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開《專注力協定》之前,心裡想著「已經有很多要我們專注的文章,還需要看這本嗎?」
《專注力協定》這本書主要分成四個部分,分別是「管理內在誘因」、「對抗外在誘因,把它駭回去」、「用協定來預防分心」、「替具有引力的行為騰出時間」。
如果要用白話簡單解釋,那就是「找出分心的原因,並把時間花費在對自己有幫助的事情上」。
時間管理就是痛苦管理
《專注力協定》一開始並不是教你怎麼抵抗手機的誘惑,而是先提「時間管理就是痛苦管理」,當我們要做一件不那麼舒適的事情時,那就很容易想方設法逃避之。作者提到,他曾用復古的打字機,為的是讓自己沒辦法上網,專注於打字,結果卻只是找到其他的分心行為替代而已。
換言之,手機只是自己不專心的代罪羔羊,如果沒處理好這份不適感,那麼就算待在一個只有自己的房間也沒用。
看到這點,實在深得我心。我發現自己在寫讀書心得時,就算我把手機放一旁,還是特別容易注意自己的指甲是不是太長,然後找藉口修剪指甲,用「時間管理就是痛苦管理」的角度去看,其實我只是想要逃避寫讀書心得這件事。
四步驟從內在開始處理分心
面對因為心理不適感所引發的分心行為,可以藉由下面四個步驟處理:
- 一、尋找開始分心前的不適感。
- 二、把誘因寫下來:將分心所發生的時間、當時正在進行的事情,以及這個行為所帶來的感受紀錄下來。
- 三、探索你的感覺:用觀察、好奇的心態面對當時的感受,辨識與察覺當時心裡的每一個念頭。
- 步驟四、提防交界點(Liminal moment):生活中從一件事轉換到另一件事的時間點,中間的空檔或等待時的分心都是專注與分心的交界點。
透過這四個步驟,讓自己可以更能意識分心行為背後的原因,當發現出現這樣的行為時,
可以運用「十分鐘規則」:告訴自己先等 10 分鐘,再做那件可能讓我們分心的事,以抑制「衝動衝浪」。
具有引力的事:你自己、人際關係與工作
《專注力協定》提出生活三大領域:你自己、人際關係與工作的基本架構,並讓自己依此排定每天的時間,並審視在時間內的安排,是否有實踐自己的價值觀。
有了這三大領域的概念,就能夠依照自己生活重心安排時間,如此一來,「玩樂」就不再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畢竟「玩樂」能達到放鬆的效果。
書中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你不能把一件事稱為分心,除非知道它是讓你從什麼事情分心」。所以滑手機、看影片都是沒問題的,只要是計劃內的事。如果這個時段專門安排好要看社群軟體的時段,那就不是分心;但如果是預劃要看書的時段,卻因為手機響了就看社群軟體,那就是一種分心。
3種協定,維持一貫的專注力
預先承諾,就像是用婚姻來避免我們不忠,用提撥退休金來預防我們又老又窮,是防止分心的最後一道堅強防線。預先承諾共有3種協定(費力、代價、身分),可以由內而外為我們重塑不易分心的體質。
.費力協定:躲在螢幕後頭,為我們避掉了分心所必須承受的社會壓力,透過專注力工具、和朋友互相監督等方式,可以大幅增加分心的阻力。例如把餅乾裝進加蓋盒子,並放到櫥櫃深處;或是在手機裝上專注森林App。
.代價協定:比起追求收益,研究顯示我們有更高的動力去迴避損失。運用金錢作為賭注,替你的分心標上一個心痛的價格,增強我們對分心的抗體。例如作者在行事曆旁放了一張百元美鈔跟一個打火機,跟自己約定要是沒能在標定運動的日期去運動,那麼就要燒掉那張百元鈔票,這招讓他堅持了三年的運動習慣。
.身分協定:預先改變自我認同的設定,專注就會像是素食者不吃肉、穆斯林不飲酒、猶太教徒不吃豬肉等一樣自然。從今天起,把自己定位成「心無旁騖者」,並透過固定儀式來強化自我認同。
後見
在看《專注力協定》時,經常會想到《原子習慣》的內容,不過兩本書有許多互補的地方。
《原子習慣》是透過「提示、渴望、回應、獎賞」4大法則,讓行動輕而易舉,並藉由持續累積的小習慣,營造巨大改變的起點。
《專注力協定》分享的4大處理分心的步驟,則是能讓自己更有意識察覺到分心的原因,就像我在文內提及自己在寫心得時,特別容易注意指甲是否過長,這可能就是自己無意識逃避所產生的動作。兩本一起看,更能產生加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