
打破「過度負責」的管理循環
如果你也常陷入這種狀態,可以試著做以下幾步——
1. 覺察:我的不耐煩從哪裡來?
把讓你感到生氣或不耐煩的場景寫下來,問自己:
「我真正擔心的,是事情本身,還是怕承擔他人的情緒?」
2. 提醒自己:這是他的情感,不是我的
部屬可能會失望,但這並不代表我要承擔或立刻安撫。
提醒自己:「我拒絕,是因為資源有限;他的失望是他的感受,而不是我的責任。」
3. 與團隊建立清晰界限
學會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團隊需求,哪些是我習慣性去回應、甚至過度承擔的情緒責任。
這樣,你才能更冷靜、更專注地回應真正的問題,而不是陷入情緒漩渦。
4. 誠實表達自己的困難
高階主管不是超人。當資源不足、時間有限時,可以坦誠地說:「我理解你們的需求,但這部分我們暫時沒有足夠條件處理。」
這不是逃避,而是讓團隊理解「限制」的存在,進而共同尋找解決方法。
放下過度負責,才能真正帶人帶心
真正成熟的領導力,不是凡事都要撐住,更不是把團隊的情緒都背在自己身上。
而是能清楚分辨:什麼是我的責任?什麼是團隊需要自己承擔的?
當你能放過自己,也才有能力帶領團隊走得更穩。
有界限的領導者,不會顯得冷酷,反而更值得信賴。
因為你的冷靜、清晰,會讓團隊知道:在你這裡,他們得到的不是一個「永遠安撫他人」的主管,而是一個能真正帶領大家前行的領導者。
📌你在職場中,有沒有遇過以下狀況?
A. 經常為了部屬的情緒焦慮,反而忽略了核心問題
B. 明明已經盡力了,還是會覺得自己「不夠好」
C. 學會設立界限後,發現領導更輕鬆
👉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經驗,讓更多領導者看見彼此的真實心聲。
👉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幫忙 按讚 + 分享,給身邊需要提醒的朋友。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