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館的疑問
某個午後,你坐在咖啡館的角落,手裡的拿鐵冒著熱氣。窗外的行人來來往往,每個人看起來都在努力趕路,而你卻覺得自己像停在原地。腦中閃過一個念頭:
「為什麼我總是覺得自己很累,好像活著的不是我,而是一個戴著面具的人?」

這個疑問或許比你想像的更普遍。很多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曾懷疑自己是不是「在演戲」。
- 在職場裡,拼命加班、追求績效,卻總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
- 在親密關係裡,明明已經付出很多,仍害怕自己會被嫌棄或拋下。
- 在朋友之間,小心翼翼地拿捏說話分寸,生怕一個表情就讓自己被孤立。
這些矛盾的感受背後,有一個心理學的核心概念:假我(false self)與生存策略(survival strategy)。
假我:不是天生,而是被迫
假我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因為需要被愛、需要安全感,逐漸建立起來的一層「保護性外殼」。
它的形成往往來自一條潛意識的鏈條:
- 事件:童年的壓力情境或重大經驗。
- 感受:當下無法處理的情緒,成為「未竟事宜」。
- 信念:我們對事件的解釋,通常是負向信念,例如「我不夠好」「愛是有條件的」。
- 決定:基於這些信念,我們立下保護自己的「虛構目標」。
- 行動:這些決定延伸成固定反應,最終變成「生存策略」。
這樣的「劇本」一旦寫下,就會在潛意識中反覆重演。成年後的我們,常常還在被這些兒時的決定牽動,只是自己沒有察覺。
模範生事件:一場公開的否定
小學禮堂裡,木質地板散發著淡淡的氣味。老師滿臉笑意地宣布:「今天我們要選模範生!」
當他被推舉為候選人時,心中閃過一絲驕傲與期待。那一刻,他覺得自己努力終於被看見了。

然而,投票結果卻狠狠擊碎了她的期待——他沒有被選上。
更殘酷的是,老師要求同學們上台,說明「為什麼不選她」。
一個又一個熟悉的身影走上講台。那些平常笑著和他一起玩耍的「好朋友」,卻在全班注視下毫不留情地說:
- 「我覺得他太驕傲了。」
- 「他有時候看起來不適合做模範生。」
每一句話,都像針一樣刺進心裡。明明昨天還一起嬉笑打鬧,今天卻變成公開的否定。
他愣在座位上,臉頰燙得發紅,心口像被壓住一塊大石。
「原來你們表面上對我好,但心裡其實都嫌棄我。我永遠都不夠好。」
這個念頭深深刻進了他的內心。

從那天起,他做了一個決定:少花心力在人際上,與其被否定,不如把自己變得更強。
多年後,這個決定讓他在專業領域表現突出,卻也讓他與人之間隔著一層無形的牆。他開始習慣把自己埋進工作裡,以能力換取價值,卻忽略了自己渴望連結的需求。別人看見的,是一個「很厲害、卻難以親近」的人。假我,在此牢固成形。

👉 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你是否也曾在某個場合,被公開否定,或是在最期待被肯定時,卻迎來失望?那份羞辱感,往往會在心底留下一道深刻的烙印。
追車事件:被拋下的恐懼
清晨的街道,天空帶著灰藍色。一個小男孩揹著書包,氣喘吁吁地追著前方的車子。
父親因為他遲到,毫不猶豫踩下油門,把他留在原地。孩子邊跑邊哭,聲音被引擎聲吞沒。

那一刻,他心裡湧上強烈的恐懼:
「如果我不夠快、不夠好,就會被拋下。」
於是,他下定決心:「我要追上去、我要彌補錯誤。」
多年後,這個決定轉化成一種習慣:當他察覺到別人生氣或不悅時,會立刻安撫、討好,甚至犧牲自己的感受,只為了不再經歷「被丟下」的痛苦。
這,就是典型的「討好型」生存策略。
或許你也曾這樣:
- 為了避免衝突,明明不願意,卻答應別人的要求。
- 一看到別人皺眉,就立刻道歉,即使錯不在你。
這種模式雖然避免了衝突,卻讓內心愈發壓抑,甚至逐漸忘記了自己真正的需求。
生存策略:盔甲,卻也是牢籠
從模範生事件到追車事件,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一個模式:
生存策略曾保護我們,卻在長大後變成了束縛。
它像一副厚重的盔甲,曾經救了我們一命,卻也讓我們透不過氣。
- 它讓我們更容易內耗,因為真實的感受被壓抑。
- 它讓我們更容易被誤解,因為別人只看到防禦外殼。
- 它讓我們更難表達需求,因為害怕再次受傷。
有人變成了永遠追求卓越的「高功能型」,看似無堅不摧,其實內心孤單。
有人習慣退縮,選擇「疏遠型」,避免親近,只為不再受傷。 有人選擇對抗,用憤怒掩蓋脆弱。 也有人選擇討好,把自己放到最後,只求不被丟下。
這些策略沒有對錯,因為它們都是在那個年紀,我們能想到的最好方法。
自我覺察:五步探索法
如果你也曾覺得「自己好像不是自己」,不妨嘗試以下練習:
- 當時發生了什麼事?
回顧童年或青春期中,讓你印象深刻的事件。 - 我的感受是什麼?
那些未被處理完的情緒,就是你的「未竟事宜」。 - 我怎麼解釋這件事(我的信念)?
你可能告訴自己:「我不夠好」「如果出錯,就會被丟下」。 - 我當時做了什麼決定?
這些決定,往往是為了保護自己而立下的「虛構目標」。 - 這個決定如何影響我現在的行動?
你可能因此變得完美主義、討好、對抗,或疏遠。
舉例:
- 事件:國中考不好,被父母責罵。
- 感受:羞愧、沮喪。
- 信念:愛是有條件的,我不夠好。
- 決定:我要更努力,不能再失敗。
- 行動:長大後過度追求完美,對自己苛刻。
當你把這些寫下來,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現在的很多行為,竟然都能追溯到某個童年的片段。
從假我走向真我
假我不是錯,它是那個年紀的我們,最聰明的選擇。它曾經保護我們度過最艱難的時刻。
但如今,我們已經長大,可以選擇不再依賴那副厚重的盔甲。
當你回頭看見自己的「人生劇本」,你就有機會對它說:
「謝謝你曾經保護我。現在,我願意嘗試做真正的自己。」
這是一段從假我走向真我的旅程,也是一條從內耗走向自由的道路。
而這條路,從理解自己開始。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錄
- 假我不是錯,而是那個年紀的你,最聰明的生存方式。
- 當你覺得很累,往往是童年的劇本在你心裡重演。
- 生存策略曾是盾牌,但久了會變成牢籠。
- 討好別人容易,討好自己才難。
- 被拋下的恐懼,往往比孤單更讓人害怕。
- 真正的勇敢,是敢於放下假我,允許自己做回真我。
- 盔甲曾保護你,但也遮住了你最美的樣子。
- 你現在的選擇,決定了是否要繼續重演舊的故事。
- 理解自己,是走出內耗的第一步。
- 謝謝你曾經保護我,現在我願意成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