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職涯諮詢師Mimi,現在也是軟體業產品經理。
過去曾是國考及格公務員、人力銀行外稿作者。
在這裡會分享一些職場反思,歡迎大家追蹤我的threads或是在方格子留言互動。

2025/10/26看到脆友發文感嘆自己的職涯選錯路
但人類現在平均餘命80幾歲,30歲都還有機會重來!
如果你先放棄自己,就什麼都不可能了。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從「教育統計學」看職涯發展
一、成績好≠人生勝利組
很多人到了30-40歲,看到身邊的同儕在工作或財富上表現比自己突出,會有些感嘆。覺得為什麼明明我讀好學校,但收入不如當初讀學店的朋友?
如果用統計學來看,其實不難理解。
二、「平均」是群體現象,不代表個體命運
所謂前段大學,代表學生平均的學業表現優於後段大學的學生平均學業表現。
「平均」代表的是群體的數值表現,而不代表每一個個體的情況。 頂大會有吊車尾的學生,學店也會有天才。這些是分布中少數但重要的「非典型個體」,提醒我們平均不等於每個人。
三、考試成績的預測效力有限
大學入學考試的成績是預測變項(predictor variable),可以推估該生入學後的就讀的學業表現,也就是依變項(criterion variable)。
但大學的畢業成績,頂多能預測新鮮人畢業後前1-3年的求職情況。好學校的學生有一些優勢,可能是學長姐的人脈、社會的正向刻板印象。 但畢業十年、二十年後,這段生命旅途中增加太多「變數」,畢業的學校好壞,對於工作成就的預測性已經逐漸降低。
四、影響職涯發展的隱藏變數
這些「變數」很多,甚至是你認識對方多年也不知道的:
- 遇到很願意栽培員工的公司,因此在職場中升遷很快
- 自己非常努力,一改過去散漫個性
- 大隻雞晚啼,早期讀書沒開悟,年紀漸增後突然開竅
- 遇到貴人提點,轉換跑道
五、與其比較,不如探索自己
別人的人生,對我們自己來說,充其量只能參考。
但當彼此掌握的資源、時空背景差異太大,也沒有太多參考的價值。
我們能做的,只有好好了解自己想要什麼生活?有哪些籌碼可以去爭取這些生活。

想看更多職場反思,請在threads上追蹤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