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被困在同樣的劇本裡
有時候,內耗像是一部永遠播不完的老電影。
劇情重複、台詞相似,只是主角換成了不同的你。
那一天,小涵在例行會議上展示報告。投影布幕閃著光,主管看了幾頁,語氣平靜卻銳利:「這份報告是不是沒有重點?」
她的心臟猛地一縮。那句話像一顆小石子,輕輕丟進湖面,卻激起一圈又一圈的焦慮。
她笑著說:「好,我再調整一下。」語氣鎮定,可是手心已全是汗。
下班的路上,她在捷運車廂裡一遍又一遍地回想那個場景。
「是不是我又不夠好?是不是大家都覺得我很糟?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
她盯著玻璃倒影裡的自己,心裡那股熟悉的拉扯又開始了。

這不是第一次。
被質疑、被否定、或只是被沉默對待,她都會瞬間陷入自我檢討。
那種「我又搞砸了」的聲音,永遠比現實還響。
也許你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刻。
明明知道事情沒那麼嚴重,卻停不下來責怪自己。
明明告訴自己「別想了」,但大腦就是反覆播放。
不是你不夠理性,也不是你太玻璃心。
而是——你的大腦,在走一條「舊的路」。
內耗迴圈:我們都活在習慣裡
心理學把這條「舊路」稱為內耗迴圈。
它是一條從「被觸發」到「自責」再到「安撫」的閉環系統。
觸發事件 → 自動想法 → 情緒與身體反應 → 生存策略 → 短期紓解 → 長期代價。
每一次你被點燃,這個循環就啟動一次。
你道歉、退讓、壓抑、過度努力——然後暫時鬆一口氣。
可是沒過多久,那股熟悉的焦慮又回來。
不是因為你沒學會「正向思考」,而是因為你的大腦記得——「這樣才安全」。
那是從過去留下的生存記憶。
我們無法靠意志力關掉內耗,但我們可以學會在舊路上「設下新的出口」。
這些出口,就叫做——打斷點。
打斷點A:延遲反應三十秒,讓情緒有空氣可以呼吸
第二天,小涵又遇到相似的場景。
主管語氣不重,但語調裡仍有不滿:「那個數據我昨天不是說要改嗎?」
那熟悉的反射又來了。
她差點脫口而出「對不起!」—— 但就在那一刻,她想起老師說過的話:
「延遲反應三十秒,讓情緒有空氣可以呼吸。」
她默默拿起水杯,喝了一口。
冰涼的水順著喉嚨滑下,心跳仍快,但有一點點空間。
她在心裡數:「一、二、三……」
外面的世界還在運轉,但她給了自己半分鐘的喘息。
那短短三十秒,她沒有立刻回應、沒有反擊,也沒有壓抑。
她只是讓自己,暫停。
「我理解,我再確認一下數據。」她平穩地回應。
那一刻,沒有人發現她內心的努力, 但她知道——那是她第一次沒有被情緒推著走。
延遲反應,不是懦弱,而是一種選擇的力量。
它讓理智重新上線,讓情緒不再主導你的人生。
「延遲反應的三十秒,是情緒與理智之間的橋樑。」

打斷點B:把「我應該」改成「我可以」
回到座位,小涵的腦袋又開始上演熟悉的批評劇場。
「我應該早點完成報告。」 「我應該更聰明一點。」 「我應該讓主管開心。」
她嘆氣,拿出筆記本,寫下那句:「我應該讓主管滿意。」
然後在旁邊改成:「我可以努力讓主管理解我的想法,但我也可以照顧自己的感受。」

這兩句話的差別,像是從牢籠裡走出了一道門。
「我應該」是義務, 「我可以」是自由。
語言不是只是句子,它是我們與自己相處的方式。
當你說「我應該」,你在逼迫自己; 當你說「我可以」,你在允許自己。
她笑了,第一次感覺那個「要求完美」的聲音沒那麼刺耳了。
「我應該,改成我可以,人生就有了選擇。」
打斷點C:情緒急救包──呼吸、命名、允許、放下
夜裡,小涵坐在床邊,關掉燈。
白天的對話仍在腦中迴盪,胸口有點悶。 她閉上眼,開始練習「完形情緒接觸四步法」。
第一步,呼吸。
深深吸氣,慢慢吐氣,讓身體的節奏回來。
第二步,命名。
她輕聲對自己說:「我覺得焦慮,也覺得委屈。」 光是說出來,那股壓抑就鬆了。
第三步,允許。
「沒關係,焦慮可以在這裡。」 這句話像在對心裡的小孩說:「你被看見了。」
第四步,放下。
她把手放在胸口,輕輕地摩挲。 「我知道你在,我會陪你。」
那晚,她第一次不是逼自己「想開」,而是學會「陪自己待在這裡」。
「情緒不是敵人,它只是想被看見。」
焦慮沒有馬上消失,但也不再佔滿她的世界。
她終於明白,所謂療癒,不是沒有波瀾,而是知道自己「承受得住」。

打斷點D:為舊劇本寫一個新版本
每個人都有一種「生存策略」——
討好、疏遠、對抗、高功能。 它們像自動駕駛模式,保護我們不再受傷。
只是,那些保護,有時也讓我們更累。
小涵想起自己最熟悉的角色——「討好」。
她總是微笑、配合、加班。 即使身體已經疲倦,嘴裡還是說:「沒問題。」
但現在,她開始練習說:「我想一下再回覆你。」
短短一句話,讓她第一次感覺,自己擁有了邊界。
有同事笑她變「難搞」,她微微一笑,心裡想:「也許這才是我正在變成熟。」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舊劇本。
- 疏遠型學著說:「我需要一點時間整理,再回你。」
- 對抗型練習:「我覺得我被誤會了,我想解釋一下。」
- 高功能型提醒自己:「我已經夠好了,可以先休息一下。」

這些句子看似簡單,卻是新生命的語言。
「改變不在於放棄自己,而是讓保護變得更柔軟。」
每一次練習,都是在為舊的自己寫新的結局。
打斷點E:用「迴圈日誌」重寫你的未來
幾週後,小涵開始寫「迴圈日誌」。
不是記流水帳,而是記「覺察」。
- 今天的觸發事件: 被臨時要求加班。
- 舊反應: 立刻答應,晚上又生氣又後悔。
- 新反應: 我說:「明早完成可以嗎?」
- 感覺: 一開始緊張,但後來覺得輕鬆多了。
她慢慢發現,自己不再那麼容易陷入舊劇本。
有時仍會焦慮,但那焦慮不再是一場風暴,只是一陣微風。
她在日誌最後寫下:
「如果我一年後還用舊方式,我可能會更累;但如果我繼續練習新的方法,也許我會更靠近我想成為的自己。」
這,就是信念強化的開始。
你不需要變得勇敢無畏, 你只要一次次提醒自己:我有選擇、我能承受、我願意練習。
「我們要做的,不是讓一切變最好,而是讓一切更靠近我想成為的自己。」

結語:承受得住不舒服的人,才有真正的自由
幾個月後,小涵又開了一場會。
主管語氣依舊直接,但這次她沒有慌。
她深呼吸,點頭:「我知道您希望報告更清楚,我回去再調整。」
那一刻,她沒有自責,也沒有防禦。
她只是靜靜地感覺到——自己不再被情緒綁架。
她走出會議室,陽光從窗縫灑進來。
那道光照在她臉上,她輕輕笑了。

焦慮仍然會來,不安仍然會出現,但她知道,這些都不再是威脅。
它們只是提醒:我還在路上, 而我正一步步學會,在不完美裡溫柔行動。
「停止內耗,不是變成完美的人,而是學會在不完美裡,繼續溫柔地行動。」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要
- 「延遲反應的30秒,是情緒與理智之間的橋樑。」
- 「我應該,改成我可以,人生就有了選擇。」
- 「情緒不是敵人,它只是想被看見。」
- 「改變不在於放棄自己,而是讓保護變得更柔軟。」
- 「你不必馬上好,但可以學會慢慢停。」
- 「呼吸,是讓情緒回家的第一步。」
- 「承受得住不舒服的人,才有真正的自由。」
- 「高功能,不代表高幸福。」
- 「新的策略不一定舒服,但更靠近你想成為的人。」
- 「停止內耗,不是變完美,而是變溫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