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用藥 - Microdosing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你是否也曾懷疑,為什麼努力生活卻總覺得靈魂在遲鈍地喘息?我曾經以為,知識能拯救焦慮,經驗能治癒不安——直到我發現,真正的改變往往發生在那些微小的、被忽略的片刻。那不是劇烈的轉折,而是一種如晨光般緩緩滲透的覺醒。從實驗室的理性,到教育現場的啟發,再到細胞層次的生命律動,我逐漸明白,人最深的健康,不是對抗,而是懂得與自身共處。最終,我學會在日常的細微裡傾聽自己原來:

平靜不是一種結果,而是一種持續的選擇。

本書由心理學家 James Fadiman(PhD)與律師暨作家 Jordan Gruber(JD)共同撰寫,於 2025 年由 St. Martin’s Essentials 出版。Fadiman 是微劑量 (microdosing) 領域的先驅研究者之一,他長期蒐集使用者個案報告並致力於迷幻藥與意識研究。Gruber 協助以通俗、案例導向的方式整理研究與經驗。兩人合力打造這本被稱為「首本全面探討微劑量」的著作。

書中內容涵蓋微劑量的歷史、科學研究、案例報告,並指出微量使用(即不產生明顯幻覺或扭曲的劑量)對於多種健康議題與表現提升可能具備潛力。作者提及,微劑量已被使用於舒緩憂鬱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ADHD)、慢性疼痛、長 COVID-19 症狀,亦可能提升專注力、心理敏捷與運動能力,同時改善睡眠、飲食習慣與人際關係。雖然研究仍在初期階段,書中強調非醫療或法律建議,呼籲讀者與醫療專業人士協商後再行思考實踐。

以下摘錄書豬的重點與您分享:

I soon discovered for myself that itty-bitty amounts of LSD or psilocybin didn’t take you on a small trip or even a short one; instead, taken over time, they produced a spectrum of beneficial effects that do not even remotely resemble the explosive revelations of higher doses.
raw-image

我很快親身發現,微量 LSD 或裸蓋菇素並不會引發短暫或微弱的迷幻體驗;相反地,長期服用會產生一系列益處,這些效果與高劑量帶來的爆炸性啟示截然不同。

這是對「微劑量使用」最本質的定義。作者 Jim Fadiman 親身驗證,極微量的迷幻物質(如 LSD 或裸蓋菇素)並不會導致任何可感知的迷幻「旅程」或醉意。微劑量是一種次閾值(sub-threshold)狀態,其價值在於長期且持續地產生一系列溫和的益處,與傳統高劑量迷幻藥追求的爆炸性啟示截然不同,這也解釋了為何微劑量效應在迷幻亞文化圈中曾長期不為人知。

As “The Viability of Microdosing Psychedelics as a Strategy to Enhance Cognition and Well-Being: An Early Review” puts it, and as our findings and reports reinforce, “Exploratory evidence published to date indicates a variety of benefits reported by microdosers including improvements in mood, focus, and creativity” (Bornemann, 2020).
raw-image

正如『微劑量迷幻劑作為提升認知與福祉策略的可行性:初步綜述』一文所言,且正如我們的研究發現與報告所證實:「迄今為止發表的探索性證據顯示,微劑量使用者報告了多種益處,包括情緒、專注力和創造力的改善」(Bornemann, 2020)。

微劑量對個人能力和整體健康狀態具有提升作用。引文總結了微劑量在認知提升領域的積極效果,特別聚焦於情緒改善、專注力增強和創造力的提升。這些效果適用於所有人,涵蓋創意工作、學術表現、運動表現乃至日常飲食選擇等廣泛領域,證實微劑量不僅是用於治療病症,更是促進人類福祉與潛能發展的工具。

Microdosing eliminated three years of depression in four weeks. Brought back motivation, zest for life, eliminated pain and brain fog, brought back socialization, eliminated anxiety, and improved sleep. Schoolwork is easier, interacting is easier, thinking is easier. Light has returned to his eyes. His humor is back to a delightful degree. His ease of being, compassion, and desire for touch and interaction are all back.
raw-image

微劑量用藥在四週內消除了長達三年的憂鬱。重燃了動力與生活熱情,消除了疼痛與腦霧,恢復了社交能力,驅散了焦慮,並改善了睡眠品質。學業更輕鬆、人際互動更順暢、思考更流暢。他的雙眼重現光芒,幽默感回歸至令人愉悅的程度。那份自在從容、慈悲心意,以及渴望觸碰與互動的渴望,全都重新甦醒。

這段引文來自一位長期新冠(Long COVID)患者母親的報告。它代表了微劑量療法在治療複雜且難治病症時的重大影響力。儘管長新冠綜合症狀眾多,且缺乏有效療法,此案例顯示微劑量能在短短四週內全面改善患者的生理(疼痛、腦霧、睡眠)與心理(憂鬱、焦慮、社交)狀況。這個真實世界的案例印證了微劑量療法能使整個身心系統恢復健康平衡狀態。

Reading over the wide range of actual reported results will encourage you to remember that, whil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may represent different occupational specializations, you are a unified mental/physical being, which means that improvements in one area are very often matched by improvements in others.
raw-image

閱讀這些廣泛的實際報告結果,將促使您憶起:儘管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可能屬於不同專業領域,但您始終是身心合一的存在—這意味著某個層面的改善,往往會帶動其他層面的同步進步。

列舉了超過三十種從厭食症到帶狀疱疹等身心疾病的改善案例。這句話揭示了微劑量療法作用的根本原理:人是身心合一的整體。不同於傳統醫學的專科分化,微劑量通過提升整體平衡(例如減輕發炎和增強神經可塑性),當某一方面的健康狀況改善時,往往會連帶促進其他生理或心理層面的同步進步,例如疼痛緩解同時伴隨情緒提升。

When the data and the anecdotes disagree, the anecdotes are usually right. And it doesn’t mean you just slavishly go follow the anecdotes then. It means you go examine the data. It’s usually not that the data is being mis-collected, it’s usually that you’re not measuring the right thing.
raw-image

當數據與軼事相矛盾時,軼事通常才是正確的。這並不意味著你只需盲目追隨那些軼事。真正重要的是去檢視數據。問題通常不在於數據被錯誤收集,而在於你根本沒有測量正確的指標。

這段由 Jeff Bezos 提出的觀點 成為本章討論研究方法論的核心基礎。它強調在微劑量研究中,雖然正式研究(如雙盲對照試驗)被視為「黃金標準」,但當這些方法無法捕捉到療效時,應當珍視並回頭審視來自真實世界的個人報告(軼事或公民科學數據)。這提示研究人員,如果標準方法無法證實微劑量的效果,很可能是因為他們使用了錯誤的工具或測量了錯誤的指標。

With psychedelics, while the big news, big money, and big focus remain on higher doses, in some ways, microdosing may be potentially more revolutionary—more of a “disruptor” of the status quo*—one that obviously, desperately, needs upgrading.
raw-image

在迷幻藥領域,儘管高劑量應用仍佔據新聞焦點、資金挹注與研究重心,但微劑量使用在某些層面或許更具顛覆性—堪稱現狀的「顛覆者」 * —而現狀顯然亟需革新。

總結微劑量療法的未來潛力與其在當代迷幻藥復興中的獨特地位。儘管公眾與資金多集中於高劑量迷幻藥用於靈性或心理治療,但微劑量療法因其成本效益、操作簡便性和廣泛的積極效果,被視為更具革命性、能有效「顛覆」現狀的工具。它能以更低門檻、更安全的方式,從根本上改善人們的生活,實現更廣泛的人類潛能釋放。



結語

從心理層面觀之,微量使用迷幻物質的價值不在於追求強烈的感官刺激,而是引導人回到更細緻的內在感知。當劑量低於迷幻閾值時,心智會逐漸恢復柔軟與覺察,讓思緒、情緒與身體的節奏重新調整。這種細微變化促使人更容易感受日常的安定與愉悅,像是從長期緊繃中緩緩舒展。透過這種持續、溫和的方式,人不再追逐突發的靈光,而是體驗到穩定而平衡的生命能量流動。

微劑量療法提醒我們,心理與生理並非分離的領域,而是一體運作的系統。當憂鬱、焦慮或疼痛逐步減輕時,創造力、專注力與人際互動也隨之順暢,宛如內外同時被潤澤。這樣的過程不僅是一種修復,更是一種整體性的回歸—讓人重新感受生命的節奏、感恩自身的存在,並在不經意之間找到內在的寧靜與自然的韻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伊桑的書摘
15會員
278內容數
歡迎來到伊桑的書摘!我是Ethan,一位熱愛讀書的人,致力於每年閱讀一百本好書,並將從中汲取的智慧分享給志同道合的朋友。這裡的內容專為那些追求長壽與智慧朋友而設計,涵蓋最新的科學研究、健康觀點,並以歐美醫藥哲學的角度探討疾病預防與養生之道。
伊桑的書摘的其他內容
2025/10/27
你可曾想過,為什麼我們一生都在追尋「更好」的自己,卻常在快要抵達時感到更空虛?我也曾如此,以為努力與理性能讓人生更穩固,直到某天明白——人類的行動從不是由理智驅動,而是被情感牽引。那些看似混亂、失控與不完美的瞬間,恰恰揭示了我們最真實的存在。於是我開始學會傾聽內心的脈動,而不是計算未來的秩序。
Thumbnail
2025/10/27
你可曾想過,為什麼我們一生都在追尋「更好」的自己,卻常在快要抵達時感到更空虛?我也曾如此,以為努力與理性能讓人生更穩固,直到某天明白——人類的行動從不是由理智驅動,而是被情感牽引。那些看似混亂、失控與不完美的瞬間,恰恰揭示了我們最真實的存在。於是我開始學會傾聽內心的脈動,而不是計算未來的秩序。
Thumbnail
2025/10/24
你是否也曾懷疑,為什麼我們那麼努力控制體重,卻越來越不快樂?我曾經深信「紀律」能換來健康,卻在一次次自我要求中,感受到身體的抗議與靈魂的疲憊。直到我重新閱讀科學,也重新聆聽身體的聲音,才明白:原來健康並不是一場戰爭,而是一場和解。那一刻起,我不再追求數字的完美,而是觀察身體如何回應善待。
Thumbnail
2025/10/24
你是否也曾懷疑,為什麼我們那麼努力控制體重,卻越來越不快樂?我曾經深信「紀律」能換來健康,卻在一次次自我要求中,感受到身體的抗議與靈魂的疲憊。直到我重新閱讀科學,也重新聆聽身體的聲音,才明白:原來健康並不是一場戰爭,而是一場和解。那一刻起,我不再追求數字的完美,而是觀察身體如何回應善待。
Thumbnail
2025/10/20
你是否也曾在深夜懷疑過;自己努力遵循的那套人生邏輯,究竟是推你向前,還是讓你困在原地?我也曾以為,只要更嚴謹、更用力,人生就會如實驗室的方程式般精準可控。然而,真正讓我醒悟的,是那些失序的時刻:計畫失靈、環境變動、信念崩解。那時我才明白,人活著並非要掌控一切,而是要在不確定之中找到內在的秩序。
Thumbnail
2025/10/20
你是否也曾在深夜懷疑過;自己努力遵循的那套人生邏輯,究竟是推你向前,還是讓你困在原地?我也曾以為,只要更嚴謹、更用力,人生就會如實驗室的方程式般精準可控。然而,真正讓我醒悟的,是那些失序的時刻:計畫失靈、環境變動、信念崩解。那時我才明白,人活著並非要掌控一切,而是要在不確定之中找到內在的秩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在這個高度連結的世代,我們每天都面臨著無數的小壓力。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壓力累積起來,卻可能對我們的健康和表現造成重大影響。今天,讓我們深入探討「微壓力效應」,了解如何有效管理這些日常壓力,提升生活品質
Thumbnail
在這個高度連結的世代,我們每天都面臨著無數的小壓力。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壓力累積起來,卻可能對我們的健康和表現造成重大影響。今天,讓我們深入探討「微壓力效應」,了解如何有效管理這些日常壓力,提升生活品質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訴說了作者在一段時間的沉靜之後對自己內在世界的反思和重新開始的決心。充滿了內省和自我探索的內容。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訴說了作者在一段時間的沉靜之後對自己內在世界的反思和重新開始的決心。充滿了內省和自我探索的內容。
Thumbnail
在這個僅僅看最後成果的時代,所有的任務和責任都在嘗試佔用每一分鐘、奪取每一絲關注。若我們不知不覺被工作或生活責任掠奪走所有時間和精力,毫無其他社交和活動,讓其佔比過高,自然難以忽視抵禦傳來的任何波浪衝擊,更甚者還會放大擴散焦躁。
Thumbnail
在這個僅僅看最後成果的時代,所有的任務和責任都在嘗試佔用每一分鐘、奪取每一絲關注。若我們不知不覺被工作或生活責任掠奪走所有時間和精力,毫無其他社交和活動,讓其佔比過高,自然難以忽視抵禦傳來的任何波浪衝擊,更甚者還會放大擴散焦躁。
Thumbnail
【哲文韻味】     身為「重度資訊焦慮患者」,無時無刻都想滑著手機、看著新資訊,縱使他是些垃圾資訊、短影音、沒營養的八卦新聞,都能讓我的腦袋假裝正在學習中,讓病情得以緩解。在成千上萬的訊息中,我的靈魂和肉體突然分離,就在那幾個文字間進行飄渺之旅:「人病了吃藥:為什麼世界病了吃人」。對阿!為什麼
Thumbnail
【哲文韻味】     身為「重度資訊焦慮患者」,無時無刻都想滑著手機、看著新資訊,縱使他是些垃圾資訊、短影音、沒營養的八卦新聞,都能讓我的腦袋假裝正在學習中,讓病情得以緩解。在成千上萬的訊息中,我的靈魂和肉體突然分離,就在那幾個文字間進行飄渺之旅:「人病了吃藥:為什麼世界病了吃人」。對阿!為什麼
Thumbnail
*每天只花五分鐘,提升自尊,增加幸福感 想讓自己的意識提升,遠離侷限思維的層次,那麼,應該加以改造的,是我們大腦內的受困機制。 倘若,你願意讓自己的生活步調慢下來,你會重拾自我覺察的能力,漸而傾聽內在的聲音。 往內走,從內在的根源去做出改變,這是自我對話的核心價值,而你需要做的
Thumbnail
*每天只花五分鐘,提升自尊,增加幸福感 想讓自己的意識提升,遠離侷限思維的層次,那麼,應該加以改造的,是我們大腦內的受困機制。 倘若,你願意讓自己的生活步調慢下來,你會重拾自我覺察的能力,漸而傾聽內在的聲音。 往內走,從內在的根源去做出改變,這是自我對話的核心價值,而你需要做的
Thumbnail
練習呼吸,放下負擔,感受身體的自癒力。透過呼吸察覺當下,改變自我的可能性。冥想練習可幫助面對不安情境,放下內心焦慮。每一口呼吸都是一次小小死亡,也是一次小小重生。
Thumbnail
練習呼吸,放下負擔,感受身體的自癒力。透過呼吸察覺當下,改變自我的可能性。冥想練習可幫助面對不安情境,放下內心焦慮。每一口呼吸都是一次小小死亡,也是一次小小重生。
Thumbnail
不焦慮,不窮忙,8個習慣從小處改變,人生每個階段都零匱乏感
Thumbnail
不焦慮,不窮忙,8個習慣從小處改變,人生每個階段都零匱乏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