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中秋烤肉節時,看到網路上有人分享這個雞胗的做法,當下第一個反應其實是「雞胗不是很難煮軟嗎,這樣煎沒多久,真的會咬得動嗎?」,加上做法看起來並不難,於是就想做看看。
沒想到做起來竟然意外好入口,我本來以為會很硬但一點也不會。然後用米酒煎烤的方式吃起來也很日式,不會很台。因此決定分享給大家。最討厭的部份其實是串的過程中,蒜頭一直一直一直一直裂開……,然後雞胗受熱會變形,扭曲後本來可以有一個大塊面積接觸鍋底平均加熱,會變得有些不平均,這點應該是在串的同時就要調整好的。

勉強維持「串」的模樣
雞胗是什麼?
雞胗其實是雞的胃,又稱雞肫、砂囊、肌胃,主要是負責處理雞隻吃下砂石後,利用砂石將食物磨碎幫助消化,而這種砂囊構造,甚至連雞的老祖相當有嚼宗––恐龍,也有部份種類擁有。除了肌胃負責磨碎食物外,另一腺胃則是負責分泌消化液分解食物。
由於需要負責磨碎食物,雞胗的肌肉組織非常發達強韌,做為食物,口感相對脆、硬、彈。大部份我們看見的雞胗都是被切開呈現中間一大塊,左右兩邊各一小塊(其實也是那一大塊被切開的),光是摸就感覺得出來與其它部位的肉手感不太一樣。而且筋膜中有不少碎砂要清洗乾淨。
台灣人對食用內臟並不陌生,雞胗較常見的地方是在滷味攤、鹽水雞攤、黑白切等地方,有切成一片一片的、也有一整塊的。大多是滷水、鹽味等口味,或是清燙後切片沾醬油,口感相當有嚼勁,甚至如同前面所說帶著脆口感,肉味更偏向紅肉的味道,而非雞胸般的白肉味。
雞胗大多是肌肉組織,蛋白質含量滿高的,每100克有16-19克的蛋白質,熱量約90大卡,是低脂高蛋白的食材,比雞心、雞腿的熱量都低。只是它仍然是內臟,因此吃太多,還是會有膽固醇過量的問題。
日式串燒
日式串燒是一種直火燒烤的方式,由於日本人注重細節的關係,在烤製的品項、手法、調味上都有各種細節,因而成就了日式串燒獨特的風格。專業的串燒大多會使用炭火,食材除了會沾染上炭火的香氣外,若有油脂也會直接落入炭爐中,不會讓食材泡在油脂裡,基本上就是烤肉的專業變形。
串燒的食材包羅萬象,常見的肉類食材如雞翅、肉塊串、魚、內臟串等;蔬食食材如菇、筍、山藥等非葉菜類,且不容易出水的食材;其它如豆腐、肉漿魚漿、年糕、包餡食材等,都有可能做為串燒的食材。只要打開串燒居酒屋的菜單就可以看見許多了。
調味上,除了基本引出食材原味的鹽味,還有醬燒。醬燒大多使用在肉類食材上,台灣大多是在食材上刷上醬汁,而在日本則有將肉串浸入醬汁甕中,肉的脂肪會融入醬汁,增加醬汁的風味,同時醬汁的鹹度及濃稠度也會由於因為這樣的調味方式而有所調整,以免太鹹。另外還有烤完後塗上醬料再加工的作法,例如明太子雞肉串,上頭的明太子無法持續被翻轉串燒,因此就會在最後用噴鎗炙燒,增加焦香氣味。
不過這次的做法,是改用平底鍋煎,並使用酒來增加香氣,算是有串燒的型,但核心並非串燒的做法。
日式串煎雞胗
食材(三串)
雞胗 6副
蒜頭 約4瓣
鹽 適量
清酒或米酒 約1大匙
油 少許
七味粉 適量
做法
1、一副雞胗切成三塊,中間那塊完整的深切一刀但不要切斷。

一般市場買回來應該是一片,把它切成三段
2、蒜頭去皮後切成較厚的蒜片,建議逆紋切,順紋切之後串起來很容易裂掉斷開。

這次大概切這麼厚,而且我是順紋切,就…斷得亂七八糟
3、兩個半塊的雞胗夾一個蒜片、深切一刀的雞胗中間也夾一個蒜片,並將夾了雞胗的蒜片串在竹籤或鐵籤上固定,一根竹籤上約串四組。雞胗塊有凸面跟平面,請保持都是凸面在上,等等在煎的時候才不會變形太多。

大概是像圖片中這樣,上頭就是斷裂的蒜片
4、中火加熱鍋後,放入少許油,放入雞胗串。在雞胗串上面灑適量鹽,兩面各煎約3分鐘至熟後,淋入一大匙清酒或米酒(我是用米酒),蓋上蓋子轉小火悶約1分鐘至米酒略乾即可起鍋。

剛下鍋煎的時候,油的量有點失手了,加得太多

煎熟後加入米酒,之後蓋上蓋子轉小火悶煎

煎到米酒幾乎都乾了就可以起鍋囉
5、起鍋後可灑上一些七味粉增加不同風味,也可不加。我另外還切了一些小黃瓜跟薑絲搭配,也可不用。

灑一點七味粉
如同前面所說,這樣的做法雞胗有一點淡淡酒香,也不會過硬,保持彈性跟脆口感之餘,又沒有滷太久肌肉鬆掉有點老的口感,滿有趣的。
而且這個做法用平底鍋滿方便的,省掉炭火的麻煩,雖然少了一些炭香味很可惜,不過平日裡要做個像串燒的食物,快速又簡便。

你喜歡日式串燒裡的什麼食物呢?歡迎討論分享,也歡迎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喲,對我來說都是很重要的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