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羅西書3:13: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
續前文~
此後,在與先生的相處中,我若發現自己態度不好,或是有錯,便會主動向他道歉,請求饒恕,而且我常常選擇在孩子面前這樣做。因為我相信,這不僅是個榜樣,更是讓孩子學習謙卑與彼此相愛的好機會。
有一次,在晚餐時,我為自己早上的不好態度跟先生道歉。先生聽後跟孩子說:「我覺得你媽媽不需要跟我道歉,夫妻本來就是這樣溝通的。 我和你媽媽是不是一對寶啊?」 還有一次,我跟先生為某事道歉。先生轉身過去對著孩子微笑地說:「我對你媽媽是永遠的饒恕。」 聽到這樣的回應,我心中充滿感恩,我真是擁有一位好棒的先生!
饒恕,一點都不簡單
「饒恕」嘴巴上說起來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卻極其不容易,特別是當傷害來自我們生活中必須面對的人時,更是如此。
在我剛信主不久的時候,教會小組裡有一位姊妹常因經濟困難而落淚。有一天,先生喜孜孜地把公司發給他的紅包(裡面有十萬元)轉送給我。我心想,或許可以把這筆錢無利息借給那位姊妹,幫助她先度過難關,等她有餘裕時再慢慢歸還。於是,我打電話告訴她這個想法。沒想到,她不僅生氣地拒絕,還對我說:「遊戲規則不是這樣的。」甚至引導我把這筆錢「奉獻」給她,並解釋這樣就是奉獻給神。當時的我對奉獻的意義仍十分模糊,心裡雖有掙扎(因為我的本意並非如此),最後卻仍然對她說:「若上帝要藉此考驗我對祂的忠誠,我願意把這十萬元奉獻給妳。」
然而,錢給出去之後,我心裡卻很不平安。於是,我告訴了先生這件事,他聽後平靜地對我說:「這是我們家的生活費,去跟她要回來。」雖然我心裡嘀咕著:「既然是生活費,幹嘛說是送給我的,讓我自由使用?」但最後還是硬著頭皮去討回。
沒想到,這件事卻驚動了牧師和師母,他們第一時間去探望那位姊妹。這讓我心裡深深受傷,因為在整件事中,其實我才是那個受害者。當時,我萌生了離開這個教會的念頭,並開始尋找合適的教會。但未信主的先生卻勸我:「不必因這件事就離開。」他甚至親自去教會找牧師和小組長溝通,並說明我剛信主,許多事還不明白,需要更多的指教與帶領。於是,我選擇留下。
此刻回顧我體會到,當我們受傷時,本能的反應往往是想逃離──離開傷心地,離開傷害我們的人。但神卻帶領我留下,因祂知道,這正是我要學習饒恕、經歷醫治的地方。
在那段日子裡,我的躁鬱症起伏不定,痛苦更是加劇,也常常因著心裡的委屈而落淚。每當心痛難過時,我就再次地來到神面前禱告,定意饒恕那位姊妹。這樣的掙扎與反覆,持續了將近半年。直到有一次讀到馬太福音5:23-24:「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當下我領受到,上帝是極其看重「和好」──若我不先與那位姊妹和好,我在神面前的敬拜也是枉然。於是有一個主日,我看見她身旁有空位,便主動走過去坐下。她一看見是我,立刻激動地擁抱我,我也擁抱了她。那一刻,我真實地經歷到神所說的「和好」。
多年後,當我在準備小組共讀書有關「饒恕」的篇章時,這件往事再次浮現,我竟然哭了!這才發現,雖然我早已饒恕了那位姊妹,卻忽略了牧師和師母在這件事中帶給我的傷害。那時,我覺得他們看顧資深的會友甚於剛進教會的我,而且師母還曾對我說:「你不覺得自己最近的情緒太大了嗎?」我心裡十分受傷,我回應她:「你們常常說要用上帝的眼光看人,但我覺得你們卻沒有如此看待罹患躁鬱症的我。」 想到這些往事後,我向神做了饒恕他們的禱告。沒想到,隔天我又哭了!於是我問神:「是不是還有誰我沒有饒恕呢?」神光照我──原來,我還沒有饒恕祂,因祂允許這一切發生在我生命中。於是,我再次在禱告裡選擇饒恕。
如今回望,我深深明白:饒恕並不是一次性的決定,而是一次次在神面前的交託與順服。
饒恕是可以操練的
孩子上小學一年級時,我辭去了工作,專心做全職媽媽。那時,孩子同學的母親邀請我進入教會,我們成了彼此信任的好姊妹。平常,我們會與幾位全職媽媽一同在校門口接孩子放學,再一起帶孩子去公園玩耍。孩子們快樂地遊戲時,我們幾位媽媽則坐在一旁閒聊、分享生活。我們的情誼就在日復一日的陪伴中漸漸增長。
有一次我的孩子和這位姊妹的孩子玩耍時,不小心把對方的手臂反折,就像壓犯人一樣。隔天孩子放學時,我遇見這位姊妹,她卻在眾人前像潑婦罵街般,大聲指責我,說因為有我這樣的母親,才教出這樣壞的孩子。她還一一數落我孩子過去的錯事,認為是我縱容所導致,最後甚至撂下狠話,要和我絕交。當下我只是平靜地回應:「若這是妳的決定,我尊重。」然後帶著孩子,一路哭著回家。在路上,我告訴孩子,以後放學不要再去公園玩了。雖然孩子跟我說,他仍想和大家一起玩,但看著一直哭泣的我,就答應了。
幾個小時後,這位姊妹竟來按我家的門鈴。當下的我並不想開門,心裡仍舊很受傷──原以為彼此的情誼深厚,卻因一件小事遭到怒罵,讓我感到失望,也不願再面對她。就在這時,孩子對我說:「媽媽,妳要開門。如果妳不開門,那以後我做錯事時,你帶我去跟人道歉,我也不要去。」這句話深深提醒了我──我要成為孩子的榜樣。於是,我開了門。姊妹一進門就擁抱我,並向我道歉。
表面上,我們似乎和好了,但我的心卻仍未真正釋懷,我又一次面對饒恕的功課。只是這一次,比起上次花了半年的時間,我已經進步到只用了三個月,才真的放下並完全原諒對方。
我想與大家分享的是:饒恕是可以操練的。
那該怎麼操練呢?就是「選擇饒恕、定意去饒恕」,而不是等心裡覺得不再受傷才開始。若一直等待,苦毒只會不斷折磨自己。我很喜歡尼爾‧安德生的一段話:「期望饒恕帶給你好結果。過不久,你就能想起那得罪你的人,而不再感到受傷、憤怒或怨恨。」【註一】這句話,我真真實實地經歷。
現在,每當有人冒犯或得罪我,為了讓自己不再糾結、不再難過,我會選擇立刻饒恕對方。過去,我可能需要半年才能真正放下;後來縮短到三個月;如今,饒恕對我幾乎是能立刻生效。當我選擇立刻饒恕,心中對那人的負面情緒便可以歸零,關係也能回到「他未曾冒犯我」的狀態。這讓我在人際互動中不再戴著負面的眼鏡去看待對方,而是以健康的心態繼續建立彼此良好的關係。
我深刻體會到:饒恕消除了我與人之間的隔閡,讓人際關係變得好輕鬆,也使我的心更自由。
(未完待續)
參考書籍:
註一: 《勝過黑暗》P191,作者 尼爾.安德生 著,學園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