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6:停止內耗,不是放棄努力,而是學會善待自己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重複上演的那一幕

午後五點半,落地窗灑進金色的光。

Zoe 坐在辦公室最後一排,電腦螢幕的亮度比外頭的夕陽更刺眼。

主管正在前方誇獎另一位同事:

「這次提案方向很好,下次我們照這個版本走吧。」

掌聲響起,她也跟著拍了兩下。

沒有人注意到,她的笑容裡藏著一瞬間的失神。

當同事邀她去慶功時,她笑著回答:「我先收個尾,晚點來。」

raw-image


門一關上,她的笑容也跟著收起。

那種被忽略的感覺並不新鮮,只是熟悉得讓她想逃。

她盯著螢幕上的簡報,反覆調整字體間距、修改標題語氣。

那是一種微妙的焦慮: 她知道自己不是要改簡報,而是在補一個被忽視的洞。

「我是不是還不夠好?」

這句話,在她心裡轉了一圈又一圈。

夜深人靜,整層辦公室只剩她一個人。

空調聲輕微嗡鳴,筆電的光照著她的臉—— 認真、堅定,卻也孤單。

raw-image

什麼是「內耗迴圈」?

很多人以為內耗只是想太多,但真正的內耗,是一個看不見的心理系統。

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洗衣機——

轉得越快,泡沫越多,但水始終沒有流出。

觸發事件 → 核心信念 → 情緒反應 → 行為策略 → 暫時緩解 → 再次觸發。

Zoe 的故事,只是這個迴圈的縮影。

raw-image

當「沒被看見」的事件出現(觸發), 她的腦中立刻浮現:「我不夠好」(核心信念)。

接著湧上羞愧、焦慮、失落(情緒反應), 於是她開始加班、再努力一點(行為策略), 暫時感覺踏實,卻又陷入新一輪比較與焦慮。

這個模式最殘酷的地方在於——

它讓你越努力,越懷疑自己。

三種內在主軸:不同恐懼,同一個陷阱

在心理學的脈絡裡,內耗通常有三條主軸:

價值型、自我要求型、情緒型。

它們就像三種不同的生存策略, 看起來不同,背後都藏著一個共通的問題—— 我害怕「不夠好」。


(一)價值型內耗|怕沒價值的人生

週末早晨的咖啡廳裡,陽光斜斜落在木桌上。

Zoe 拿著手機滑社群,看見大學同學升遷的貼文。

她的手指停了一下,又繼續滑。

咖啡香瀰漫,她卻聞不出味道。

心裡只剩下一個念頭:「我也該更努力。」

她合上手機,打開筆電,明明只想「看一下報告」,卻又修了兩個小時。

時間流逝,她沒有察覺。

等店員走過來提醒:「小姐,您的咖啡要幫您換新的嗎?」

她抬頭愣了幾秒,笑笑地搖頭。

那一刻,她感覺到的不是滿足,而是一種空。

「我不努力,就會被忘記。」

價值型內耗者,習慣以成果定義存在。

他們從不真的停下來,因為一停,就得面對那個「不被肯定」的恐懼。

raw-image

(二)自我要求型內耗|對自己太嚴厲的人

夜裡,Alan 和女友吵架。

她在電話那頭哭著說:「我不是想要完美的你,我只是想要能被你需要的那個你。」

他沉默許久,終於說:「我知道,我會變得更好。」 然後掛斷電話。

他打開電腦,搜尋「情緒管理課程」。

筆記本上寫滿待辦事項——從工作到自我成長。

每一項都整齊劃好時間線,就像一場無止盡的修正計畫。

「我不能軟弱,我不能崩潰。」

自我要求型的人,總在追求更完美的版本。

他們相信只要「再努力一點」,就能被愛。 但越努力,越遠離那個能感受愛的自己。

raw-image

(三)情緒型內耗|被他人情緒綁架的人

開會時,主管語氣稍微嚴厲:「這份報告怎麼延誤?」

Yuki 馬上站起:「抱歉,是我沒協調好!」 即使延誤原因根本不在她。

那天下班後,她心裡仍揮之不去主管的表情。

她一邊吃晚餐,一邊重播那句話:「是不是我沒做好?」

朋友安慰她:「你又沒錯。」

她低頭說:「我知道,可是我就是怕別人生氣。」

她不是怕衝突,她怕被情緒遺棄。

怕別人的失望代表「我不被愛」。

raw-image

兩種心理學的光:從理解到覺察

在心理課堂上,講師拿著白板筆,畫出一個圈。

「阿德勒說:行為來自目標。當我們有自卑感,就會創造虛構目標來證明自己。」

他又畫出第二個圈:「完形心理學則提醒我們,當情緒被切斷、未竟事宜沒被完成,那些劇本就會反覆重演。」

學生靜靜聽著,有人寫筆記,有人淚光閃爍。

原來,我們以為的「壞習慣」,其實只是未完成的接觸。

原來,內耗不是壞,而是我們太怕重新感覺。

raw-image

外在來源:環境如何養出內耗

一位學員在分享時說:

「我爸常說:你是家裡唯一的希望。 主管說:你最能扛。 我以為那是信任,結果變成壓力。」

她笑著講,眼神卻有點空。

講師回應:「很多人以為是自己太敏感,但事實上,那些外在聲音早已內化成信念。」

  • 有的人來自「創傷型環境」——被忽略、被羞辱;
  • 有的人長在「角色型環境」——必須完美、懂事;
  • 有的人活在「競爭型環境」——不努力,就等著被淘汰。
raw-image

這些外在因素,不只形塑我們的個性,也訓練出一套「內部反應系統」。

當外界的評價成為存活條件,我們就會自動啟動「內耗」來求生。


練習:畫出你的內耗迴圈

教室裡安靜到連筆尖摩擦紙張的聲音都能聽見。

講師請大家畫一個圓,寫下自己反覆出現的情緒與行為。

有人寫:「焦慮 → 努力 → 空虛 → 再焦慮。」

有人寫:「想被愛 → 討好 → 失落 → 封閉。」

還有人沉默很久,才寫下一句:「我不敢休息。」

講師走過去,輕聲問:「如果你休息了,會發生什麼?」

那人紅著眼說:「我怕被討厭,怕被取代。」

「這不是錯,而是你過去為了生存必須這樣做的證據。 現在,你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

這個練習,不是為了讓你改變什麼,而是讓你第一次「看見」自己運作的方式。

當覺察出現,改變就有了空間。

raw-image


結尾:中斷迴圈的那一刻

夜裡十一點,Zoe 關上筆電,窗外的風輕輕吹進來。

手機亮起:「週末要不要出來走走?」

她看著訊息,沉默幾秒,然後回:「好啊。」

這一次,她沒有再想對方會怎麼看。

也沒有再打開筆電「確認報告」。

她端起茶杯,望著城市的燈火, 突然覺得這樣靜靜地存在,也沒什麼不好。

心裡有個聲音悄悄說:「我也值得被好好照顧。」

raw-image

結語

內耗不是敵人,它是一種訊號。

它提醒你:某個舊信念仍在運作,某個部分的你,仍在等待被理解。

當你畫出那個圈,看到那個「我不夠好」的字眼時,請不要責怪自己。

因為那個信念,曾在某個階段保護過你。

試著深呼吸,對自己說:「我知道你在怕,但這次,我會陪你。」

當你願意這麼說的那一刻,你就已經開始離開那個內耗的圈, 走向「和自己同在」的路。

raw-image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摘錄

  1. 「我們不是在對抗別人,而是在對抗那個害怕『不被看見』的自己。」
  2. 「你不是懶惰,也不是不夠堅強,只是努力的方向,正好錯在迴圈的軌道上。」
  3. 「被看見之前,請先學會看見自己。」
  4. 「太早學會堅強的人,最難學的,是如何被安慰。」
  5. 「你不是怕別人生氣,而是害怕自己也有生氣的權利。」
  6. 「真正的勇氣,不是改變自己,而是停下來,看見自己。」
  7. 「很多時候,你不是不想放下,而是從未被允許放鬆。」
  8. 「這不是錯,而是你過去為了生存必須這樣做的證據。」
  9. 「每一次你願意停下來,都是從『內耗』走向『內在和好』的一步。」
  10. 「我知道你在怕,但這次,我會陪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59會員
353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10/17
我們常以為羞愧是脆弱的象徵,其實它是情緒裡最深的一種渴望——被理解。 這篇文章帶你透過三個步驟:覺察、辨識、對話,學習用溫柔回應羞愧, 把「我不夠好」轉化為「我值得被愛」。 這不只是心理練習,更是一場與自己和解的旅程。
Thumbnail
2025/10/17
我們常以為羞愧是脆弱的象徵,其實它是情緒裡最深的一種渴望——被理解。 這篇文章帶你透過三個步驟:覺察、辨識、對話,學習用溫柔回應羞愧, 把「我不夠好」轉化為「我值得被愛」。 這不只是心理練習,更是一場與自己和解的旅程。
Thumbnail
2025/10/16
羞愧是一種深層的無力感,而我們常用兩種方式逃避它:理性切割與情緒懲罰。 前者讓我們看起來冷靜、堅強,卻切斷與感受的連結; 後者讓我們陷入自責與反省的循環,以為痛苦能換來改變。 本篇從完形心理學與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帶你看見防衛背後的恐懼, 學會用覺察與溫柔修復自我價值。
Thumbnail
2025/10/16
羞愧是一種深層的無力感,而我們常用兩種方式逃避它:理性切割與情緒懲罰。 前者讓我們看起來冷靜、堅強,卻切斷與感受的連結; 後者讓我們陷入自責與反省的循環,以為痛苦能換來改變。 本篇從完形心理學與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帶你看見防衛背後的恐懼, 學會用覺察與溫柔修復自我價值。
Thumbnail
2025/10/15
我們常以為內耗來自焦慮或壓力,其實更深的根源是羞愧感。 當我們害怕被否定時,會啟動兩種防衛機制——「預設否定」與「扭曲詮釋」。 前者讓我們不敢開始,後者讓我們誤解他人。 學會覺察、練習改寫內在語言, 就能讓羞愧從敵人,變成陪你成長的老師。
Thumbnail
2025/10/15
我們常以為內耗來自焦慮或壓力,其實更深的根源是羞愧感。 當我們害怕被否定時,會啟動兩種防衛機制——「預設否定」與「扭曲詮釋」。 前者讓我們不敢開始,後者讓我們誤解他人。 學會覺察、練習改寫內在語言, 就能讓羞愧從敵人,變成陪你成長的老師。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最近很常聽到一個名詞,自我內耗;什麼是自我內耗?為什麼這個名詞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導致生活時常不太愉快 總是預想太多還沒發生的事情,而且都往壞處想 一般人總會對於未來有一些規劃或安排,不管是工作、感情或是其它自己在意的事情,設想一個目標或結果;但對於內耗型人格來說,預想目
Thumbnail
最近很常聽到一個名詞,自我內耗;什麼是自我內耗?為什麼這個名詞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導致生活時常不太愉快 總是預想太多還沒發生的事情,而且都往壞處想 一般人總會對於未來有一些規劃或安排,不管是工作、感情或是其它自己在意的事情,設想一個目標或結果;但對於內耗型人格來說,預想目
Thumbnail
內耗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不需要因此而感到愧疚焦慮,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人人都可以脫離這些讓人耗損的心理狀態,並提升生活品質。 上篇文章我提到自己發現內耗的過程,這篇文章就來分享如何避免自我內耗並提升生活品質: 1. 識別內耗的來源: 首先,識別內耗的來源,識別這些來源可以幫助你
Thumbnail
內耗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不需要因此而感到愧疚焦慮,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人人都可以脫離這些讓人耗損的心理狀態,並提升生活品質。 上篇文章我提到自己發現內耗的過程,這篇文章就來分享如何避免自我內耗並提升生活品質: 1. 識別內耗的來源: 首先,識別內耗的來源,識別這些來源可以幫助你
Thumbnail
壓抑只是大腦戰逃機制中的反應。       
Thumbnail
壓抑只是大腦戰逃機制中的反應。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三、五章 (摘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三、五章 (摘錄)
Thumbnail
探索心理陰影的核心,幫助你接納內在的不完美,助你成為更完整、更堅強的自己。
Thumbnail
探索心理陰影的核心,幫助你接納內在的不完美,助你成為更完整、更堅強的自己。
Thumbnail
內耗的特徵包括身體感受、情緒和行為的改變,解法包括接近大自然、練習呼吸法、找人聊聊,重視自我照顧。
Thumbnail
內耗的特徵包括身體感受、情緒和行為的改變,解法包括接近大自然、練習呼吸法、找人聊聊,重視自我照顧。
Thumbnail
因為身邊愈來愈多不同的人事物,連帶著影響我們的想法,總是有太多想法不停出現,導致內心光要應付這些就已經來不及了,於是常常覺得好像很多事都做不好,或者生活愈活愈累,光是這樣想就已經很累了,哪還有精力去好好過生活。 作者是一名諮商心理師,以她的經驗和故事,希望可以讓有需要的人停止情緒內耗。書裡的小
Thumbnail
因為身邊愈來愈多不同的人事物,連帶著影響我們的想法,總是有太多想法不停出現,導致內心光要應付這些就已經來不及了,於是常常覺得好像很多事都做不好,或者生活愈活愈累,光是這樣想就已經很累了,哪還有精力去好好過生活。 作者是一名諮商心理師,以她的經驗和故事,希望可以讓有需要的人停止情緒內耗。書裡的小
Thumbnail
本書以小品文的形式編排,內容誠實而言較偏心靈雞湯,多以作者本人擔任諮商心理師所遭遇之個案故事起頭,後以簡單的概念闡述結束單篇文章回合,是本適合當作睡前放鬆的讀物,閱讀起來輕鬆無負擔。
Thumbnail
本書以小品文的形式編排,內容誠實而言較偏心靈雞湯,多以作者本人擔任諮商心理師所遭遇之個案故事起頭,後以簡單的概念闡述結束單篇文章回合,是本適合當作睡前放鬆的讀物,閱讀起來輕鬆無負擔。
Thumbnail
追求更好生活,愈努力就愈虛度時光,始終未找到原因。與其總自我探問,不如找到能給解答的人。想解決困擾、迎向美好人生境地,諮詢後開啟人生巔峰,幫助自我實現與成就感。
Thumbnail
追求更好生活,愈努力就愈虛度時光,始終未找到原因。與其總自我探問,不如找到能給解答的人。想解決困擾、迎向美好人生境地,諮詢後開啟人生巔峰,幫助自我實現與成就感。
Thumbnail
身心和人際的崩潰,大多來自情緒消耗生活在現代,常讓人感到崩潰,每日或多或少都要經歷情緒觸發的過程,像內心被扣了扳機,轟一聲,在胸口炸開一個洞般感到慘烈、苦痛、疼痛。從小到大,我們累積了太多未解決的創傷和失落,讓我們深陷後天習得的無助和無能為力感中⋯
Thumbnail
身心和人際的崩潰,大多來自情緒消耗生活在現代,常讓人感到崩潰,每日或多或少都要經歷情緒觸發的過程,像內心被扣了扳機,轟一聲,在胸口炸開一個洞般感到慘烈、苦痛、疼痛。從小到大,我們累積了太多未解決的創傷和失落,讓我們深陷後天習得的無助和無能為力感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