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章:活在當下
- 十五章:學習滿足
- 十六章:重新找回內在的平靜
- 十七章:接納自己
- 十八章:減法生活
- 十九章:放下我執

十四、活在當下
有時我們的注意力要不是卡在過去,不然就是掛念著未來的代辦事項,以至於無法專心在當下。→ 別後悔過去、批評過去;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也無法跳到未來,能把握的只有當下。我們要活在當下,專心處理眼前的事物。「活在當下」最重要的精神是:接受事情如其所是的樣子。
十五、學習滿足
嚴厲的自我要求,習慣以行為的「結果」來評價自己,使人陷入挫折和低潮狀態,甚至可能影響到睡眠。
→ 欣賞自己在行為「過程」中的投入,將注意力放在過程的體驗或感受。學習對於每天的生活感到滿足。
(例如,以「我有認真思考如何突破工作」取代「今天的進度只達成一半」、以「把乘客遺失的錢包送到警察局,我喜歡自己見義勇為的行動」取代「我雞婆的行為害自己上班遲到了」)
十六、重新找回內在的平靜
快樂,是大多數人所渴望的。而什麼是快樂?快樂是相對於不快樂的狀態,這狀態是短暫的;所以「希望自己永遠快快樂樂」其實是不切實際的期待。
→ 平靜,是穩定的內在狀態。我們可以透過練習,找回內在的平靜。而作者認為練習內在平靜有以下三種模式:
- 超級充電:短時間的課程,如心靈成長課、禪修營
- 一般充電:規律的閱讀
- 涓流充電:刻意提醒自己將所學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十七、接納自己
有時,事件已經過去很久了,就連事件相關的當事人也早已離開我們的生活,但那殘留的負面情緒卻揮之不去。
→ 學習「接納」──承認並接受某件事的確發生過,但不加以評價或分析。作者說我們可以練習這樣提醒自己:行動、情緒、過去發生的事情……都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但不完全等於我這個人。
十八、減法生活
我們是否常常覺得只要能擁有更多,好像就等於生活得更好?希望累積更多的存款、買更大的房子或車子、擴大交友圈……這些是「加法生活」的概念。但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資源嗎?或者是為了追求某些事物,卻犧牲了更重要的健康或自由?
→ 我們所想要的,往往多過於需要的。嘗試以「減法生活」的精神來提升生活品質──學習傾聽內在的聲音,探索自己的需求,然後練習在生活中留下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十九、放下我執
用不到的東西捨不得丟掉、不喜歡的邀約不敢拒絕、明明就很勉強卻還是想要要滿足他人的期待。作者將以上這種現象稱為「我執」,也就是我們的主觀意識、自己認同的內容。
→ 我執並不一定都會帶來負面效果。練習覺察,哪些我執其實是「捨棄之後對生活有益處」的;進而放下我執,才能擁有更多可能。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