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薪水一直是最敏感、卻又最核心的議題。對企業來說,薪資是一筆不小的成本,但同時又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工具。薪資太低,人才留不住;薪資太高,成本壓力山大。那麼,企業該怎麼找到一個「剛剛好」的平衡點呢?這就牽涉到「薪資結構」的設計。今天,我想帶你從比較實務的角度來聊聊:企業如何設定薪資政策、做市場薪資調查,以及建立完整的薪資結構。

一、薪資水準政策:要高要低,還是靈活應變?
企業在設定薪資政策時,大致上會有四種方向:
- 領先政策:薪水比市場高,吸引、留住優秀人才,但同時成本負擔也比較大。
- 跟隨政策:薪水和市場平均差不多,穩健但缺乏競爭優勢。
- 落後政策:薪水低於市場,雖然能省成本,但很難招到好人才。
- 彈性政策:不同職位用不同策略,像核心職位給高薪,行政職位則維持平均水準。
二、薪資調查:知道別人怎麼給,自己才有依據
要設計薪資結構,不能只是「憑感覺」,一定要有市場數據。企業通常會這樣做:
- 定義競爭對手:同產業、同區域、規模接近的公司。
- 選擇標竿職務:像經理、工程師、助理等常見職務,方便比較。
- 蒐集資訊:透過顧問公司報告、人力銀行數據、獵頭公司,甚至政府的統計資料。
雖然市面上沒有「完全正確」的薪資調查,但多方資料交叉比對,就能比較接近真實狀況。
三、建立薪資結構:公平又有彈性
最後一步,就是把資料轉換成薪資結構。這裡有幾個關鍵:
- 內部公平:透過工作評價,讓職務間的薪資合理。
- 外部競爭力:依市場調查,畫出薪資曲線,決定薪等與薪級距。
- 適度重疊:薪資區間不要差太多,避免高薪低用或留才困難。
一個好的薪資結構,能讓員工覺得「合理」、「有成長空間」,企業也能控制成本,形成雙贏。
結語
薪資結構不只是人事部的事情,它其實是一個連結「企業策略」和「人才管理」的重要橋樑。當企業願意花心思在設計薪資制度上,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更有優勢。
🌱 花果山成長基地的願景
花果山成長基地秉持著推動每間企業落實 RBA 社會責任的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友善、具社會貢獻與負責任的企業環境,並以創新管理策略促進企業長期穩健發展。
🤝 想和你聊聊
- 你覺得企業該以「市場行情」還是「內部公平」為優先來決定薪資?
- 如果是你,希望公司用「高薪策略」還是「平衡策略」來吸引人才?
- 你認為一份合理的薪資結構,最重要的元素是什麼?
📲 加入我們的 LINE
想獲得更多職場洞察與管理思維?快來加入我們 👉 花果山成長基地官方LINE
🎓 課程分享
我們現在和專業管顧公司合作,推出 薪資設計課程,從理論到實務帶你掌握薪酬策略,幫助企業在吸引人才、控管成本和提升績效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