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這不是急救,而是一條路
傍晚的教室裡,夕陽斜照進窗,映在木質桌椅上,帶著一種說不出的靜謐感。十幾位學員靜靜坐著,有人雙手緊握,有人眉頭深鎖。
老師看著這些帶著不同焦慮的人,語氣溫柔卻帶著力量:
「如果你期待今天學到三個秘訣,明天就能完全停止內耗,那我可能要讓你失望了。」台下傳來細微的嘆息聲,有人忍不住低下頭,有人緊緊咬著筆,彷彿心裡的渴望瞬間被澆熄。

老師卻停頓了一下,眼神柔和卻堅定:「這堂課不是一劑速效藥,而是一段旅程——一段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最後慢慢轉化的過程。」
有些人因為失望而感到沮喪,但也有人在這句話裡聽見了一絲釋然。因為他們突然明白,也許自己不必再和時間賽跑。
內耗從哪裡來?
1.1 小安的困惑
小安常常陷在一個問題裡:「為什麼我明明很努力,卻總是覺得不夠?」
那天,她坐在咖啡館的角落,看著杯裡的拿鐵泡沫漸漸塌陷,心裡一遍遍重播那句熟悉的抱怨。

「我是不是天生沒用?為什麼別人看起來都能輕鬆過日子,而我卻總在掙扎?」
她的世界像是有一個永遠無法填滿的洞。無論怎麼努力,洞口依然張著大口,把她的能量一點一滴吞掉。
1.2 阿德勒的提醒
心理師聽完後,翻開一本書:「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生有三大任務——工作、友情和愛情。如果在其中一個領域,你習慣用恐懼或迴避來應對,就很容易產生內耗。」
小安怔住了。她想起自己在人際互動中總是小心翼翼,擔心被誤解、害怕不被喜歡。她回想過去無數次下課後的空虛,雖然明明交出漂亮的報告,卻依然覺得自己不值得。
那一刻,她突然意識到:原來內耗並不是「我不夠好」的證明,而是我的模式出了問題。

1.3 「假我」與「生存策略」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被接納,會戴上「假我」的面具。
有人扮演「好好先生」,從不拒絕;有人假裝堅強,從不示弱。這些策略在童年時期保護了我們,卻在成年後成為內耗的根源。
小安明白,她的不斷取悅,其實是害怕被拋棄的生存策略。

覺察慣性與內耗迴圈
2.1 小偉的日記
夜裡,小偉對著書桌發呆,日記本上寫著:「今天又拖到最後一刻才交報告,我真的很沒用。」
這句話,他已經寫了整整一個月。
每一次,他都想著:「下次我一定要更早開始。」
但每一次,情況都沒有改變。
2.2 畫出迴圈
在諮商室裡,心理師拿起白板筆,畫了一個圈:
「焦慮 → 自責 → 過度努力 → 倦怠 → 再焦慮。」
小偉愣住了,心跳加速。這不就是他的人生?
「這…不就是我嗎?」他幾乎喊了出來。
心理師微笑著說:「當你能看見這個模式,你就已經開始改變了。覺察,讓你有了選擇。」
原本模糊的黑霧,被描繪成一個清楚的路徑。那一刻,小偉第一次感覺到:自己也許能走出這個無止境的迴圈。

2.3 覺察練習
心理師給他的功課很簡單:
- 每天寫下「今天我什麼時候開始焦慮?」
- 「焦慮之後,我是怎麼反應的?」
一週後,小偉發現自己常在收到主管訊息後立刻焦慮,接著瘋狂加班,然後又在深夜對自己失望。
這些記錄,讓他第一次「看見」內耗的觸發點。
探索核心恐懼
3.1 小玲的告白
「請寫下你最害怕的事。」在一次小組練習中,老師發出指令。
小玲手抖著寫下:「我害怕不被需要。」
她的聲音顫抖,卻努力說出口:「因為如果沒有人需要我,我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教室裡一片靜默,許多同學眼眶泛紅。因為那句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他們的心。
3.2 心理師的點破
心理師走到她身邊,語氣溫柔卻堅定:「你看見了嗎?這不是焦慮的問題,而是你深怕被拋棄。」
小玲愣住了。她突然明白,自己多年來拼命照顧別人、犧牲自己,不是因為「我真的好善良」,而是因為「我怕失去價值」。

3.3 核心恐懼的影子
我們每個人的內耗背後,都有一個核心恐懼:
- 有人害怕失敗,所以永遠不敢開始。
- 有人害怕被拒絕,所以不斷討好。
- 有人害怕失去價值,所以拼命加班。
當我們看見恐懼,才能理解內耗的真正面貌。
與內耗症狀對話
4.1 小宇的辦公室
週一早晨,辦公室裡的氣氛緊繃。小宇盯著電腦螢幕,游標一閃一閃,像是在嘲笑他的無能。
腦中有個聲音大喊:「你一定會失敗的,乾脆別開始了!」
他的胸口發緊,呼吸變淺。手心出汗,肩膀僵硬。
4.2 轉化的瞬間
他深呼吸三次,低聲回應那個聲音:「我知道你在害怕,但沒關係,我就先寫下一行字。」
啪嗒,鍵盤響了。然後是第二行,第三行。
焦慮沒有立刻消失,但他終於能和它共處。
內耗不再是敵人,而是一種提醒。
4.3 「內心對話」的力量
心理師告訴他:「焦慮是一種保護,它想讓你別受傷。但你可以告訴它:『謝謝你的提醒,但我願意繼續前進。』」
這種自我對話,看似簡單,卻讓小宇感覺自己不再孤立無援,而是擁有了一個可以安撫自己的內在父母。
關係中的內耗與轉化
5.1 小芳與母親
家庭聚會的餐桌上,媽媽再一次說出口那句老話:「你怎麼還沒結婚?」
小芳臉色一僵,喉嚨裡冒出「關你什麼事!」的怒氣。

但她想起課堂上的提醒:
「看見對方的防衛,會發現背後常常是害怕。」
她停下來,深吸一口氣,用柔和卻堅定的語氣說:「媽,我知道你擔心我未來孤單。但我也在努力走自己的步伐。」
媽媽愣住了,過了幾秒,才低聲回應:「我只是怕你太辛苦。」
5.2 關係的轉化
這一刻,小芳突然懂了。原來媽媽的嘮叨,不是批判,而是出於愛與恐懼。
她不必再用怒氣來證明什麼,而是能用理解連結。
5.3 內耗的另一面
很多時候,我們在人際關係裡內耗,不是因為對方真的在攻擊,而是因為我們誤讀了對方背後的情緒。
理解,讓衝突有機會轉化成連結。
改寫內耗迴圈,創造新地圖
6.1 小安的分享
最後一堂課,小安舉手發言,臉上帶著少見的笑容。
「以前我遇到壓力時,只會掉進焦慮和自責。但現在,我會先停下來問自己:『這真的是唯一的反應嗎?』」
她的語氣堅定:「我開始能選擇新的做法,而不是一再重演舊的模式。」
6.2 老師的回應
老師點頭,眼神溫暖:「你的生存策略曾經保護過你,但現在,你有能力自己決定方向。這就是新的地圖。」
6.3 重生的開始
教室裡響起掌聲,那聲音熱烈卻溫柔。
每個人都知道,這不只是課程的結束,而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結語:慢慢走,才是最好的答案
課堂落幕,老師收起投影筆,最後留下這段話:
「停止內耗,不是終點,而是你慢慢成為自己想要樣子的過程。別急,慢慢走,你會看見改變。」
有些學員默默收拾筆記本,有人眼裡泛著淚光。
也有人在心底悄悄對自己說:「也許,我真的能重新養育自己。」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錄
- 內耗不是敵人,而是恐懼的提醒。
- 停止內耗,不是終點,而是旅程的開始。
- 覺察,是走出內耗的第一步。
- 假我曾經保護你,但未來要由真我引領。
- 內耗的根源,不在事件,而在深層的恐懼。
- 與其消滅焦慮,不如學會與它對話。
- 理解他人背後的害怕,才能讓關係更柔和。
- 每一個自責背後,都有一個渴望被愛的自己。
- 你可以重新養育自己,成為自己最棒的父母。
- 慢慢走,才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