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三許久不見的高中同學從新竹上來跟我拿代購的Garmin跑錶,剛好當天不用去健身房報到,晚上有空檔,就趁在三人的一波小熱血去到附近的大學夜跑兼開箱新錶。
嘿嘿,不得不說,儘管平常只做重量訓練,沒有跑步鍛鍊心肺能力,不過邊聊天邊跑個五公里還是做得到的。
最後就在邊聊近況跟回憶以前高中的有趣的過往,度過一個美好的夜晚。===========以上為閒聊線,以下正文開始===========
想一下,上次你覺得自己沒紀律或者不夠努力半途而廢的經歷是什麼時候
明知這是對自己好的選擇,卻總是先選擇了「當下的快樂」。
很可能是你的內在願望,還沒找到一個具體可行的行動出口。
這週要分享的工具,是許多行為科學研究推薦的起手式:
WOOP 模型。
它不只是一種「目標設定法」,更是一種讓願望化為行動的「心理轉換技術」。

無論前方風雪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就是習慣改變的起點
🧠 為什麼 WOOP 是一個好起點?
WOOP 是四個步驟的縮寫:
1️⃣ Wish:寫下你真正想做的事(例如:我想培養早睡習慣)
2️⃣ Outcome:想像這個改變帶來的美好結果(我會精神更好、有更多活力面對隔天)
3️⃣ Obstacle:誠實面對你內心或生活中的阻礙(我一滑手機就停不下來)
4️⃣ Plan:為這個阻礙擬定一個具體的替代行動(如果我想滑手機,我會先設定計時器只滑10分鐘)
這個簡單又有邏輯的流程,最強大的地方不是「激勵你」,而是幫你提前模擬了阻礙場景,並設計了行動轉折點。
讓我們進一步來談談:為什麼 WOOP 能強化意志力?又該如何延伸這個方法?
🔁 思考對照法:讓價值與行動對話
WOOP 的第三步「Obstacle」是關鍵,它強迫我們正視那些阻擋好行為的內在慣性。而且僅知道阻礙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情感層面的驅動。
這時可以試試「思考對照法(mental contrasting)」。
它的做法是:並列想像目標的美好畫面,以及現實中最討厭的慣性。
例如:
- 想吃得更健康 → 想像身體負擔變低 vs. 現在吃完炸雞後的脹氣與倦怠
- 想多看書 → 想像閱讀時心神專注的感覺 vs. 現在滑手機後的空虛與焦躁
這個方法經實驗證明會提升人們忍受不舒服情境的能力。
有趣的是:在一項心理學實驗中,研究者讓兩組人寫文章後將手浸入冰水中測意志力,結果發現如果人們事先回想自己的核心價值,能顯著延長他們忍耐的時間。
這代表我們的大腦會為「有意義的事」分配更多資源。
而這正是讓 WOOP 成功的重要加乘元素:
讓你的願望與價值連線。
📌 執行意圖:預先決定,減少當下思考負擔
即使願望與價值都清楚了,但如果沒有行動機制,我們還是會被習慣拉走。
這時候,執行意圖(Implementation Intention) 就派上用場了。
它的形式很簡單,就是寫下:「如果 X 發生,我就做 Y。」
例如:
- 如果下午肚子餓,我會先喝一杯水,再決定吃什麼。
- 如果我打開外送 App,我會先問自己:我今天真的需要外送嗎?
這些句子看起來普通,但它們的效果驚人。
有一項針對年長病患的研究顯示:
只要在紙上寫下復健的具體時地安排,康復速度平均快了一倍以上。
可見,當「行為觸發點」已經預設好,大腦就不需再耗費意志力去做選擇。
📚 小結:從 WOOP 出發,建立你的行動地圖
- WOOP 是「願望 → 結果 → 阻礙 → 行動」的起點
- 思考對照法讓你更認清慣性與價值的落差,增加行動意願
- 執行意圖是連接思考與實踐的橋梁,讓行動更流暢自動化
這三者結合起來,就是一套「不靠衝動、不靠自責」的行為設計系統。
🌱 這週的行動小練習:
- 寫下你想養成的一個小習慣(如:每天看一頁書)
- 用 WOOP 四步法寫出你的願望、好處、阻礙與具體計畫
- 加上一個執行意圖句型:「如果____,我就____。」
- 把這個計畫貼在每天看得到的地方(或分享到社群上)
讓這一週,成為你重新連結願望與行動的起點吧。

讓我們寫下執行意圖,將願望轉化成下一步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