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耗終結學】內心麻木、提不起勁?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早上醒來,沒有特別難過,也沒有特別開心, 只是「提不起任何勁」。

以前熱愛的事物變得無聊,

該完成的工作明明知道要做, 卻只想發呆、滑手機、逃避一切思考。


你不是在偷懶,也不是失去了夢想,

而是你的心理系統進入了「保護性關機」狀態


當一個人長期內耗、長期在自我批判與焦慮中掙扎, 大腦會啟動一種「自我防禦模式」,它暫時關閉情緒反應與行動慾望, 讓你不再感覺太多,以避免崩潰。


這就是為什麼你會感覺「麻木」:

不是你不在乎,而是你太在乎太久了。

你的身心在說:「我真的撐不住了, 請讓我暫時不要再對任何事用力。」

許多人在這個階段誤以為自己「變懶」「廢掉」,

但其實這是一種價值感崩塌的現象。

當你內心深處那個「我有用」「我值得」的信念逐漸鬆動, 行動力自然會消失。

因為行動的前提,是相信「自己做的事有意義」。

而當你長期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肯定」, 無論再多計畫、再多激勵, 都無法點燃那個被掏空的內核。

這種狀態並不罕見,

它出現在每個被過度要求、長期壓抑、 或總是努力取悅世界卻忽略自己的靈魂身上。

本篇文章,

我們不談「如何恢復動力」, 而是要從根本上理解: 當一個人的價值感崩塌時,他的整個心理系統會如何瓦解?

以及,該如何一步步重建那個「值得被愛與存在」的自己。

許多人以為「沒有動力」是懶惰的表現,

但心理學告訴我們:真正的懶惰很少見, 更多時候,是能量枯竭導致的價值感崩壞

當你長期在高壓、責任與自我批判中生存,

你的大腦會進入一種「過度警戒」的狀態。 這意味著:即使外表冷靜, 內在卻像被長期拉緊的弦, 任何刺激都足以讓它斷裂。


🪫 一、長期內耗讓「自我評價系統」崩潰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指的是一個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的程度。 當你反覆經歷「努力沒結果」「付出被忽視」「總被否定」, 你的自我效能就會被削弱。

起初,你仍會堅持:「我再撐一下就好。」

但當這樣的迴圈延續太久, 你開始懷疑,「是不是我根本不行?」 「也許我做什麼都沒有用?」

這一刻,並不是你失去了能力,

而是你的大腦在為了節省能量而「關閉嘗試的意願」。

因為每次努力都換來失落, 它乾脆不再投資能量。 這就像電腦在過熱時自動降頻, 不是壞掉,而是自我保護。


🕳 二、價值感崩塌的三個階段

1️⃣ 懷疑期: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你會覺得「我是不是不夠好」、「我努力也沒用」。

2️⃣ 麻木期:感覺不到情緒,只想休眠。

 這是心理能量的「低溫休眠狀態」,  看似冷淡,實則是深層疲憊。

3️⃣ 空洞期:完全喪失「自我存在感」。

 你不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為什麼而活,  只剩下生理上的存活與心理上的漂浮。

這三個階段常會循環往復,

每次稍微好轉,又被新的挫折拉回低谷。 最令人絕望的,不是悲傷, 而是——我已經連「想變好」的力氣都沒有了。


🌧 三、社會比較是壓垮價值感的隱形重量

在社群時代,別人的成功被無限放大,

而你的努力卻被淡化成一個「還不夠」的標籤。 你滑著別人的人生亮點, 潛意識卻在對自己說: 「我怎麼還在原地?」、「我是不是太沒用了?」

這種比較不是激勵,而是摧毀。

因為它不是在提醒你能更好, 而是在暗示你,「你現在不行」。 久而久之,你開始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 「如果我不夠成功,我是不是就不值得被看見?」


🌱 四、真相是,你的價值不該建立在「表現」上

價值感的根源,不該是成績、收入或他人的認同。

它來自於你對自己的誠實與尊重。 當你能說出「我現在的狀態不完美,但我仍值得被善待」, 那一刻,你的價值感就開始復甦。

因為真正的自我價值,

不是「被證明」,而是「被允許」。



人之所以願意行動,不是因為「該做」,


而是因為在內心深處,相信自己做的事有意義


動力從來不是靠「要更努力」撐出來的, 而是來自一個簡單卻深刻的感受:


「我做的這件事,跟我有關。」


⚙️ 一、當行動與內在失聯,動力自然消失

想像你每天早起工作、加班、開會,

但這一切都只是為了「不被罵」、「不落後」、「不失敗」。 這樣的行動雖然有結果,卻沒有意義。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難推動自己, 因為你的心知道——這些行動並不是為了你自己。

心理學家戴西(Edward Deci)曾提出「內在動機理論」,

指出人類的持久動力,來自三個核心心理需求: 自主(Autonomy)、勝任(Competence)、連結(Relatedness)。

當這三者被剝奪,動力就會逐漸瓦解。

內耗者的共通點是:他們的行動多半是被「應該」驅動的。

他們很努力,但努力的理由不是出於熱愛, 而是出於恐懼,怕被比較、怕被看輕、怕自己沒價值。 於是,他們做得越多,越覺得空。


🔄 二、「想做」與「應該做」的長期失衡

「想做」是內在動能,「應該做」是外在框架。

當「應該」佔據太多,「想要」被壓抑太久, 人就會進入一種心理虛脫狀態

這時的你,看起來還在行動,

但內心已經斷線。 你完成任務卻沒有成就感, 你努力改變卻覺得無意義, 因為你的行為早已失去與內在的連結。

就像電池與裝置分離,

不管多努力按開關,都點不亮。


🪞 三、不是懶惰,而是「找不到行動的理由」

當一個人覺得「為什麼要努力?」時,

他其實在問:「我還值得被看見嗎?」

你不是沒動力,

你只是暫時失去了與「價值感」的連線。 這種心理狀態被稱為「動機性倦怠(Motivational Burnout)」。

它不是能量不足,而是意義缺席

你可以想像成,一顆引擎失去了燃料

燃料不是時間、不是金錢,而是「我願意」。 而「我願意」這三個字, 只會在一個人相信「自己重要」的時候出現。


🌿 四、如何重新找回「值得行動的理由」

第一步,不是逼自己做事,

而是問自己:「我在做這件事時,心在哪裡?」

你可以用這三個問題來覺察:

1️⃣ 這件事是為了取悅誰?

 如果答案不是「我自己」,那就難怪會累。

2️⃣ 我是否還在回應舊的恐懼?

 很多努力,其實只是想證明「我不是失敗者」。

3️⃣ 如果沒有人評價我,我還會想做這件事嗎?

 這個問題最能揭露行動背後的真實動機。

當你重新找到與「自己」的連結,

動力就不再需要被逼出來, 而是會自然湧現。


✨ 動力來自認同,而非壓力

請記得

你之所以覺得什麼都不想做, 不是你懶,而是你太久沒有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真正的行動力,不是「強迫前進」,

而是「當我覺得值時,自然想前進」。

「我努力是為了讓別人肯定我。」

這句話聽起來再自然不過, 但也正是多數人陷入內耗的根源。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表現好」「聽話」「讓別人喜歡」,

於是把「被認可」當成存在的證明。 這種信念在潛意識裡根深蒂固, 讓我們活在別人眼光中,卻失去與自己的連結。


🧩 一、外在評價是毒,也是一種上癮

外在肯定會帶來即時的滿足。

讚美、成績、薪水、讚數,每一次被認可,都像被打上一針多巴胺, 短暫地讓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

但問題是,這樣的滿足無法長久。

當外界的掌聲停止, 你會立刻陷入焦慮: 「我是不是變糟了?」 「別人是不是不喜歡我了?」

你被外在評價「綁架」的同時,

也在逐漸失去自我定義的能力。 因為你不知道,除了被肯定,我還能為何而存在?

這是一種心理學上稱為「外部控制傾向(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的狀態,

也就是:你把自我價值的主導權交給了別人。


⚖️ 二、內在肯定:把主導權收回自己手中

所謂「內在肯定」不是自我安慰,

而是一種對自己的信任。 它不依附於外界的回饋, 而是來自你對「我在做什麼」的清楚意識。

例如:

  • 當你完成一件小事,對自己說:「這是我為自己做的。」
  • 當你拒絕一個讓你不舒服的邀約,心裡默念:「我值得被尊重。」
  • 當你犯錯時,能溫柔地說:「我正在學習,而不是失敗。」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念頭,

其實就是重新定義自我價值的微練習

因為每一次你選擇站在自己這邊, 你就在替內在那個被忽略已久的部分發聲。


🪞 三、價值不是「別人給的分數」,而是「你給的方向」

真正的價值,不是被測量出來的。

它不是多少人認同你,而是你為何而行動

舉個例子:

有兩個人都在加班。 一個是為了被老闆看見, 另一個是因為他想完成自己相信的作品。 外表一樣努力,內心卻完全不同。 前者消耗,後者成長。

這就是「意圖」的力量。

行動是否耗能,不在於難度, 而在於你是否與自己的價值一致。


🌿 四、內在肯定的關鍵練習

你可以每天問自己三個問題:

1️⃣ 今天有哪一件事,是我為自己而做的?

 → 幫助你看見行動中的主體性。

2️⃣ 今天有哪個瞬間,我真誠地對自己溫柔?

 → 幫助你練習自我接納,而非自我逼迫。

3️⃣ 如果沒有人知道我今天做了什麼,我還會覺得它值得嗎?

 → 幫助你確認行動是否源於內在價值。

當你每天用這樣的方式與自己對話,

你會發現焦慮慢慢減少,因為你不再活在別人的投影裡。 你開始由內而外地定義「我夠好」的標準。




光是理解「價值要從內在建立」還不夠,

要真正修復被內耗侵蝕的自我價值, 你需要的是日常中可實踐、可體驗的練習

這一章,我將帶你從三個角度,思維、情緒、行動,重新啟動「我值得」的信念系統。


🧠 一、書寫練習:把自我對話寫出來

內耗者最常見的問題是,腦中太多聲音。

你可能一天對自己說了上百句負面評價: 「我怎麼又失誤了」、「我是不是太沒用」、「我不應該這麼懶」。

這些語句像病毒一樣,日積月累地腐蝕自我認同。

而書寫,是最直接的「對抗內耗語言」方式。

你可以每天做一個簡單練習:

1️⃣ 寫下今天讓你焦慮或內疚的一件事。 2️⃣ 在旁邊寫下你當下對自己的評價。 3️⃣ 接著問:「如果是我最在乎的人遇到同樣狀況,我會怎麼回應他?」

這個轉換,會讓你發現,

你對別人總是充滿理解,對自己卻毫無寬容。 而當你練習以「善意的他人視角」對自己說話, 內在那個長期被責罵的部分,才會開始放鬆。


書寫,不是記錄生活,而是重新定義自己。


💬 二、反思對話法:拆解「我不夠好」的信念根源

內耗者最大的痛點是「我不夠好」。

這句話看似簡單,背後卻藏著龐大的心理結構。 它通常是由「早期經驗+外部評價」組成的潛意識程式。

練習方式如下:

1️⃣ 問自己:「我什麼時候開始覺得自己不夠好?」 2️⃣ 回想第一次被批評、比較或被忽視的情境。 3️⃣ 寫下那個畫面,然後對當時的自己說一句話, 「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只是沒有人這樣告訴你。」

這個練習不是懷舊,而是「情緒再整合」。

當你把舊的記憶重新以「理解」的角度看待, 你就等於在重新編碼自己的心理信念系統。 這會逐漸減弱潛意識中那個「我不值得」的回音。


🚶 三、行為重啟法:用小行動找回自我力量

修復價值感的關鍵,不在於想多深,而在於做得真

因為行動會創造證據,而證據會重建信念。

每天設定一個「微行動」

  • 整理一個抽屜
  • 向一位朋友說出真實感受
  • 花十分鐘做一件完全為自己而做的事

當你完成這些小事時,不要急著尋求讚美,

而是對自己說:「我剛剛為自己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 這種內在的肯定訊號,會逐漸替代過去的自我否定。

行動不是為了變完美,

而是為了證明,我有能力影響自己的世界。

每一次完成小事,都是一次「心理再充電」。


這三個練習看似微小,卻能慢慢重新塑造你的內在結構。

當你每天願意多看自己一眼、多對自己好一句、 多為自己做一件事, 你的內在信念會開始轉變。


大多數人的自我價值感,


其實都是建立在「被愛」這個前提上。

我們被教導:只要表現好、讓別人開心、達到期待, 就能被接納、被看見、被肯定。 於是,我們學會了「以表現換愛」, 也讓「被愛」成了存在的條件。

然而,這樣的信念在成長過程中慢慢扭曲,

變成一種潛意識公式:

我被愛=我有價值

我被拒絕=我沒價值

這是許多內耗者最深層的矛盾根源。

你努力讓別人喜歡你,卻越來越不像自己; 你渴望被理解,卻害怕真實表達。 久而久之,你的「存在」被「取悅」取代, 你不再為自己而活,而是在演一個別人想要的角色。


💔 一、「被愛條件化」的心理枷鎖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指出,

人會陷入痛苦,是因為「自我概念」與「真實經驗」之間的落差。 當你活在他人的期望裡, 你會逐漸疏離自己的感受與需求, 只剩下「我應該成為誰」的壓力。

這種「條件式被愛」會讓你活得小心翼翼:

你害怕被拒絕、怕出錯、怕讓人失望。 於是你在關係中過度投入、在工作中過度付出, 但內心卻越來越空, 因為你早已忘記,被愛,不等於有價值。


🌱 二、「值得存在」是一種不需條件的自我允許

「值得被愛」是一種渴望,

「值得存在」則是一種覺醒。 它的核心信念是:

我不需要透過任何人或成就來證明,

我本身就值得被理解、被尊重、被善待。

這不是傲慢,而是最健康的自我認同。

因為當你相信自己值得存在, 你不再用「表現」去爭取愛, 而是用「真實」去體驗愛。

這樣的轉變會讓你從被動變主動,

你不再等別人給予價值, 而是自己創造意義。


🧘 三、練習:建立「無條件存在感」

1️⃣ 靜坐一分鐘,觀察呼吸。


 什麼都不想,只專注於「我正在存在」。  提醒自己:我不需要做任何事,就已經在這裡。

2️⃣ 每天對自己說一句「我足夠了」。

 這句話看似簡單,但對大腦是一種強化訊號。  重複越多次,「不夠好」的舊程式就會逐漸淡化。

3️⃣ 允許不被喜歡。

 練習接受:不是每個人都會理解你。  但那不代表你錯了,只代表你開始真實了。


🌤 四、當你開始「存在」,世界才開始回應

當你不再急著被認同,

反而會更自在地展現真實狀態。 這種真誠的能量,會自然吸引對的人、對的機會。 你不需要「努力被愛」,因為你本身就有吸引力。

而這,正是自我價值最終的轉化:

從尋求被愛 → 到選擇存在。 從怕失去 → 到安心做自己。


你不需要變成更好的人,

你只需要記得,你已經夠好。

當你能用這份溫柔凝視自己, 你不只走出了內耗, 更重新擁有了「活著的感覺」。


當一個人歷經長期內耗、價值崩塌與麻木,

他最需要的不是「更努力」, 而是「更溫柔」。


修復不是改造,不是把自己變成完美版本,

而是學會看見那個早已疲憊卻仍在努力呼吸的自己。 你不需要再追逐被誰理解, 因為理解自己,本身就是療癒的開始。


真正的成長,不是消除脆弱,

而是在脆弱中仍願意向前走

當你能在崩潰的間隙裡, 對自己說一句「我願意再試一次」, 那就是靈魂重生的瞬間。


請記得:

你值得被愛,不是因為你成功、堅強、懂事, 而是因為你正在努力成為自己。 當你重新相信「我本身就有價值」, 你就已經從內耗者, 變成一個正在回家的靈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ack的升級修練室
3.6K會員
214內容數
升級不是天分,是方法。 在Jack的升級修練室,我用心理學、情緒管理、溝通術與高效思維工具,陪你一起破解卡關、打破內耗、重拾節奏與自信。 這裡分享最實用的成長法則,讓每一次閱讀,成為你升級人生的關鍵練習。 讓成長,不再是空談,而是可以被具體練習、實際改變的日常。
Jack的升級修練室的其他內容
2025/11/07
你不是沒志氣,也不是懶惰。 當你越想逼自己行動、越想改變時,潛意識反而會反抗。 這種「內耗型拖延」是大腦的防衛反應。 本文透過心理學解析反抗機制,並提供三步法:停止責備、用柔軟語言取代命令、從微行動開始。 當你不再強迫自己完美,動力就會回來。 改變從理解開始,而非從逼迫開始。
2025/11/07
你不是沒志氣,也不是懶惰。 當你越想逼自己行動、越想改變時,潛意識反而會反抗。 這種「內耗型拖延」是大腦的防衛反應。 本文透過心理學解析反抗機制,並提供三步法:停止責備、用柔軟語言取代命令、從微行動開始。 當你不再強迫自己完美,動力就會回來。 改變從理解開始,而非從逼迫開始。
2025/11/02
本文以心理學觀點解構「內耗」現象,指出內耗並非懶惰, 而是「理想我」與「現實我」之間的內在衝突。 焦慮、完美主義與罪惡感構成隱性聯盟, 讓人陷入「想太多、動太少」的迴圈。 文章提供具體覺察練習與系統重建方法, 教你從理解自我、整合矛盾開始,建立低耗能的心理運作模式。
2025/11/02
本文以心理學觀點解構「內耗」現象,指出內耗並非懶惰, 而是「理想我」與「現實我」之間的內在衝突。 焦慮、完美主義與罪惡感構成隱性聯盟, 讓人陷入「想太多、動太少」的迴圈。 文章提供具體覺察練習與系統重建方法, 教你從理解自我、整合矛盾開始,建立低耗能的心理運作模式。
2025/10/31
多數人情緒失控,不是沒自控力,而是少了「緩衝步驟」。 本文教你三個心理學技巧:辨識情緒、身體介入、延遲反應。 情緒高峰只有90秒,若能在這段時間延遲反應, 你就能從自動爆發轉為主動選擇。 真正的情緒控管,不是壓抑,而是讓理智重新上線。
2025/10/31
多數人情緒失控,不是沒自控力,而是少了「緩衝步驟」。 本文教你三個心理學技巧:辨識情緒、身體介入、延遲反應。 情緒高峰只有90秒,若能在這段時間延遲反應, 你就能從自動爆發轉為主動選擇。 真正的情緒控管,不是壓抑,而是讓理智重新上線。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臺灣獨立調香師品牌 Sunkronizo,Friday : Sexy Vibe 淡香精,揉合威士忌、菸草、皮革、蜂蜜與花香的多層次魅力,讓知性自信與內斂的從容態度,從視覺、嗅覺都充分表現。
Thumbnail
臺灣獨立調香師品牌 Sunkronizo,Friday : Sexy Vibe 淡香精,揉合威士忌、菸草、皮革、蜂蜜與花香的多層次魅力,讓知性自信與內斂的從容態度,從視覺、嗅覺都充分表現。
Thumbnail
使台劇得以突破過往印象中偶像劇、鄉土劇等範疇,產製更多類型,甚至紅到國外、帶動台灣觀光的最重要原因,便是「隨選串流平台」服務在近十年的蓬勃發展,台灣人愛看串流的程度或許比你我想像中都高,高到連美國電影協會(MPA),都委託Frontier Economics進行研究
Thumbnail
使台劇得以突破過往印象中偶像劇、鄉土劇等範疇,產製更多類型,甚至紅到國外、帶動台灣觀光的最重要原因,便是「隨選串流平台」服務在近十年的蓬勃發展,台灣人愛看串流的程度或許比你我想像中都高,高到連美國電影協會(MPA),都委託Frontier Economics進行研究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職場中,我們常被主管的期待與情緒影響,感到焦慮和自我懷疑。本文分享如何透過信仰,釐清界線,認識自身價值,不再讓他人評價左右情緒和行為,重新掌控自己的生命。
Thumbnail
職場中,我們常被主管的期待與情緒影響,感到焦慮和自我懷疑。本文分享如何透過信仰,釐清界線,認識自身價值,不再讓他人評價左右情緒和行為,重新掌控自己的生命。
Thumbnail
在職場打拼越久,是否也曾有過這些聲音在心裡浮現: 「我每天很努力工作,但不知道這些努力到底算不算數?」 「績效評分看起來還不錯,為什麼內心還是感到空虛?」 「如果沒有人看見我的價值,我還能相信自己嗎?」 這些困惑不只屬於你,而是整個職場文化過度依賴「外部評分系統」造成的普遍現象。我們習慣用K
Thumbnail
在職場打拼越久,是否也曾有過這些聲音在心裡浮現: 「我每天很努力工作,但不知道這些努力到底算不算數?」 「績效評分看起來還不錯,為什麼內心還是感到空虛?」 「如果沒有人看見我的價值,我還能相信自己嗎?」 這些困惑不只屬於你,而是整個職場文化過度依賴「外部評分系統」造成的普遍現象。我們習慣用K
Thumbnail
那天在希塔課程中,我透過自我冥想,看見內心花園的景象,深刻覺察到自己其實已經站在豐盛與自由的終點狀態。舊有的「必須努力掙扎才能安全」信念逐漸鬆動,轉而專注於當下生活中已有的富足與支持。這是一趟從焦慮到自在,從恐懼到信任的心靈旅程。
Thumbnail
那天在希塔課程中,我透過自我冥想,看見內心花園的景象,深刻覺察到自己其實已經站在豐盛與自由的終點狀態。舊有的「必須努力掙扎才能安全」信念逐漸鬆動,轉而專注於當下生活中已有的富足與支持。這是一趟從焦慮到自在,從恐懼到信任的心靈旅程。
Thumbnail
我深深明白,過去的經歷,是在涵養我的人格與處世的智慧。而半年前的車禍引起的身體限制與傷痛,是在引導我停下來、正視內在的聲音。在這段靜下來的時間裡,我開始誠實面對多年以來累積的疲憊,也再次聽見內心早已渴望轉變的聲音😌。六月初,我正式告別了近二十年的臨床護理工作,雖然有些不捨,卻也終於鬆了一口氣。
Thumbnail
我深深明白,過去的經歷,是在涵養我的人格與處世的智慧。而半年前的車禍引起的身體限制與傷痛,是在引導我停下來、正視內在的聲音。在這段靜下來的時間裡,我開始誠實面對多年以來累積的疲憊,也再次聽見內心早已渴望轉變的聲音😌。六月初,我正式告別了近二十年的臨床護理工作,雖然有些不捨,卻也終於鬆了一口氣。
Thumbnail
情緒,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語言。你是否也曾因為一個念頭、一句話、一場誤解,而情緒翻湧? 我們不再把負面情緒當成敵人,而是邀請你換一種方式,去理解這些「來敲門的情緒」——恐懼、焦慮、憤怒、悲傷、內疚、羞愧與嫉妒。 當你願意聽見它們想說的話,也許,你會發現自己從未發現的一面。
Thumbnail
情緒,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語言。你是否也曾因為一個念頭、一句話、一場誤解,而情緒翻湧? 我們不再把負面情緒當成敵人,而是邀請你換一種方式,去理解這些「來敲門的情緒」——恐懼、焦慮、憤怒、悲傷、內疚、羞愧與嫉妒。 當你願意聽見它們想說的話,也許,你會發現自己從未發現的一面。
Thumbnail
你是否也常在心裡對自己說「我不夠好」? 每天忙碌工作、社交互動,卻總有一個聲音在耳邊嘀咕:「我做得還不夠」、「我好像都比別人差一截」。當這種自我懷疑成為習慣,你的人生很容易陷入拖延、焦慮、甚至抑鬱。其實,為什麼你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往往要從童年被忽略的情感需求開始看起。本文將帶你解開「自我懷疑怎麼
Thumbnail
你是否也常在心裡對自己說「我不夠好」? 每天忙碌工作、社交互動,卻總有一個聲音在耳邊嘀咕:「我做得還不夠」、「我好像都比別人差一截」。當這種自我懷疑成為習慣,你的人生很容易陷入拖延、焦慮、甚至抑鬱。其實,為什麼你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往往要從童年被忽略的情感需求開始看起。本文將帶你解開「自我懷疑怎麼
Thumbnail
這些「自嘲瞬間」,你也常聽到嗎? 「別笑我啊,我真的很笨…」 「我只是來蹭吃的,你們聊得開心就好。」 在各種聚會場合,你或許見過/聽過朋友、同事,甚至自己這樣說話──先把自己往下拉,再和大家互動。外表看似謙虛可愛,卻往往隱藏著更深的心理動機。本文將帶你深入解析 自我矮化(self‑deprec
Thumbnail
這些「自嘲瞬間」,你也常聽到嗎? 「別笑我啊,我真的很笨…」 「我只是來蹭吃的,你們聊得開心就好。」 在各種聚會場合,你或許見過/聽過朋友、同事,甚至自己這樣說話──先把自己往下拉,再和大家互動。外表看似謙虛可愛,卻往往隱藏著更深的心理動機。本文將帶你深入解析 自我矮化(self‑deprec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科技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壓力與焦慮包圍,陷入無止境的內耗。 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踏實感,這篇文章要延續【踏實感的練習】六大原則,透過實際案例分享,一起來思考如何將這些原則融入日常生活,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做選擇、建立深度連結,進而減少內耗,活出更真實的自我。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科技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壓力與焦慮包圍,陷入無止境的內耗。 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踏實感,這篇文章要延續【踏實感的練習】六大原則,透過實際案例分享,一起來思考如何將這些原則融入日常生活,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做選擇、建立深度連結,進而減少內耗,活出更真實的自我。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過度自我犧牲的根源及其對個人幸福感的影響,特別是童年時期對此行為模式的影響。文章提供了幾個克服過度自我犧牲的有效方法,包括自我反思、設置健康界限、自我關懷及尋找支持系統,幫助讀者在生活中重新建立自我價值感,達到更好的平衡和滿足感。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過度自我犧牲的根源及其對個人幸福感的影響,特別是童年時期對此行為模式的影響。文章提供了幾個克服過度自我犧牲的有效方法,包括自我反思、設置健康界限、自我關懷及尋找支持系統,幫助讀者在生活中重新建立自我價值感,達到更好的平衡和滿足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