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透過《你想活出什麼樣的自己?——52個自我提問練習》進行每日的自由書寫。有一題是「要放棄期待,相信眼前的人嗎?」
那天,我寫下了對老公、小孩與自己的期待。但在寫到「小孩」的部分時,我感覺有點卡住。
我寫下的內容其實讓我覺得有違和感,因為我發現自己在親子相處上是躁進的——我知道他們需要時間成長、我也應該慢慢來,但實際相處時,總是充滿不耐煩與不滿意。
更實際的與讓我困惑的是,如果要我說清楚我真正希望孩子變成什麼樣子,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後來,我開始靜下來看這份躁進背後的情緒。我發現,那不只是「不耐煩」,而是一種「害怕」。我害怕他們未來會出狀況,害怕我沒教好,害怕自己失控。那份焦躁,其實是對未來的焦慮在說話。
我也重新思考了「期待」這件事。也許,期待不一定要「放棄」,而是要「鬆開」!
我可以希望孩子有責任感,但不代表他們現在就得達標;我可以期望他們成熟,但也要允許他們此刻還只是孩子;我可以引導,但不需要控制。
當我不再急著定義「他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去想「我希望我們的關係是什麼樣子」,感覺就清晰了些——我渴望著一種被尊重、被好好回應的互動,而不是永遠在情緒與衝突中打轉。
我想,也許這就是那句提問的深意——要放棄的不是期待,而是那種「控制對方、讓對方來滿足我的期待」的執念;也不是什麼都不期望,而是能帶著信任與方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