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翻開了書上的最後一道提問,發現這與第一、第二道提問類似:
Day1「想活成什麼樣的自己?」
Day2「想成為怎樣的人?」
Day52「你想成為怎樣的自己?」
而寫到最後,我竟有點失落。那些我曾經寫下的理想狀態,看起來依然遙遠——只是描述了一個我「想」成為的人,而不是我「已經」是的人。
我說我想成為內在穩定的人,但現實裡,我仍會因為小小的事就情緒翻湧;我說我想要自由自在,可那樣的自由只存在想像裡,夢醒後還是得向現實低頭;我說我想要誠實,但有時候卻連自己是不是真心喜歡,都分不清楚,甚至難以坦率地說出自己的需求。
有時候我真的好想有人直接告訴我答案。告訴我「該怎麼做」、「你走這條路就對了」。但所有的書、所有的專家老師、所有的資訊,都傳達同一個訊息——
「你得自己去找,因為那才是你自己人生的答案!」
寫完這52道提問之後,我並沒有變成理想中的樣子。我依然容易焦慮、急躁,依然在意別人的評價,也依然會懷疑自己。
但我開始能看見那些起伏裡的自己,看見那個想要努力、卻又害怕努力不夠的自己。
過去我總以為「成為更好的人」是個目標,是終點,但現在我慢慢明白,這條路沒有終點。
也許我不需要急著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先誠實地「看見自己」,練習「陪伴自己」。
看見自己的情緒,陪自己面對情緒的起伏;看見自己的焦慮,陪自己經歷害怕與失落;也看見自己的恐懼,陪自己去嘗試、去錯誤、去原諒。
這52天,我沒有找到所有的答案,我也依然迷惘著。但那個「想成為怎樣的自己」的提問,或許不是要我達成什麼樣的樣貌,而是邀請我,在每一次不安、矛盾、甚至無能為力的時刻裡,都能真實地陪著自己走一小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