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這篇文章深入淺出地解析心理疾病的常見迷思,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從心理疾患的普及率、對治療方式的誤解、到實際的就診經驗與藥物使用,透過比喻讓讀者更易理解心理健康的複雜性與復原之路。
文章強調,心理疾患並非絕症,而是需要學習調整與照顧的「身心系統」問題,並鼓勵讀者勇敢尋求專業協助,踏出自我療癒的第一步。
引言

其實,許多常見的心理疾病如果能及早處理,往往在一段時間後就能明顯改善。
就算是需要長期控制的疾患,只要照著合適的方向去調整,也能獲得很大的進步。
而這些方法,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事——只要願意學習、願意嘗試,人人都能做到。
一、心理疾病的普及率
很多人在猶豫要不要走進身心科診間時,心裡都會閃過一句話——
「為什麼是我?」
但如果我們真的了解精神疾病的普及率,就會發現:
這個問題,其實比想像中普遍得多。
根據《變態心理學》一書中引用的 Kessler 等人(2005)研究,美國成年人的一生中,有 46.4% 的人曾符合至少一項 DSM-IV 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
換句話說,幾乎每兩個人裡就有一個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經歷過明顯的心理困擾。
也就是說,當我們出現「為什麼是我」這樣的念頭,其實並不是因為我們特別脆弱, 而是因為——整個社會對心理健康的理解,仍然遠遠不夠。
這種知識的缺乏,使許多人在面對情緒或心理困擾時,傾向以「撐過去就好」「靠意志力撐住」的方式度過, 卻忘了心理狀態和身體一樣,也會生病、需要修復。
理解這一點很重要。
它讓我們明白,走進診間並不代表失敗, 而是一種勇氣—— 代表我們願意為自己的人生,開始一場更深層的整修。
二、治療:從「靠意志撐」到「學會調整」
不是每個受心理疾患困擾的人,都會在第一時間尋求協助。
有些人會否認或低估自己的狀況; 有些人則習慣用「咬牙撐過去」的方式,試著靠意志力克服。
研究發現,許多人在真正踏進診間之前,往往已經拖了好幾年—— 等到症狀惡化、生活功能受影響, 才終於鼓起勇氣尋求幫助。
在台灣,也有不少人會選擇先去家醫科或其他科別就診,而不是直接去身心科。
這背後的原因很現實: 怕被貼標籤、怕被同事知道、怕影響保險或工作。
不過,有一件事常被忽略:
不同科別的專業分工並不相同。
許多藥物只有身心科醫師能開立, 而其他科別即使想幫忙,也可能受限於專業與健保制度。
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台灣也有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提供心理治療。
目前的研究普遍指出, 當藥物與心理治療能夠雙管齊下,效果往往最理想。
藥物能幫助我們穩定身心、減少症狀的干擾,讓大腦重新回到可學習、可思考的狀態; 而心理治療則協助我們重新學習——
學習如何理解自己、調整思維、管理情緒, 甚至改變與他人的互動方式。
所以,治療的核心並不是「靠藥物治好」,也不是「靠意志戰勝」, 而是一步步學會如何調整自己,讓系統重新運作。
這樣的調整,才是真正的康復之路。
三、一個比喻:糖尿病與心理健康
我們不妨打個比方。
糖尿病患者一旦確診,是否一定得依賴胰島素?
答案是不一定。
如果能透過飲食控制和規律運動,讓血糖維持在穩定範圍內, 就不需要長期依賴藥物。
甚至有些人成功減重後, 胰臟的負擔減輕,身體也能重新達到平衡。
聽起來也許有點辛苦——
一輩子都要控制飲食,未免太可憐了吧?
但事實上,這只是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已。
我自己雖然沒有糖尿病, 平常也是實行類似的飲食習慣,因為這樣對身體比較友善。
差別只在於:當我偶爾「破戒」時,不需要靠藥物介入。
心理健康其實也很像這樣。
當我們開始接受心理治療, 學習如何調整思維、管理情緒、改善人際互動, 乃至於重新規劃作息與生活方式時, 與其說我們是「屈服於疾病」, 不如說——這只是到了該學習對身心更友善地生活的時候。
我們不再要求自己再努力往前衝、再扛起一切硬撐;
而是學會用更低負擔、更穩定的方式, 讓身心都能持續運作。
就像學會維持血糖穩定一樣,這並不是放棄,而是一種成熟。
一種學會與自己的身心共處的生活智慧。
四、為什麼我們會得心理疾患呢?
許多常見的心理疾患,都是先天與後天交互作用的結果。
簡單說,就是——沒有「天生的焦慮症」或「天生的憂鬱症」。
如果把我們的身體比作一輛車,
那麼這輛車的構造、馬力、油耗,可能跟先天的因素有關;
但行駛的環境、保養的頻率、駕駛的方式, 卻會決定它能跑多遠、狀況好不好。
當我們長期在惡劣的環境裡開著這輛車,又沒有時間維修保養,
每次引擎抗議時還硬是踩油門往前衝,
甚至連方向盤都瘋狂亂打—— 久而久之,出問題幾乎是必然的。
這時,我們若問:「奇怪,為什麼車子會壞掉?」
其實答案早已寫在過程裡。
心理疾患的成因非常多元。
基因、性格、家庭、經驗、壓力事件、社會環境—— 它們共同交織出我們心智系統的狀態, 但沒有任何一個因素能單獨決定一切。
然而,在復原的路上,有幾件事卻能帶來顯著的差異:穩定服藥、認真學習、不放棄討論、 主動面對不逃避、細心觀察自己的狀況, 並在過程中不斷調整應對策略。
這些行動,會讓我們在車子出現狀況時,能更冷靜地評估: 究竟是該進場維修,還是該換個駕駛方式?
心理健康的調整,其實從來都不是修「壞的零件」而已,而是重新學習如何照顧整個系統。 當我們願意理解自己的系統機制、願意改變駕駛方式, 那一刻,復原的過程就已經開始了。
五、當我們剛走進身心科
大多數身心科都有初診制度。
有些診所會安排心理師進行初診,有些則由醫師親自負責。 不少初次就診的民眾會感到困惑: 「我去看其他科別都不用這麼麻煩,為什麼身心科要預約、還要額外收費? 這是不是在刁難病人?」
其實不是。
身心科初診的狀況,和一般門診很不一樣。
許多人在走進診間之前,往往已經經歷一段長期苦苦支撐的歲月。
那些壓力、情緒和未曾說出口的委屈, 都會在這一刻一股腦地湧了出來—— 像是終於打開了心裡的潘朵拉盒子。
因此,一場初診往往需要花上三十分鐘到一小時,
心理師或醫師不僅要接住情緒,
還要在對話中整理資訊、釐清脈絡、建立概念化的初步診斷。
這需要時間,也需要專注。
而一個門診時段通常只有兩到三個小時,若不採預約制,醫師根本看不完所有個案。
至於為什麼初診會額外收費, 是因為那確實花費更多時間與專業, 有些診所甚至會委託合作的心理師來進行初診, 這筆費用就是他們的服務報酬。
從這個角度來看,「初診預約」並不是門檻,而是一種保護機制—— 讓每一位願意踏進身心科的人,都能被完整地理解與接住。
走進診間,代表我們終於願意讓專業協助自己。
而初診的那一段時間, 往往也是我們正式開始「修復與學習」旅程的第一步。
六、身心科開立的藥物要怎麼吃?
在所有科別裡,台灣人普遍都有一個習慣——
希望靠吃藥解決一切問題。
我以前也是這樣。
只要感冒就立刻去看醫生, 直到有次感冒誘發氣喘,之後每次感冒不是扁桃腺發炎、 就是支氣管炎發作。 那時我覺得奇怪:為什麼我的身體變得越來越脆弱?每次感冒都像一場災難?
後來我花時間查資料才發現,原來多數感冒其實是自癒性疾病,它會自己好。 真正讓我反覆生病的原因, 不是病毒,而是我那個「只想靠藥物解決」的生活方式。
從那之後,我開始練習在感冒時讓自己多休息、多喝水,平常則維持運動習慣、提升心肺功能。 幾年下來,身體的狀態明顯穩定了。
這種「自己查資料、了解身體」的習慣, 也一路延續到了我第一次去看身心科。
我還記得那次,醫師了解我的狀況後,建議我服用藥物,療程大約半年到一年。
我聽完後,告訴醫師我想先回去思考, 下次回診再決定。
一週後再見面時,我帶著三張 A4 紙,上面滿滿都是我想釐清的問題與需要確認的細節。 那次我與醫師的對話,為後來的治療打下了基礎,澄清了我的疑慮,也讓我對於自己服用的藥物有足夠的信任。
一般來說,身心科藥物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
1️⃣ 狀況藥:
幫助放鬆肌肉、改善睡眠品質、緩解焦慮等。 這類藥通常是「需要時使用」, 可與醫師討論後依情況服用, 同時也要配合生活上的其他調整方式,避免過度依賴藥物。
2️⃣ 基礎藥(或長期調整藥):
透過調整神經傳導物質或調節大腦其它的機制,來幫助大腦恢復平衡、穩定狀況。 這類藥物需要穩定服用,若有副作用或疑慮,務必與醫師討論, 千萬不要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
藥物只是治療的一環,它的目的不是讓我們「變成以前的狀態」, 而是為了恢復平穩,讓自己有學習與調整的能力。
真正的改變,仍然來自於我們願不願意理解、探索、討論,並在生活裡實踐那些新的生活方式。
七、我們要服用多久的藥才會好?
常常有人問:「我已經吃藥好幾年了,怎麼還沒好?」
或者語氣更焦慮一點:「難道我這輩子都得靠藥活著嗎?」
身心科的藥物能幫助我們穩定狀態,
讓身體與大腦恢復運作的餘裕。
但它並不是能「讓一切回到從前」的魔法。
許多人在治療的過程中會出現一種期待:
希望能回到那個「不需要休息、總是能撐住」的自己。
那個能熬夜、能衝刺、能同時應付十件事的版本, 彷彿才是真正的「我」。
但那樣的自己,其實正是問題的起點。
我們之所以會走到需要治療這一步,
往往是因為長期過度消耗、忽略身體與情緒的訊號,
在未能調整的情況下,一再逼迫自己運轉。
想「回到以前」, 其實就等於想再次重演那些導致身心崩潰的模式。
真正的重點,不在於「回去」,
而在於重新找到可長可久的節奏。
治療的目標,是讓身心有能力穩定運作, 並學會如何與自己的身心共處。
藥物只是協助我們爭取那段可以重新學習的時間。
接下來的改變, 要靠我們在生活裡慢慢練習—— 調整步伐、分配能量、重新安排優先順序。
換句話說,吃藥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當你願意在穩定的狀態下學習新的生活方式, 那一刻,真正的康復才會開始。
八、如何重新適應這輛車
還記得我們在〈第二十一篇|整合者的視野〉裡提到過的系統觀嗎?
心理疾患的形成,往往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而它帶來的困擾,往往會擴散到全身各個層面——包含睡眠、食慾、消化、注意力、情緒穩定與身體能量的運作。—— 每一個環節都彼此牽連。
因此,復原的過程不只是「讓症狀消失」,而是要一步步重新整理整個系統。
這包含盤點、觀察、調整, 然後在各個層面上找到新的平衡。
許多人在這個階段會冒出疑問:
「心理治療真的有用嗎?」
「它不過就是聊天,怎麼會產生改變?」
這樣的懷疑其實很常見。
我們習慣相信看得見、量得出的事物, 卻很難想像,一場談話也能改變一個人的思考與行動。
但事實上,心理治療之所以有效, 就在於它幫助我們重新學會「思考與回應的方式」。
同時,心理治療往往只是整體調整的一部分。
我們還可能需要改變作息、運動習慣、飲食內容, 甚至重新思考與他人的互動模式。
這些調整加起來, 構成了所謂「重新適應這輛車」的過程—— 讓自己重新學會怎麼駕駛、怎麼照顧、怎麼延長車子的續航力。
聽起來或許有點複雜,但並不需要一次全部做到。
只要先找到幾個影響最大的關鍵節點去修正,整個系統就會開始產生變化。
復原,不是重啟;
而是一種學習—— 學習如何與自己合作, 學習如何讓身心重新進入可持續的節奏。
九、走進諮商室前的準備
如果你正準備開始心理諮商,
可能會有這樣的期待: 「我希望找到一個專業又有權威的諮商師, 能快速幫我找出問題、給我明確的方向。」
但事實上,你大概找不到這樣的諮商師。
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專業,
而是現代心理治療的主流—— 幾乎都是折衷取向。
諮商師會根據不同個案的特質與需求, 靈活運用各學派的理論與技術, 而不是用固定的方法替你「診斷與指導」。
更重要的是,幾乎所有諮商師都秉持一個共同原則:
極高的尊重。
他們不會替你決定人生的方向, 而是陪你一起理解自己、討論選擇、 並在這個過程中一起探索「改變」可能是什麼樣子。
所以,諮商的成效,
其實取決於你怎麼看待這段關係。
如果你把諮商當成一場心靈的 Spa,
諮商師會盡力讓這場放鬆與療癒的經驗發揮最大效果。
如果你把諮商當成一個誠實面對衝突的場域,
諮商師會陪你看見那些正在被拉扯、逃避或卸責的部分。
若你只是需要一個安全的地方傾訴, 他們也會靜靜地接住,
讓你有機會把情緒倒乾淨、重新整理思緒。
而當你把諮商當成一個合作學習的過程,
諮商師則會全神貫注地協助你,
一起找出最適合你、也最可行的改變路徑。
無論你的出發點是哪一種,
最重要的仍是—— 你在諮商裡獲得的覺察,能不能落實在現實生活中。
心理治療的效果,不取決於過程舒不舒服,
而在於你願不願意在現實裡練習、面對、修正。
就算離開諮商室, 你依然能持續觀察自己、練習新的應對方式、 並把理解轉化成具體的行動。
這才是心理治療真正能發揮作用的方式。
十、走進諮商室
當我們真正準備好要開始諮商時,除了心理上的準備,還得面對現實層面的考量—— 那就是,這會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一個完整的諮商治療往往需要多次晤談,從前期探索、了解整體狀況, 到後續釐清問題、討論策略、實際練習。 而這樣的歷程,少則數週,多則數月甚至更久。 如果你打算進行諮商,大概需要準備一筆「買1、2支蘋果手機」的預算。
聽起來也許有點誇張,
但這筆費用,其實是對「自我成長」的一種投資。
在諮商的前期,大部分時間會用來探索與了解整體狀況, 並進行系統性的評估。
只有透過足夠的了解, 諮商師才能對你的困擾做出問題的概念化——
也就是重新定義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找不到合適的解方,並不是因為沒有方法, 而是因為在「定義問題」的時候, 就已經把後續能使用的策略限制住了。
若能在治療中重新理解問題的本質, 就有機會找到更貼近現實、也更可行的調整方向。
然而,許多人在初期往往會感到著急。
「你就告訴我該怎麼做不就好了?」
「有沒有更快一點的方法?」
這樣的焦慮可以理解。
我們都希望盡快脫離痛苦。
但如果「有用的方法」真能立刻解決問題, 那麼網路上那些心靈雞湯與成功祕訣早就能讓所有人痊癒了。
真正讓我們長期困擾的問題,往往不是藏得太深,就是牽連太廣。
它們需要時間被理解、被釐清, 有時甚至要先打開新的觀點, 才能找到切入的角度。
心理治療的過程,就像在學習調整一個複雜的系統。
在這段學習中,我們不斷實驗、修正、再嘗試。
而每一次理解、每一次練習, 都在慢慢重建我們與世界的互動方式。
諮商室裡的時間或許有限,但它能幫我們啟動一個新的循環—— 讓我們在生活裡, 逐漸學會觀察、練習、整合, 直到真正感受到那個「變得穩定、變得自由」的自己。
十一、結語
至於心理治療是怎麼起作用的,那得回到我們的心智系統——它如何形成、發展、運作, 以及我們如何在其中學會感受、思考與成長。
不過,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要深入理論,
而是想讓你大致了解一件事:
心理疾患,其實比我們以為的更常見。
它並不是那種「一旦得了就完蛋」的病。
如果否認、逃避,它可能會拖著你一輩子;
但只要願意面對、學習與調整, 往往只需要一段時間, 就能看到顯著的改善。
所以,確診並不是終點。
更準確地說——那是一個提醒。
提醒我們該停下來檢查、維修,
提醒我們該學習新的駕駛方式。
能被診斷出問題,其實代表我們終於知道哪裡出錯了, 而這正是重新上路的開始。
在這條路上,沒有人需要完美,我們只需要一步步地學會照顧自己, 讓那輛名為「身心」的車, 能再次啟動,並穩穩前行。
五大系列的每篇文章都有制作語音摘要,
🎧 若想收聽 Podcast,請點擊圓圓小教室。
也可於 Spotify、KKBOX、Apple Podcast、YouTube 搜尋「圓圓小教室」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