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上演的那一幕
午後五點半,落地窗灑進金色的光。
Zoe 坐在辦公室最後一排,電腦螢幕的亮度比外頭的夕陽更刺眼。
主管正在前方誇獎另一位同事:「這次提案方向很好,下次我們照這個版本走吧。」
掌聲響起,她也跟著拍了兩下。
沒有人注意到,她的笑容裡藏著一瞬間的失神。
當同事邀她去慶功時,她笑著回答:「我先收個尾,晚點來。」

門一關上,她的笑容也跟著收起。
那種被忽略的感覺並不新鮮,只是熟悉得讓她想逃。
她盯著螢幕上的簡報,反覆調整字體間距、修改標題語氣。
那是一種微妙的焦慮: 她知道自己不是要改簡報,而是在補一個被忽視的洞。
「我是不是還不夠好?」
這句話,在她心裡轉了一圈又一圈。
夜深人靜,整層辦公室只剩她一個人。
空調聲輕微嗡鳴,筆電的光照著她的臉—— 認真、堅定,卻也孤單。

什麼是「內耗迴圈」?
很多人以為內耗只是想太多,但真正的內耗,是一個看不見的心理系統。
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洗衣機——
轉得越快,泡沫越多,但水始終沒有流出。
觸發事件 → 核心信念 → 情緒反應 → 行為策略 → 暫時緩解 → 再次觸發。
Zoe 的故事,只是這個迴圈的縮影。

當「沒被看見」的事件出現(觸發), 她的腦中立刻浮現:「我不夠好」(核心信念)。
接著湧上羞愧、焦慮、失落(情緒反應), 於是她開始加班、再努力一點(行為策略), 暫時感覺踏實,卻又陷入新一輪比較與焦慮。
這個模式最殘酷的地方在於——
它讓你越努力,越懷疑自己。
三種內在主軸:不同恐懼,同一個陷阱
在心理學的脈絡裡,內耗通常有三條主軸:
價值型、自我要求型、情緒型。
它們就像三種不同的生存策略, 看起來不同,背後都藏著一個共通的問題—— 我害怕「不夠好」。
(一)價值型內耗|怕沒價值的人生
週末早晨的咖啡廳裡,陽光斜斜落在木桌上。
Zoe 拿著手機滑社群,看見大學同學升遷的貼文。
她的手指停了一下,又繼續滑。
咖啡香瀰漫,她卻聞不出味道。
心裡只剩下一個念頭:「我也該更努力。」
她合上手機,打開筆電,明明只想「看一下報告」,卻又修了兩個小時。
時間流逝,她沒有察覺。
等店員走過來提醒:「小姐,您的咖啡要幫您換新的嗎?」
她抬頭愣了幾秒,笑笑地搖頭。
那一刻,她感覺到的不是滿足,而是一種空。
「我不努力,就會被忘記。」
價值型內耗者,習慣以成果定義存在。
他們從不真的停下來,因為一停,就得面對那個「不被肯定」的恐懼。

(二)自我要求型內耗|對自己太嚴厲的人
夜裡,Alan 和女友吵架。
她在電話那頭哭著說:「我不是想要完美的你,我只是想要能被你需要的那個你。」
他沉默許久,終於說:「我知道,我會變得更好。」 然後掛斷電話。
他打開電腦,搜尋「情緒管理課程」。
筆記本上寫滿待辦事項——從工作到自我成長。
每一項都整齊劃好時間線,就像一場無止盡的修正計畫。
「我不能軟弱,我不能崩潰。」
自我要求型的人,總在追求更完美的版本。
他們相信只要「再努力一點」,就能被愛。 但越努力,越遠離那個能感受愛的自己。

(三)情緒型內耗|被他人情緒綁架的人
開會時,主管語氣稍微嚴厲:「這份報告怎麼延誤?」
Yuki 馬上站起:「抱歉,是我沒協調好!」 即使延誤原因根本不在她。
那天下班後,她心裡仍揮之不去主管的表情。
她一邊吃晚餐,一邊重播那句話:「是不是我沒做好?」
朋友安慰她:「你又沒錯。」
她低頭說:「我知道,可是我就是怕別人生氣。」
她不是怕衝突,她怕被情緒遺棄。
怕別人的失望代表「我不被愛」。

兩種心理學的光:從理解到覺察
在心理課堂上,講師拿著白板筆,畫出一個圈。
「阿德勒說:行為來自目標。當我們有自卑感,就會創造虛構目標來證明自己。」
他又畫出第二個圈:「完形心理學則提醒我們,當情緒被切斷、未竟事宜沒被完成,那些劇本就會反覆重演。」
學生靜靜聽著,有人寫筆記,有人淚光閃爍。
原來,我們以為的「壞習慣」,其實只是未完成的接觸。
原來,內耗不是壞,而是我們太怕重新感覺。

外在來源:環境如何養出內耗
一位學員在分享時說:
「我爸常說:你是家裡唯一的希望。 主管說:你最能扛。 我以為那是信任,結果變成壓力。」
她笑著講,眼神卻有點空。
講師回應:「很多人以為是自己太敏感,但事實上,那些外在聲音早已內化成信念。」
- 有的人來自「創傷型環境」——被忽略、被羞辱;
- 有的人長在「角色型環境」——必須完美、懂事;
- 有的人活在「競爭型環境」——不努力,就等著被淘汰。

這些外在因素,不只形塑我們的個性,也訓練出一套「內部反應系統」。
當外界的評價成為存活條件,我們就會自動啟動「內耗」來求生。
練習:畫出你的內耗迴圈
教室裡安靜到連筆尖摩擦紙張的聲音都能聽見。
講師請大家畫一個圓,寫下自己反覆出現的情緒與行為。
有人寫:「焦慮 → 努力 → 空虛 → 再焦慮。」
有人寫:「想被愛 → 討好 → 失落 → 封閉。」
還有人沉默很久,才寫下一句:「我不敢休息。」
講師走過去,輕聲問:「如果你休息了,會發生什麼?」
那人紅著眼說:「我怕被討厭,怕被取代。」
「這不是錯,而是你過去為了生存必須這樣做的證據。 現在,你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
這個練習,不是為了讓你改變什麼,而是讓你第一次「看見」自己運作的方式。
當覺察出現,改變就有了空間。

結尾:中斷迴圈的那一刻
夜裡十一點,Zoe 關上筆電,窗外的風輕輕吹進來。
手機亮起:「週末要不要出來走走?」
她看著訊息,沉默幾秒,然後回:「好啊。」
這一次,她沒有再想對方會怎麼看。
也沒有再打開筆電「確認報告」。
她端起茶杯,望著城市的燈火, 突然覺得這樣靜靜地存在,也沒什麼不好。
心裡有個聲音悄悄說:「我也值得被好好照顧。」

結語
內耗不是敵人,它是一種訊號。
它提醒你:某個舊信念仍在運作,某個部分的你,仍在等待被理解。
當你畫出那個圈,看到那個「我不夠好」的字眼時,請不要責怪自己。
因為那個信念,曾在某個階段保護過你。
試著深呼吸,對自己說:「我知道你在怕,但這次,我會陪你。」
當你願意這麼說的那一刻,你就已經開始離開那個內耗的圈, 走向「和自己同在」的路。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摘錄
- 「我們不是在對抗別人,而是在對抗那個害怕『不被看見』的自己。」
- 「你不是懶惰,也不是不夠堅強,只是努力的方向,正好錯在迴圈的軌道上。」
- 「被看見之前,請先學會看見自己。」
- 「太早學會堅強的人,最難學的,是如何被安慰。」
- 「你不是怕別人生氣,而是害怕自己也有生氣的權利。」
- 「真正的勇氣,不是改變自己,而是停下來,看見自己。」
- 「很多時候,你不是不想放下,而是從未被允許放鬆。」
- 「這不是錯,而是你過去為了生存必須這樣做的證據。」
- 「每一次你願意停下來,都是從『內耗』走向『內在和好』的一步。」
- 「我知道你在怕,但這次,我會陪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