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一位朋友阿哲告訴我,他又換工作了。
這已經是他三年內的第四次轉職。 每次他都說同一句話:「這次的主管太難溝通了。」 但新公司三個月後,他又開始抱怨:「他們都不懂我。」
有天他無奈地說:「為什麼我總是遇到同樣的問題?」我笑了笑回答:「也許,問題不是『遇到』的,而是『帶著』的。」

一、不面對的課題,會用不同樣子回來
人生有種奇妙的規律:你逃避什麼,它就用什麼樣子回來。
你逃避衝突,問題就會變成誤會;
你逃避拒絕,壓力就會變成人際疲乏;
你逃避責任,焦慮就會變成「被別人牽著走」。
有時候不是命運在刁難你,而是課題在提醒你——
「該學的功課,沒學完就不能畢業。」
二、為什麼我們總想逃?
因為課題讓我們感覺「不夠好」。
有個中階主管和我說:「我不是不想處理,是怕處理不好。」 這句話道破了多數人的心聲。
我們怕看見自己的笨拙、怕別人不滿意、怕被否定。
所以我們選擇用「忙」來逃避不安, 用「理性分析」掩飾焦慮, 甚至用「開玩笑」帶過真正的困擾。
但事實是,逃避並不能讓事情消失。
它只是讓焦慮變成一種默默的壓力,在生活裡四處滲透。
三、面對課題,不代表要立刻解決
有次我遇到一位工程師,他對我說:「我最怕簡報。」
我問他:「那你怕的是講錯,還是被看出不懂?」 他沉默了幾秒,才說:「應該是怕大家覺得我不專業。」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會解決問題,而是不敢承認自己的害怕。
一旦你能誠實說出那個害怕,它就失去了控制你的力量。
「面對」不是要你立刻答對,而是先承認:「我現在在閃避。」
這樣一來,課題就從「考題」變成了「教材」。
四、課題的真相:它不是懲罰,而是邀請
我們以為課題是命運的報應,
但更準確地說,它是生活給你的學習邀請函。
像一個老實卻固執的老師,
一旦你沒學會,就會重考,直到你真正懂為止。
而當你願意正視它時,你會發現——
那些你最抗拒的對話,反而是讓你長大的轉折點;
那些你最怕的挑戰,往往藏著你的新能力。
🌱 結語:逃避的課題,會變成生活的考題
人生真正的進步,不在於多會解決問題,
而在於你能不能誠實地面對自己正在逃避的事。
因為你不願意看的地方,
往往就是你下一步要成長的地方。
📍逃避不是失敗,而是暫停學習;
但每一次回頭,都是一次重新開課。
別怕那份不舒服,它正是你要畢業的信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