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 每天早出晚歸,工作時間總是比別人多、腦袋 24 小時都繞著賺錢、升遷、目標與成就而打轉。
即使你關心他:「小心別累壞了身體。」他們常常只是笑笑地回:
「累是累,但我還能做得更好,我要再更努力一點。」
這樣的回答,看似有企圖心、幹勁十足,但仔細想想,背後往往隱藏著內在的緊繃與不安。
那種不安更像是一種「我如果沒有產出價值,就沒有人會愛我」的信念。 更令人心疼的是,這些人心裡常住著一個聲音:
不停地說你還不夠好、不夠成功,你憑什麼休息?
這一篇,我想跟大家分享, 如果你也曾陷入這樣的狀態,努力了這麼多年,還是沒有真正感到安心,那也許,是時候放下那場你從來沒有贏過的內在競賽,正視內在的呼喊。
以下三個方向,或許能幫你更理解,自己為了什麼而拚,以及怎麼讓自己從「只會用力」的日常中過渡到「用對力」。

第一步:與內在對話
找出你拚命的起點 問問自己:
「我從什麼時候開始,相信自己一定要很有價值,才配被喜歡?」
「那個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不夠聰明、不夠成功的聲音,是誰的聲音?」
很多人會說,那是爸媽的話、老師的話、過去某段戀愛關係裡的批評聲。 但無論那個聲音來自誰,重要的不是指責對方,而是意識到: 這些聲音,已經內建在你身體裡太久太久,久到你誤以為那是你自己。 現在,你可以選擇停下來,看看這些聲音是否真的還適合現在的你。
第二步:認清你真正渴望的人生樣貌
如果人生只剩下三年,你最希望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是擁有百萬資產的企業領袖,還是與家人擁有更多回憶、有朋友隨時能傾訴的人?
你會後悔沒多達成哪些目標,或是會懊惱從沒真正看見自己活成什麼樣?
這些問題不一定馬上有答案,但它們能幫你釐清: 你每天的拚命,到底是不是在往你真正想過的生活方向前進,還是只是在複製別人眼中成功的模樣,內心卻越來越貧乏。
第三步:把「休息」看成一種應有的權利
許多人不敢休息,是因為他們覺得休息是懶人才會做的事。好像只要停下來,就會被別人拋下、被這個世界淘汰。 但真正穩定前進的人,從來不是最拼命的人,而是最懂得怎麼分配精力的人。
你可以練習把「今天我不需要證明什麼」這句話,變成你的日常語言。練習放過那個時時刻刻都要達標的自己,也試著相信: 就算今天什麼都沒做,我依然值得被善待。 那不是因為你表現得夠好,而是因為你本來就配得過休息放鬆的生活。
重新定義你存在的價值
當工作成了你證明自己的唯一途徑,也就代表它成了你躲避面對真實情緒的假和平。 生命的質量,不該全壓在業績數字、績效考核或名利地位上。它也該來自你如何陪伴自己、愛人,以及感受快樂與痛苦的能力。
放過自己,不代表你不負責任、不努力,而是你開始選擇一種更成熟、更真實的方式去活著。你依然在為社會做出貢獻,但你不需要再透支自己來換取被認同。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內容,歡迎追蹤我的主頁。未來我會持續分享更多關於情緒覺察、工作壓力與內在修復的文章,陪你一起找回那個,不靠蠻力,也能安心活著的自己。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