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0:停止內耗:一段自我探索與轉化的旅程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前言:這不是急救,而是一條路

傍晚的教室裡,夕陽斜照進窗,映在木質桌椅上,帶著一種說不出的靜謐感。十幾位學員靜靜坐著,有人雙手緊握,有人眉頭深鎖。

老師看著這些帶著不同焦慮的人,語氣溫柔卻帶著力量:

「如果你期待今天學到三個秘訣,明天就能完全停止內耗,那我可能要讓你失望了。」

台下傳來細微的嘆息聲,有人忍不住低下頭,有人緊緊咬著筆,彷彿心裡的渴望瞬間被澆熄。

raw-image


老師卻停頓了一下,眼神柔和卻堅定:「這堂課不是一劑速效藥,而是一段旅程——一段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最後慢慢轉化的過程。」

有些人因為失望而感到沮喪,但也有人在這句話裡聽見了一絲釋然。因為他們突然明白,也許自己不必再和時間賽跑。


內耗從哪裡來?

1.1 小安的困惑

小安常常陷在一個問題裡:「為什麼我明明很努力,卻總是覺得不夠?」

那天,她坐在咖啡館的角落,看著杯裡的拿鐵泡沫漸漸塌陷,心裡一遍遍重播那句熟悉的抱怨。

raw-image


「我是不是天生沒用?為什麼別人看起來都能輕鬆過日子,而我卻總在掙扎?」

她的世界像是有一個永遠無法填滿的洞。無論怎麼努力,洞口依然張著大口,把她的能量一點一滴吞掉。

1.2 阿德勒的提醒

心理師聽完後,翻開一本書:「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生有三大任務——工作、友情和愛情。如果在其中一個領域,你習慣用恐懼或迴避來應對,就很容易產生內耗。」

小安怔住了。她想起自己在人際互動中總是小心翼翼,擔心被誤解、害怕不被喜歡。她回想過去無數次下課後的空虛,雖然明明交出漂亮的報告,卻依然覺得自己不值得。

那一刻,她突然意識到:原來內耗並不是「我不夠好」的證明,而是我的模式出了問題。

raw-image


1.3 「假我」與「生存策略」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被接納,會戴上「假我」的面具。

有人扮演「好好先生」,從不拒絕;有人假裝堅強,從不示弱。這些策略在童年時期保護了我們,卻在成年後成為內耗的根源。

小安明白,她的不斷取悅,其實是害怕被拋棄的生存策略。

raw-image

覺察慣性與內耗迴圈

2.1 小偉的日記

夜裡,小偉對著書桌發呆,日記本上寫著:「今天又拖到最後一刻才交報告,我真的很沒用。」

這句話,他已經寫了整整一個月。

每一次,他都想著:「下次我一定要更早開始。」

但每一次,情況都沒有改變。

2.2 畫出迴圈

在諮商室裡,心理師拿起白板筆,畫了一個圈:

「焦慮 → 自責 → 過度努力 → 倦怠 → 再焦慮。」

小偉愣住了,心跳加速。這不就是他的人生?

「這…不就是我嗎?」他幾乎喊了出來。

心理師微笑著說:「當你能看見這個模式,你就已經開始改變了。覺察,讓你有了選擇。」

原本模糊的黑霧,被描繪成一個清楚的路徑。那一刻,小偉第一次感覺到:自己也許能走出這個無止境的迴圈。

raw-image


2.3 覺察練習

心理師給他的功課很簡單:

  • 每天寫下「今天我什麼時候開始焦慮?」
  • 「焦慮之後,我是怎麼反應的?」

一週後,小偉發現自己常在收到主管訊息後立刻焦慮,接著瘋狂加班,然後又在深夜對自己失望。

這些記錄,讓他第一次「看見」內耗的觸發點。


探索核心恐懼

3.1 小玲的告白

「請寫下你最害怕的事。」在一次小組練習中,老師發出指令。

小玲手抖著寫下:「我害怕不被需要。」

她的聲音顫抖,卻努力說出口:「因為如果沒有人需要我,我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教室裡一片靜默,許多同學眼眶泛紅。因為那句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他們的心。

3.2 心理師的點破

心理師走到她身邊,語氣溫柔卻堅定:「你看見了嗎?這不是焦慮的問題,而是你深怕被拋棄。」

小玲愣住了。她突然明白,自己多年來拼命照顧別人、犧牲自己,不是因為「我真的好善良」,而是因為「我怕失去價值」。

raw-image


3.3 核心恐懼的影子

我們每個人的內耗背後,都有一個核心恐懼:

  • 有人害怕失敗,所以永遠不敢開始。
  • 有人害怕被拒絕,所以不斷討好。
  • 有人害怕失去價值,所以拼命加班。

當我們看見恐懼,才能理解內耗的真正面貌。


與內耗症狀對話

4.1 小宇的辦公室

週一早晨,辦公室裡的氣氛緊繃。小宇盯著電腦螢幕,游標一閃一閃,像是在嘲笑他的無能。

腦中有個聲音大喊:「你一定會失敗的,乾脆別開始了!」

他的胸口發緊,呼吸變淺。手心出汗,肩膀僵硬。

4.2 轉化的瞬間

他深呼吸三次,低聲回應那個聲音:「我知道你在害怕,但沒關係,我就先寫下一行字。」

啪嗒,鍵盤響了。然後是第二行,第三行。

焦慮沒有立刻消失,但他終於能和它共處。

內耗不再是敵人,而是一種提醒。

4.3 「內心對話」的力量

心理師告訴他:「焦慮是一種保護,它想讓你別受傷。但你可以告訴它:『謝謝你的提醒,但我願意繼續前進。』」

這種自我對話,看似簡單,卻讓小宇感覺自己不再孤立無援,而是擁有了一個可以安撫自己的內在父母。


關係中的內耗與轉化

5.1 小芳與母親

家庭聚會的餐桌上,媽媽再一次說出口那句老話:「你怎麼還沒結婚?」

小芳臉色一僵,喉嚨裡冒出「關你什麼事!」的怒氣。

raw-image

但她想起課堂上的提醒:

「看見對方的防衛,會發現背後常常是害怕。」

她停下來,深吸一口氣,用柔和卻堅定的語氣說:「媽,我知道你擔心我未來孤單。但我也在努力走自己的步伐。」

媽媽愣住了,過了幾秒,才低聲回應:「我只是怕你太辛苦。」

5.2 關係的轉化

這一刻,小芳突然懂了。原來媽媽的嘮叨,不是批判,而是出於愛與恐懼。

她不必再用怒氣來證明什麼,而是能用理解連結。

5.3 內耗的另一面

很多時候,我們在人際關係裡內耗,不是因為對方真的在攻擊,而是因為我們誤讀了對方背後的情緒。

理解,讓衝突有機會轉化成連結。


改寫內耗迴圈,創造新地圖

6.1 小安的分享

最後一堂課,小安舉手發言,臉上帶著少見的笑容。

「以前我遇到壓力時,只會掉進焦慮和自責。但現在,我會先停下來問自己:『這真的是唯一的反應嗎?』」

她的語氣堅定:「我開始能選擇新的做法,而不是一再重演舊的模式。」

6.2 老師的回應

老師點頭,眼神溫暖:「你的生存策略曾經保護過你,但現在,你有能力自己決定方向。這就是新的地圖。」

6.3 重生的開始

教室裡響起掌聲,那聲音熱烈卻溫柔。

每個人都知道,這不只是課程的結束,而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結語:慢慢走,才是最好的答案

課堂落幕,老師收起投影筆,最後留下這段話:

「停止內耗,不是終點,而是你慢慢成為自己想要樣子的過程。別急,慢慢走,你會看見改變。」

有些學員默默收拾筆記本,有人眼裡泛著淚光。

也有人在心底悄悄對自己說:「也許,我真的能重新養育自己。」

raw-image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錄

  1. 內耗不是敵人,而是恐懼的提醒。
  2. 停止內耗,不是終點,而是旅程的開始。
  3. 覺察,是走出內耗的第一步。
  4. 假我曾經保護你,但未來要由真我引領。
  5. 內耗的根源,不在事件,而在深層的恐懼。
  6. 與其消滅焦慮,不如學會與它對話。
  7. 理解他人背後的害怕,才能讓關係更柔和。
  8. 每一個自責背後,都有一個渴望被愛的自己。
  9. 你可以重新養育自己,成為自己最棒的父母。
  10. 慢慢走,才是最好的答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39會員
281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09/28
你是否常常在腦海裡和自己打仗,明明什麼都沒做,卻感到無比疲憊?心理學告訴我們,內耗不是性格缺陷,而是源自「未被接納的需求」與「斷裂的情緒」。本文帶你從阿德勒與完形心理學的雙重視角,看見內耗的根源,並找到走出心裡無聲戰爭的方法。
Thumbnail
2025/09/28
你是否常常在腦海裡和自己打仗,明明什麼都沒做,卻感到無比疲憊?心理學告訴我們,內耗不是性格缺陷,而是源自「未被接納的需求」與「斷裂的情緒」。本文帶你從阿德勒與完形心理學的雙重視角,看見內耗的根源,並找到走出心裡無聲戰爭的方法。
Thumbnail
2025/09/28
你以為內耗是因為不夠努力?心理學告訴我們,真相卻是三大人生任務:接納需求、承受情緒、確立價值。如果這些任務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被滿足,內耗就會如影隨形。這篇文章將帶你看見,內耗其實是我們心靈的 SOS。
Thumbnail
2025/09/28
你以為內耗是因為不夠努力?心理學告訴我們,真相卻是三大人生任務:接納需求、承受情緒、確立價值。如果這些任務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被滿足,內耗就會如影隨形。這篇文章將帶你看見,內耗其實是我們心靈的 SOS。
Thumbnail
2025/09/28
我們常常會在一天結束時感到筋疲力盡,卻說不清楚為什麼。完形心理學告訴我們:內耗不是單純的懶散,而是「未竟事宜、內攝、兩極對立」造成的能量卡住。這篇文章透過生活化的故事,帶你看見內耗的真相,並學會如何將它轉化成力量。
Thumbnail
2025/09/28
我們常常會在一天結束時感到筋疲力盡,卻說不清楚為什麼。完形心理學告訴我們:內耗不是單純的懶散,而是「未竟事宜、內攝、兩極對立」造成的能量卡住。這篇文章透過生活化的故事,帶你看見內耗的真相,並學會如何將它轉化成力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前幾年,生活上有很多辛苦的事情。 那陣子很常進行塔羅諮詢,有天諮詢老師告訴我,我的內在其實很焦慮,沒有辦法好好休息。 但那時候我實在一頭霧水,完全沒有發現,想說奇怪明明每天在家裡睡很久,怎麼會沒有休息? 後來開始上課學習後,逐漸學習到自我覺察,才懂老師的意思,我的身體長期呈現很緊繃的
Thumbnail
前幾年,生活上有很多辛苦的事情。 那陣子很常進行塔羅諮詢,有天諮詢老師告訴我,我的內在其實很焦慮,沒有辦法好好休息。 但那時候我實在一頭霧水,完全沒有發現,想說奇怪明明每天在家裡睡很久,怎麼會沒有休息? 後來開始上課學習後,逐漸學習到自我覺察,才懂老師的意思,我的身體長期呈現很緊繃的
Thumbnail
當焦慮席捲,眼前的事物變得模糊,心中變得只有心臟蹦蹦跳的焦燥感 情緒,我們生活中的幕後角色 青春拉緊報,只有自身聽不清的渾沌。 過度反應,對情緒的指揮才開始演奏, 當下的自己,一種無論是現在的你或我都無法準確說出來的狀態。 對自己喜歡的、厭煩的一切都展現很激烈的情緒。 遠離青春期的過
Thumbnail
當焦慮席捲,眼前的事物變得模糊,心中變得只有心臟蹦蹦跳的焦燥感 情緒,我們生活中的幕後角色 青春拉緊報,只有自身聽不清的渾沌。 過度反應,對情緒的指揮才開始演奏, 當下的自己,一種無論是現在的你或我都無法準確說出來的狀態。 對自己喜歡的、厭煩的一切都展現很激烈的情緒。 遠離青春期的過
Thumbnail
這幾年我顯得特別容易感到焦慮或不安,有自身的也有來自外在的,簡短分享
Thumbnail
這幾年我顯得特別容易感到焦慮或不安,有自身的也有來自外在的,簡短分享
Thumbnail
內耗的特徵包括身體感受、情緒和行為的改變,解法包括接近大自然、練習呼吸法、找人聊聊,重視自我照顧。
Thumbnail
內耗的特徵包括身體感受、情緒和行為的改變,解法包括接近大自然、練習呼吸法、找人聊聊,重視自我照顧。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作者面對期末的壓力已經喘不過氣,但他仍然努力地完成自己的本分,也試著找到力量,讓自己勇敢向前走。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作者面對期末的壓力已經喘不過氣,但他仍然努力地完成自己的本分,也試著找到力量,讓自己勇敢向前走。
Thumbnail
前言: 這篇文除了出於興趣寫來自爽外,也希望能幫到和我有相同困擾的人 多年來常在網上搜尋『找不到活著的意義』、『沒有興趣』、『沒事做』、『退休要幹嘛』、『不知道如何生活』等關鍵字,能找到的文章和討論基本上都已經看過幾輪 如果這篇文有幸被正受其擾的你爬到, 或許我的經驗能讓你產生共鳴,不妨快速
Thumbnail
前言: 這篇文除了出於興趣寫來自爽外,也希望能幫到和我有相同困擾的人 多年來常在網上搜尋『找不到活著的意義』、『沒有興趣』、『沒事做』、『退休要幹嘛』、『不知道如何生活』等關鍵字,能找到的文章和討論基本上都已經看過幾輪 如果這篇文有幸被正受其擾的你爬到, 或許我的經驗能讓你產生共鳴,不妨快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