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份,我加入了一個中高齡的社群,原本只是抱著好奇的心態,想看看這樣的社群是什麼樣子。沒想到,短短幾個月的參與,讓我對這個群體的組成有了深刻的體會。特別是當我將這個社群與職場進行對比時,發現了許多有趣且值得深思的現象。
社群與職場的背後動機
社群中的角色分工如職場
進入社群後,我很快注意到一個現象:社群中的角色分工,竟然像極了職場的結構。版主就像是老闆,掌握著整個社群的方向與規則;而那些在群裡活躍發言、經常組織活動的人,就像職場中的主管或核心團隊;至於一般成員,則像是默默執行任務的員工。有些成員經常在群裡分享自己的心得或提出建議,這讓我聯想到職場上那些積極表現、希望獲得肯定的員工;而那些不太說話、不參與活動的人,就像辦公室裡安靜工作的同事,存在感雖低,但仍然是整個團隊的一部分。
離開群組的群友就像是對職場不滿,或是沒找到個人成就而離職,而被管理者踢出群組就像是非自願離職,帶著不甘願跟話題離開。同樣是失望但不同的是金錢。沒有薪水,卻依然爭寵
與職場最大的不同在於:社群裡沒有所謂的「薪水」或物質上的回報。然而,即便如此,許多人依然很積極地參與,甚至會努力爭取在群體中的關注與肯定。這讓我感到好奇:為什麼在沒有金錢利益的情況下,人們仍會如此投入?答案或許在於人性中對「舞台」與「成就感」的需求。在這個社群中,我看到許多人透過參與活動、分享經驗來展現自己。他們希望獲得認可,找到一個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平台。這種動力與職場中的升遷或績效追求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社群活動如職場任務
社群還有一個有趣的特點,就是大家對於主題活動的熱情投入。每當有主題派對或活動時,成員們總是非常認真準備。例如,有一次主題是「懷舊主題服裝趴」,大家紛紛翻出家裡珍藏已久的老照片、老物件,甚至還有人特地去購買符合主題的服裝。這種認真程度,讓我聯想到職場上那些需要全力以赴的專案總有人加班執行完成。不同的是,在職場上,我們努力是為了達成業績目標或獲得主管賞識;但在社群中,大家的努力更多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與熱情,以及在群友間建立連結感。
職場與社群的相似與差異
- 角色設置與分工模式 :在職場,常見老闆、主管和員工組成的層級結構,角色設置明確且分工階層化。在中高齡社群中,則是由版主、積極參與者和普通成員共同組成,呈現出更具彈性、去階層化的扁平架構。兩者雖分工方式迥異,但皆重視個體角色對團體運作的獨特貢獻,形成一種角色被肯定的價值感。
- 個體參與動力:在職場中,人們大多為了薪資、加薪或升遷而努力,而這些外在誘因形成主要驅動力。社群活動則注重內在獎勵,成員投入主要源於他人的回饋、認可、自身成就感,群友提供的情感或心理支持。在心理學角度來看,兩者共享的關鍵動力是對「自我價值確認」的渴望。
- 活動內容型態: 職場的活動主要環繞專案完成與會議協調,皆具有高度目標導向與現實功能性。而在社群中,大多聚焦在主題活動、經驗交流或興趣關聯的內容,以休閒娛樂為基準。儘管風格大相逕庭,兩者皆提供一個彼此互動的平台,幫助人們從活動中感受與成員保持聯繫的心理聯繫效應。
- 參與的心態傾向:職場往往要求成員專注完成責任,多由報酬驅動參與,動機常呈現半被動狀態。與之相比,社群參與多展現自主性和熱忱,注重興趣導向與情感交流。無論在職場或社群,參與行為都能使人找到被欣賞的感覺,在心理層面上引發「被與群體連結」的內心滿足感。
故事分享
版主幾乎晚上都會開語音聊天室,原本以討論活動為主要動機,後來變成群友分享祕密管道能吸引不少人加入。群通當中會有人積極發言,也會有人靜靜聆聽。更有趣的是,有成員後來分享,他睡前會上聊天室把這當成了睡前廣播。這種輕鬆又自由的參與方式,在職場中是很難見到的。
還有一次,一位成員分享了他如何克服心理障礙,第一次在群裡發言並得到大家的鼓勵。他說:「雖然只是幾句話,但那一刻,我感覺自己被看見了。」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在社群裡,每個人都渴望找到一個能夠展現自我的舞台,而這種需求並不會因年齡而減少。
結語:從社群看人生的另一面
參加這個中高齡社群的經驗讓我明白,人類對於連結感、自我實現的追求,是跨越年齡與情境的。我們可能會因為生活階段不同而選擇不同的平台,但那份想要被認可、想要參與的心卻始終如一。
如果把每個社群都看作是一個小型職場,那麼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各種人生百態。無論是在職場還是社群中,每個人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而這正是人性最真實的一面。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深入觀察並分享這些有趣的現象,也期待大家能在不同的舞台上找到自我價值。
謝謝觀看Lena文章小短篇,歡迎一起加入社團漫談人生粉絲團追蹤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
知識的累積來自於【分享】 學習的動力來自於【同伴】 感謝您閱讀Lena創作文章,沒有唯一也沒對錯。輕鬆看待,謝謝!! 請幫我按個 愛心讚加分享,有您的鼓勵才有我寫作的動力,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