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職場重新出發
我該怎麼避免重蹈覆轍,開創職涯新局面?
你面對新環境的適應策略是什麼?能讓你避免重蹈覆轍嗎?
「到新公司,我可以重新開始嗎?」這是很多人來晤談室裡想探討的問題。要突破職涯困境,光是換環境是不夠的,你需要覺察自己的內在習慣,勇於面對並調整,才有機會改變人生劇本,為自己打造出新的職場人際藍圖。小梅、阿宏和菁菁三人都是這個月剛到這個公司上班的新人,他們三人分別在適應期展現出不同的人際策略,
小梅一到公司就很關注自己的主管,她快速掌握主管對工作的期待與標準,然後就專心致力去達成這些目標,把適應環境的其他面向都先放到一邊。
阿宏上班的第一天就能和一群同事一起午餐,他擅長和陌生人建立關係,對他來說在新公司先交到朋友最重要。
菁菁認為在新環境裡最好的策略是先當個觀察者,她怕自己會不小心做出惹人生厭的行為,所以和主管跟同事們都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
大家仔細思考,應該可以發現他們三人的適應策略各有優缺點,沒有絕對的好壞或正確答案,我們可以深思的方向是:
我的適應策略來自哪些過去經驗?這些策略適用於此時此刻嗎?
這些策略帶給我的人際劇本是什麼?我想如何微調我的人生劇本?
我們來看看他們三個習慣的適應策略,帶給他們什麼樣的人生劇本。
小梅總是把精力花在完成上司的標準,很少經營同事間的關係,主管們對她的能力讚不絕口,但她鮮少與夥伴合作,缺乏帶領同事的能力,被視為適合單打獨鬥守著自身崗位的人,因為遲遲無法升遷,小梅覺得留在原公司看不到前景,才決定換工作。
阿宏在工作上人緣很好,很擅長配合同事,大家都很喜歡跟他一起工作,因為他很在乎同事相處的氣氛,相對的也很容易被同事間的對立所影響,他會因為與自己交好的同事在公司被黑,就跟對方一起離職,也曾因為受不了夾在兩個對立的主管中間做事,而決定離職。
菁菁是個謹慎負責的人,能吃苦穩定度也很高,但因為她不太跟人互動,所以就算在公司待得久,主管和同事們都不太瞭解她,這讓她很難在工作上被重視或提攜,有時候黑鍋還會扣到她這個小透明身上,菁菁不想高調地被重用,卻很在乎自己能不能在專業上持續進步,最後她因為遲遲無法接觸能帶來學習的任務,就毅然離職了。
如果他們三人換了新工作,還是維持原本的適應策略,假以時日他們還是會在新的人際環境,重演過去的人生劇本。
從成長經驗裡發展而來的適應策略
進入新環境的壓力,會讓人焦慮度大幅提升,為了避免身心失衡,大腦會尋求能快速減壓的策略:喚醒過去經驗裡降低焦慮最有效的老方法。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從原生家庭裡習得的人際互動模式,就是適應成功的老方法。這些平常藏在腦裡的原始方式會被喚醒,影響我們當下的職場互動,複製過去的人生劇本。
根據我的晤談經驗,列出以下三種常見的互動模式,以小梅、阿宏跟菁菁作為範例,大家可以觀察他們的故事,找出自己慣用的適應策略。
第一, 討好權力者
在職場中,有些人會不自覺地複製原生家庭中「討好權威者」的模式。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是希望透過獲得權力者的認可,來確保自己的安全感。
小梅就是這個類型,她將自己與上位者的關係擺在第一位,這種策略雖然短期內可能帶來好處,例如:可以快速和上位者建立關係,獲得好印象,主管確實對小梅的工作能力讚賞有加。
但長期來看,可能會導致以下問題:
- 忽略團隊合作:因為過度關注權力者的需求,小梅缺乏對團隊成員互動的觀察,導致她會做出不利團隊合作的行為。例如:當小梅積極表現時,可能不小心搶了別人的功勞,或違反某些上下屬關係隱微規則,因此得罪人。
- 失去自我定位:為了讓權力者滿意,小梅可能在尚未全盤了解的狀況下,就不假思索去爭取某些任務以得到重用,她很少從自己的價值觀與職業目標的角度來考慮工作機會上的取捨。比如:自己被指派的工作任務,會往那個方向發展,那個方向是適合自己的嗎?盲目完成上位者的期待,最終會讓自己迷失方向。
- 引發反彈:小梅的工作表現突出,但與同事間的正向互動太少,其他同事除了眼紅小梅的表現之外,既無法跟小梅互相學習,也不能跟她互相幫助,只剩下負向競爭的可能,讓她無形失去很多助力與機會。
第二, 不恰當的結盟
另一種常見的適應策略是「快速結盟」,即在新環境中迅速找到一個小團體或盟友,以獲得歸屬感。這種行為可能源於過去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因此渴望透過結盟來保護自己。
結盟是阿宏慣用的適應策略,到任何新環境都能很快跟人打成一片是他的優點,我們很容易忽略這項社交優勢在極端狀況下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種策略的風險在於:
- 陷入小團體鬥爭:在尚未了解整體局勢之前,過早加入某個小團體,可能會被捲入辦公室政治,甚至成為派系鬥爭的犧牲品。以阿宏為例,他經常不自覺陷入主管們或同事間的角力中,小則阻礙升遷,大則因此離職。
- 限制視野:在職場上阿宏跟誰感情好走得近,就不由自主地習慣從對方的角度看待工作上的人事物,其中偏頗可想而知。結盟的其中一個危險就是過度依賴所親近團體的觀點,可能會讓人失去客觀判斷的能力,無法全面了解職場環境。
- 失去獨立性:在工作上與阿宏友好的群體,也會反過來希望他的想法和做法,符合該群體的價值觀與利益。過度依賴盟友的支持,害怕破壞同盟情誼,可能會讓人失去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影響個人成長。
第三, 保持疏離
有些人在成長經驗中激勵過情感忽視或背叛,因此對人際關係充滿戒心,進入新環境時他們傾向與別人「保持疏離」避免受傷,這就是菁菁的適應策略,這個策略雖然讓她不用受棒打出頭鳥或功高震主之類的挫折,但也並非全無風險。
這種策略的缺點在於:
- 孤立無援:過度疏離會讓你失去同事的支持,甚至在需要幫助時無人伸出援手。雖然工作能力好,但菁菁跟上司或同事在工作上既無密切的合作,也沒有私下的交情,落難或背黑鍋時,一個相熟相挺的人都沒有,很容易心灰意冷而離職。
- 錯失機會:職場中的許多機會來自於人際互動,過度疏離可能會讓人錯失重要的資訊或資源。這也是菁菁一直得不到進修資源的原因,職場上的資源會給有潛力幫助團體更好的人,獨善其身的人顯然不是第一選擇。
- 影響心理健康:長期保持疏離會讓人感到孤獨,甚至會加重情緒壓力。以菁菁為例,儘管她的能力可以克服工作挑戰,但意外與挫折難以避免,就算她背負與別人相同的職場難關,可缺乏支持和資源,她需要獨自消化的情緒壓力比別人大得多。
打破舊有模式,建立健康的適應策略
你看出他們三個人的人生劇本了嗎?反思一下,你能不能找出自己在職場上的人際互動模式?當你能從更高的角度觀察自己,你才有機會拿回主動權,成為自己人生的導演。
要避免被過去的適應習慣束縛,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步驟,建立更健康的職場適應策略:
1. 自我覺察,識別舊有模式
在進入新環境時,先停下來問自己:「我現在的行為是出於理性思考,還是被過去的習慣驅動?」透過自我覺察,我們可以識別出那些來自原生家庭的舊有模式,並有意識地避免重複。
2. 建立清晰的職業目標
在適應新環境時,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非常重要。這不僅能幫助你保持方向感,還能避免被外界的壓力或誘惑牽著走。例如,你可以問自己:「這份工作能幫助我達成什麼樣的職業目標?」
3. 逐步建立人際關係
不要急於討好權力者或結盟,而是逐步與同事建立健康的關係。透過日常的互動,了解每個人的性格和工作風格,找到與自己價值觀相符的夥伴。
4. 尋求專業支持
如果你發現自己難以擺脫舊有的適應模式,可以考慮尋求心理諮商或職涯教練的幫助。專業的支持能幫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找到更有效的適應策略。
從舊有模式中解放,創造新的職場劇本
轉換職場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但也是一個重新定義自己的機會。透過自我覺察和積極行動,我們可以打破來自原生家庭的舊有模式,創造屬於自己的職場劇本。記住,適應新環境不是為了討好他人,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和個人成長。讓我們以更健康的心理狀態,迎接職場中的每一個挑戰!
全文刊於能力雜誌834期「職場心理相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