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7:打斷內耗迴圈:學會在不完美裡溫柔行動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我們都被困在同樣的劇本裡

有時候,內耗像是一部永遠播不完的老電影。

劇情重複、台詞相似,只是主角換成了不同的你。

那一天,小涵在例行會議上展示報告。

投影布幕閃著光,主管看了幾頁,語氣平靜卻銳利:「這份報告是不是沒有重點?」

她的心臟猛地一縮。那句話像一顆小石子,輕輕丟進湖面,卻激起一圈又一圈的焦慮。

她笑著說:「好,我再調整一下。」語氣鎮定,可是手心已全是汗。

下班的路上,她在捷運車廂裡一遍又一遍地回想那個場景。

「是不是我又不夠好?是不是大家都覺得我很糟?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

她盯著玻璃倒影裡的自己,心裡那股熟悉的拉扯又開始了。

raw-image

這不是第一次。

被質疑、被否定、或只是被沉默對待,她都會瞬間陷入自我檢討。

那種「我又搞砸了」的聲音,永遠比現實還響。

也許你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刻。

明明知道事情沒那麼嚴重,卻停不下來責怪自己。

明明告訴自己「別想了」,但大腦就是反覆播放。

不是你不夠理性,也不是你太玻璃心。

而是——你的大腦,在走一條「舊的路」。


內耗迴圈:我們都活在習慣裡

心理學把這條「舊路」稱為內耗迴圈

它是一條從「被觸發」到「自責」再到「安撫」的閉環系統。

觸發事件 → 自動想法 → 情緒與身體反應 → 生存策略 → 短期紓解 → 長期代價。

每一次你被點燃,這個循環就啟動一次。

你道歉、退讓、壓抑、過度努力——然後暫時鬆一口氣。

可是沒過多久,那股熟悉的焦慮又回來。

不是因為你沒學會「正向思考」,而是因為你的大腦記得——「這樣才安全」。

那是從過去留下的生存記憶。

我們無法靠意志力關掉內耗,但我們可以學會在舊路上「設下新的出口」。

這些出口,就叫做——打斷點


打斷點A:延遲反應三十秒,讓情緒有空氣可以呼吸

第二天,小涵又遇到相似的場景。

主管語氣不重,但語調裡仍有不滿:「那個數據我昨天不是說要改嗎?」

那熟悉的反射又來了。

她差點脫口而出「對不起!」—— 但就在那一刻,她想起老師說過的話:

「延遲反應三十秒,讓情緒有空氣可以呼吸。」

她默默拿起水杯,喝了一口。

冰涼的水順著喉嚨滑下,心跳仍快,但有一點點空間。

她在心裡數:「一、二、三……」

外面的世界還在運轉,但她給了自己半分鐘的喘息。

那短短三十秒,她沒有立刻回應、沒有反擊,也沒有壓抑。

她只是讓自己,暫停。

「我理解,我再確認一下數據。」她平穩地回應。

那一刻,沒有人發現她內心的努力, 但她知道——那是她第一次沒有被情緒推著走。

延遲反應,不是懦弱,而是一種選擇的力量

它讓理智重新上線,讓情緒不再主導你的人生。

「延遲反應的三十秒,是情緒與理智之間的橋樑。」

raw-image

打斷點B:把「我應該」改成「我可以」

回到座位,小涵的腦袋又開始上演熟悉的批評劇場。

「我應該早點完成報告。」 「我應該更聰明一點。」 「我應該讓主管開心。」

她嘆氣,拿出筆記本,寫下那句:「我應該讓主管滿意。」

然後在旁邊改成:「我可以努力讓主管理解我的想法,但我也可以照顧自己的感受。」

raw-image

這兩句話的差別,像是從牢籠裡走出了一道門。

「我應該」是義務, 「我可以」是自由。

語言不是只是句子,它是我們與自己相處的方式。

當你說「我應該」,你在逼迫自己; 當你說「我可以」,你在允許自己。

她笑了,第一次感覺那個「要求完美」的聲音沒那麼刺耳了。

「我應該,改成我可以,人生就有了選擇。」


打斷點C:情緒急救包──呼吸、命名、允許、放下

夜裡,小涵坐在床邊,關掉燈。

白天的對話仍在腦中迴盪,胸口有點悶。 她閉上眼,開始練習「完形情緒接觸四步法」。

第一步,呼吸。

深深吸氣,慢慢吐氣,讓身體的節奏回來。

第二步,命名。

她輕聲對自己說:「我覺得焦慮,也覺得委屈。」 光是說出來,那股壓抑就鬆了。

第三步,允許。

「沒關係,焦慮可以在這裡。」 這句話像在對心裡的小孩說:「你被看見了。」

第四步,放下。

她把手放在胸口,輕輕地摩挲。 「我知道你在,我會陪你。」


那晚,她第一次不是逼自己「想開」,而是學會「陪自己待在這裡」。

「情緒不是敵人,它只是想被看見。」

焦慮沒有馬上消失,但也不再佔滿她的世界。

她終於明白,所謂療癒,不是沒有波瀾,而是知道自己「承受得住」。

raw-image

打斷點D:為舊劇本寫一個新版本

每個人都有一種「生存策略」——

討好、疏遠、對抗、高功能。 它們像自動駕駛模式,保護我們不再受傷。

只是,那些保護,有時也讓我們更累。

小涵想起自己最熟悉的角色——「討好」。

她總是微笑、配合、加班。 即使身體已經疲倦,嘴裡還是說:「沒問題。」

但現在,她開始練習說:「我想一下再回覆你。」

短短一句話,讓她第一次感覺,自己擁有了邊界。

有同事笑她變「難搞」,她微微一笑,心裡想:「也許這才是我正在變成熟。」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舊劇本。

  • 疏遠型學著說:「我需要一點時間整理,再回你。」
  • 對抗型練習:「我覺得我被誤會了,我想解釋一下。」
  • 高功能型提醒自己:「我已經夠好了,可以先休息一下。」
raw-image


這些句子看似簡單,卻是新生命的語言。

「改變不在於放棄自己,而是讓保護變得更柔軟。」

每一次練習,都是在為舊的自己寫新的結局。


打斷點E:用「迴圈日誌」重寫你的未來

幾週後,小涵開始寫「迴圈日誌」。

不是記流水帳,而是記「覺察」。

  • 今天的觸發事件: 被臨時要求加班。
  • 舊反應: 立刻答應,晚上又生氣又後悔。
  • 新反應: 我說:「明早完成可以嗎?」
  • 感覺: 一開始緊張,但後來覺得輕鬆多了。

她慢慢發現,自己不再那麼容易陷入舊劇本。

有時仍會焦慮,但那焦慮不再是一場風暴,只是一陣微風。

她在日誌最後寫下:

「如果我一年後還用舊方式,我可能會更累;但如果我繼續練習新的方法,也許我會更靠近我想成為的自己。」

這,就是信念強化的開始。

你不需要變得勇敢無畏, 你只要一次次提醒自己:我有選擇、我能承受、我願意練習。

「我們要做的,不是讓一切變最好,而是讓一切更靠近我想成為的自己。」
raw-image

結語:承受得住不舒服的人,才有真正的自由

幾個月後,小涵又開了一場會。

主管語氣依舊直接,但這次她沒有慌。

她深呼吸,點頭:「我知道您希望報告更清楚,我回去再調整。」

那一刻,她沒有自責,也沒有防禦。

她只是靜靜地感覺到——自己不再被情緒綁架。

她走出會議室,陽光從窗縫灑進來。

那道光照在她臉上,她輕輕笑了。

raw-image

焦慮仍然會來,不安仍然會出現,但她知道,這些都不再是威脅。

它們只是提醒:我還在路上, 而我正一步步學會,在不完美裡溫柔行動。

「停止內耗,不是變成完美的人,而是學會在不完美裡,繼續溫柔地行動。」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要

  1. 「延遲反應的30秒,是情緒與理智之間的橋樑。」
  2. 「我應該,改成我可以,人生就有了選擇。」
  3. 「情緒不是敵人,它只是想被看見。」
  4. 「改變不在於放棄自己,而是讓保護變得更柔軟。」
  5. 「你不必馬上好,但可以學會慢慢停。」
  6. 「呼吸,是讓情緒回家的第一步。」
  7. 「承受得住不舒服的人,才有真正的自由。」
  8. 「高功能,不代表高幸福。」
  9. 「新的策略不一定舒服,但更靠近你想成為的人。」
  10. 「停止內耗,不是變完美,而是變溫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58會員
350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10/18
在生活裡,我們都有被「內耗」拖住的時刻:沒被看見、怕被討厭、逼自己更完美。 這些看似不同的掙扎,其實都來自同一個心理模型——內耗迴圈。 它從「觸發事件」開始,經過「信念—情緒—行為」的自我封閉路徑,讓我們越努力越焦慮。 本文從阿德勒與完形心理學出發,帶你看見三種內在主軸(價值型、自我要求型、情緒型)
Thumbnail
2025/10/18
在生活裡,我們都有被「內耗」拖住的時刻:沒被看見、怕被討厭、逼自己更完美。 這些看似不同的掙扎,其實都來自同一個心理模型——內耗迴圈。 它從「觸發事件」開始,經過「信念—情緒—行為」的自我封閉路徑,讓我們越努力越焦慮。 本文從阿德勒與完形心理學出發,帶你看見三種內在主軸(價值型、自我要求型、情緒型)
Thumbnail
2025/10/17
我們常以為羞愧是脆弱的象徵,其實它是情緒裡最深的一種渴望——被理解。 這篇文章帶你透過三個步驟:覺察、辨識、對話,學習用溫柔回應羞愧, 把「我不夠好」轉化為「我值得被愛」。 這不只是心理練習,更是一場與自己和解的旅程。
Thumbnail
2025/10/17
我們常以為羞愧是脆弱的象徵,其實它是情緒裡最深的一種渴望——被理解。 這篇文章帶你透過三個步驟:覺察、辨識、對話,學習用溫柔回應羞愧, 把「我不夠好」轉化為「我值得被愛」。 這不只是心理練習,更是一場與自己和解的旅程。
Thumbnail
2025/10/16
羞愧是一種深層的無力感,而我們常用兩種方式逃避它:理性切割與情緒懲罰。 前者讓我們看起來冷靜、堅強,卻切斷與感受的連結; 後者讓我們陷入自責與反省的循環,以為痛苦能換來改變。 本篇從完形心理學與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帶你看見防衛背後的恐懼, 學會用覺察與溫柔修復自我價值。
Thumbnail
2025/10/16
羞愧是一種深層的無力感,而我們常用兩種方式逃避它:理性切割與情緒懲罰。 前者讓我們看起來冷靜、堅強,卻切斷與感受的連結; 後者讓我們陷入自責與反省的循環,以為痛苦能換來改變。 本篇從完形心理學與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帶你看見防衛背後的恐懼, 學會用覺察與溫柔修復自我價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在追求、和心儀對象相處時明明有機會卻自爆?在承受壓力時會逃避人際、情緒失常?這個心法能讓你立刻減少壓力的累積。
Thumbnail
在追求、和心儀對象相處時明明有機會卻自爆?在承受壓力時會逃避人際、情緒失常?這個心法能讓你立刻減少壓力的累積。
Thumbnail
關於如何面對過去的錯誤,以及減少內耗,提出了不同的方式,取代所評文章的方法。 善待自己與旁人,先以提醒、暫停來停下內耗。了解侵入性反應的歷程後,可以以「流動」、「覺察」、「選擇」和「負責」的四個步驟,避免自己陷入內耗及反芻負向回憶。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應對當下,並展望未來。
Thumbnail
關於如何面對過去的錯誤,以及減少內耗,提出了不同的方式,取代所評文章的方法。 善待自己與旁人,先以提醒、暫停來停下內耗。了解侵入性反應的歷程後,可以以「流動」、「覺察」、「選擇」和「負責」的四個步驟,避免自己陷入內耗及反芻負向回憶。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應對當下,並展望未來。
Thumbnail
內耗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不需要因此而感到愧疚焦慮,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人人都可以脫離這些讓人耗損的心理狀態,並提升生活品質。 上篇文章我提到自己發現內耗的過程,這篇文章就來分享如何避免自我內耗並提升生活品質: 1. 識別內耗的來源: 首先,識別內耗的來源,識別這些來源可以幫助你
Thumbnail
內耗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不需要因此而感到愧疚焦慮,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人人都可以脫離這些讓人耗損的心理狀態,並提升生活品質。 上篇文章我提到自己發現內耗的過程,這篇文章就來分享如何避免自我內耗並提升生活品質: 1. 識別內耗的來源: 首先,識別內耗的來源,識別這些來源可以幫助你
Thumbnail
在與人際關係或團體組織中。我們往往因他人的言行而感到內心波動,甚至會自導自演過多的情緒戲碼,如內疚、焦慮、懊悔等,拉離現實的當下。 許多人習慣性地認同並沉迷於自己的劇本,人生故事成為個人身份的一部分。然而,這些戲碼的長期堆積,不僅造成心理上的負擔,也可能引發衝突、暴力,甚至是集體層面的災難。
Thumbnail
在與人際關係或團體組織中。我們往往因他人的言行而感到內心波動,甚至會自導自演過多的情緒戲碼,如內疚、焦慮、懊悔等,拉離現實的當下。 許多人習慣性地認同並沉迷於自己的劇本,人生故事成為個人身份的一部分。然而,這些戲碼的長期堆積,不僅造成心理上的負擔,也可能引發衝突、暴力,甚至是集體層面的災難。
Thumbnail
探索心理陰影的核心,幫助你接納內在的不完美,助你成為更完整、更堅強的自己。
Thumbnail
探索心理陰影的核心,幫助你接納內在的不完美,助你成為更完整、更堅強的自己。
Thumbnail
焦慮與負向情緒往往成為一種習慣循環,本文介紹一本《鬆綁焦慮習慣》的書,作者提及了習慣迴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覺察、更新獎勵價值以及好奇心、慈愛來打破習慣循環。文章內容包含了由觸發點、行為和獎勵組成的習慣迴圈,並強調了專注當下的重要性。這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而且可能對想要改善情緒狀態的人有所幫助。
Thumbnail
焦慮與負向情緒往往成為一種習慣循環,本文介紹一本《鬆綁焦慮習慣》的書,作者提及了習慣迴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覺察、更新獎勵價值以及好奇心、慈愛來打破習慣循環。文章內容包含了由觸發點、行為和獎勵組成的習慣迴圈,並強調了專注當下的重要性。這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而且可能對想要改善情緒狀態的人有所幫助。
Thumbnail
報復心態對自己百害而無一益,但是在發生的當下,自己卻很難脫身,彷彿順水推舟一般,劇情急轉直下進入報復心態的反射動作後,回過神來自己已經在懊悔中無法自拔。諸如此類的習慣,事後回想總下決心要改變,不再讓消磨自己的習慣影響自己,但是要改變積習已久的慣常,遠比想像中艱難,習慣的事情,就像例行公事的排程,因為
Thumbnail
報復心態對自己百害而無一益,但是在發生的當下,自己卻很難脫身,彷彿順水推舟一般,劇情急轉直下進入報復心態的反射動作後,回過神來自己已經在懊悔中無法自拔。諸如此類的習慣,事後回想總下決心要改變,不再讓消磨自己的習慣影響自己,但是要改變積習已久的慣常,遠比想像中艱難,習慣的事情,就像例行公事的排程,因為
Thumbnail
追求更好生活,愈努力就愈虛度時光,始終未找到原因。與其總自我探問,不如找到能給解答的人。想解決困擾、迎向美好人生境地,諮詢後開啟人生巔峰,幫助自我實現與成就感。
Thumbnail
追求更好生活,愈努力就愈虛度時光,始終未找到原因。與其總自我探問,不如找到能給解答的人。想解決困擾、迎向美好人生境地,諮詢後開啟人生巔峰,幫助自我實現與成就感。
Thumbnail
在這個訊息流竄快速,情緒過於高張的時代裡,每個人都要學習的技能:也許你不需要特別同理什麼,但在情緒的反應可以緩慢一點、和緩一些,當步調都慢了下來以後,就有機會聆聽與表達了!
Thumbnail
在這個訊息流竄快速,情緒過於高張的時代裡,每個人都要學習的技能:也許你不需要特別同理什麼,但在情緒的反應可以緩慢一點、和緩一些,當步調都慢了下來以後,就有機會聆聽與表達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