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故事:
小芬原本個性活潑,但從高中開始突然變得退縮、不愛講話,晚上常失眠,功課也一落千丈。小芬說她耳邊不時會聽到陌生人評論自己的聲音,心神不寧,覺得她被監視、監聽,就連看新聞報導也認為在影射自己。小芬越來越不安,無法到校,多數躲在家裡房間,疑神疑鬼,整日不安。小芬媽媽後來帶她到精神科就診,才知道小芬罹患了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是很複雜的心理疾病,當事人深受幻覺所苦,他們的行為像是失控。這些行為的背後藏著什麼樣的心理秘密呢?讓我們來聽聽心理師是怎麼解密的。

任何一個行為都不是徒勞的,一個人的所做所為必然與他的心理、動機及情緒有關。今天要談的是「思覺失調症」,這是什麼樣的症狀,又有什麼樣的心理秘密呢?
#行為症狀
甚麼是思覺失調症呢?早期這個名詞被翻譯為「精神分裂症」。「分裂」這個詞被拿來形容患者一直跟看不見的人說話像是神經病的行為,以為患者「瘋了」。不,其實這是「生病」的一種,就像我們一般人生病時身體也會短暫失去功能一樣,只是這次生病的地點在大腦。
思覺失調症有兩大特徵:即「思考」和「知覺」明顯有異常症狀,這並非當事人所能控制,可以想成是大腦神經遇到障礙。
1.「知覺」異常:
指感官知覺的扭曲。當事人可能有聽幻覺、視幻覺、味幻覺、體幻覺、嗅幻覺等,例如一直聽到半夜有人敲房門,開門卻沒有看到人,以為是鬼來了;或是看到食物在哭訴自己要被吃掉了而拒吃;有的覺得自己身體被扭曲歪掉了...實際上這些並沒有發生,對當事人卻是真實存在的,對我們來說他則缺乏現實感。
2.「思考」異常:
思考會進入「妄想」,無法分清楚真實和現實,例如認為身體被追蹤者植入控制器所以被監看、深信有個大師正在引導自己改善生活、認為自己愛上了那個追蹤者,或自己心裡的想法被廣播出去大家都知道了…等等。
思覺失調不是一直發生的,當事人發病時才思覺異常,且認為這些都是真實,卻沒人願意相信,他也以為外界發生的事都是衝著自己來,形成關係妄想或被害妄想。症狀其實五花八門、因人而異,要看個人議題及環境差別。症狀發作後,會影響患者語言、人際關係、生活作息、自我照顧及工作能力,使其退化,讓患者適應困難,進而退縮到自己的小世界
思覺失調症是「腦中神經介質失衡」所造成的思考及知覺障礙,比較不是單純的心理防衛機制,不過原初障礙會阻塞其他功能,也會共病防衛機制所致的焦慮、強迫、嗜睡等也會一起共病發生。
#好發族群
思覺失調症的盛行率約1%,最常在青春期到40歲之間發病,發病之前有可能沒有任何跡象,而有些患者在初期會像小芬一樣個性變得較退縮。越早期發病會影響學習能力,影響生活自理,日後預後也較差。
思覺失調是基因遺傳性的精神疾病,主要病變在大腦組織以及腦內神經化學作用失衡,若家人有病史時可以提早追蹤。有遺傳基因不一定會發病,通常是環境壓力過大又無法抒解的心理因素誘發致病。
#行為背後都是有心理意義和功能的:
思覺失調症在歸類上不屬精神官能症(由壓抑情緒所致的精神病),是包含生理影響的獨立一類。患者雖然有妄想,但也非空穴來風,從妄想內容能知道他渴求什麼,只是他難以自覺這個部分。
如果患者談很多關係妄想,認為自己受歡迎,這表示他需要被愛、被關心,想聽肯定、欣賞的話,盼望有安全依附關係;男性患者則多談成就妄想,像是空談賺大錢,則是希望找到自己定位、賺錢養家人有貢獻等等。他們還是期盼自己融入社會,找到生命的意義,只是大腦功能有時會當機
#新聞故事後續
小芬就診後,醫師說明病情並開立藥物,然小芬回家後拒絕服藥,她認為是別人在害她,所以抗拒吃藥,每天都上演親子衝突。後來小芬症狀惡化,開始出現干擾、破壞行為,只好安排住院治療。
醫生屢次和小芬及家屬說明討論,開始為小芬施打治療思覺失調症的長效針劑,效果不錯,也逐步減量口服藥。小芬出院後已回到學校上學,每月規則回門診打長效針劑,親子關係也比以前改善許多,至今已經2年了。
#改善的方向
思覺失調症的治療非常需要患者與家屬互相配合醫療處遇,因為它是一個會演變為慢性化的長期精神疾病,每次發病都對患者的大腦、身體、生活損害很大,發病會打擊患者的整體功能,讓患者越來越脫離社會與現實,很難維持功能好好生活。因此,規律回診、服藥、接受不同輔助治療等都是必要的。
治療上會先以生理為主,服藥很重要,其他則是輔助治療,包括心理治療、家人支持及獨立生活訓練。
1.藥物治療
急性期治療:緩和激動情緒,改善幻覺、妄想,主要藥物使用為抗精神性藥物、鎮定劑和注射針劑。要注意藥物本身無法使疾病痊癒,主要是藉藥物「減輕症狀、穩定控制」,與身體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的治療概念相同。
2.家屬支持及生活穩定
家屬的角色非常重要!因為思覺失調症初期病徵可能不會有明顯的思考及知覺異常,反而常出現社會退縮、懶散沒動機、生活散漫管理不好、莫名害怕等,然後也會莫名不社交、不愛洗澡、不想出門、不想上學或工作、容易以為別人針對他而吵架衝突、突然說一些奇怪的話或動作等。由於大腦神經障礙,患者無法意識到自己的病識感,所以家屬要很有耐心,以關懷、正向語言引導他們,避免他們被誤解為不努力又解釋不清,反倒會讓他們乾脆自暴自棄。
家屬盡量不要批評他們的症狀,也不要爭辯妄想對錯,可利用具體、客觀現象如失眠問題引導他們就醫,只要穩定就醫服藥和治療,患者通常都能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3.心理諮商
思覺失調的心理諮商,主要是認知行為治療(CBT),幫助患者辨識並調整負面思維,學習區分幻覺和現實,管理負面情緒。 支持性心理治療提供情感支持、建立信任,傾聽並討論生活遭受的對待與壓力。最後一個是家庭心理教育,幫助家屬了解疾病,改善家庭溝通與支持系統。
4.獨立生活訓練
思覺失調患者仍要藉自己能力建立人際關係及工作能力,這些既是壓力也是成就,最好請專家或教練從旁協助,設好架構,逐步長出生活自理能力,通常項目有:
(1)社交技巧訓練:如溝通技巧、自我表達和處理人際衝突等。
(2)工作和就職訓練:提供職業技能訓練(職訓班),協助就業,增加患者的自我價值感與經濟獨立性。
(3)生活自理訓練:訓練患者獨立完成日常生活任務,如個人衛生、購物、烹飪和理財等,協助患者融入社區。
心理素質和環境因素都是思覺失調症的病因,所以心理治療和環境支持要互相搭配成為助力。
#小結:不是瘋了或偷懶,只是病了。
沒有人故意要生病,故意讓自己變成一個失功能的人,「思覺失調症」有其生理障礙,發作時自己也無法控制。他們只是病了,就像慢性病一樣,只要有好的計畫,減少發病機率,很多思覺失調症患者也能維持社會功能,照常上班、上學,如同你我一樣有好的生活品質。
當他自己都很絕望時,身為周遭的人更應該給予希望和期望,接納他的限制並期許他發揮能力,「正確的瞭解」對他就是最好的解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