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觀察、少介入:從身體運動到教育實務,一組貫穿的觀念邏輯〉2025-11-19
在讀《跑者如何以身練心》時,一個觀念的講解讓我相當觸動,因為它不只關於跑步,也呼應地串起了長時間以來、幾個我在不同領域上的思考。
在書本的一個段落裡,作者分享了他對學生提問的回應。當時,學生想知道教練說「跑步時少控制」是什麼意思,疑惑如果跑步當下發現動作跑掉了,難道不應該立即調整嗎?
作者的回應是:「少控制不等於不控制」,而且,在「少控制」的同時,我們應該要更多地去觀察與感受。如果當下發現姿勢上的問題,立即調整自然不是壞事。但調整完畢之後,就要盡快「放手」,讓身體自己繼續,不是一直將焦點放在刻意維持不熟悉的姿勢,而是去自然地運動,並感受身體運動的狀態。
保持觀察,但不必時刻介入
我在建構碩士論文的階段,也遭遇過類似的哲學問題。當時,論文處理的其中一個核心爭議是「專家的流暢行動有沒有包含思想?」。
有一派的想法認為,流暢的專家運動幾乎是自動的,沒有思想(或意識)的參與。持這種想法的哲學家認為,唯有初學者,或行動時遭遇困難,行為者才會需要思想的幫助。但如果「後退到反思的距離」,便會打斷專家行為的流暢運作。
然而,這種想法(至少)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如果平時思想不在,那遇到問題的當下,思想也無從得知、無從介入。所以如果「遭遇困難時,思想能夠及時介入」,那它勢必從一開始就必須存在。
而這裡的幽微分別或許就是,在施展流暢的專家技能時,思想或意識處於一種「觀察但不介入」的狀態。以書中所舉的例子來說,就像協助小孩學腳踏車,需要的不是一直替他保持平衡,而是在後面盯著,遇到不穩時,才即時幫忙穩住。
就像帶著跑錶跑步時,雖然錶面上可以隨時展現出心率與速度,但如果時時刻刻都在盯著手錶,反而會讓自己綁手綁腳、沒辦法進入流暢的跑步狀態。
可是一但跑步狀況出現異常,你隨時可以核對一下發生了什麼事。事後也可以根據紀錄做檢討與調整。這是觀察的重要意義,也是思想在一切活動中悄聲扮演的角色。
「未介入」不等於冷眼旁觀,而是要避免造成「被管」的感受
在我看來,教育現場的實務也可以從相似的結構角度去思考。教育者應當要隨時注意孩童團體的狀況(多觀察),但這不意味著我們應當過度用「大人覺得對的事」去干涉他們的互動。
前陣子,有一篇實驗教育的文章提及「介入有一種原罪」,在我看來,這個想法談的並不是「不應該介入」,而是「我們要知道所有的介入都會對小孩造成影響」,都具有「打破自主性」的一面。
而且,即便是「觀察但未介入」的狀態,也並不等於冷眼旁觀。孩子知道有信賴的對象看著時,他會感受到自己是被關心的,也會主動地拿捏分寸,並在他們認為需要時,主動尋求意見與幫助。
這種觀看但少介入的方式,能夠讓對方感受到我們對他的尊重,而不是讓他們覺得自己一直在「被管」。
回到運動亦是如此,你的身體也不會希望被意識霸權式地命令、管束。身體會希望與意識達成一致,以一種非對立的、沒有上下關係的方式運作。
當內在的不一致逐漸消除,會降低許多不必要的消耗,我們才能真正進入一種自在的、流暢的運作之中。無論是身體的運動、與他者的關係,或者其他各式各樣的專家技能,看似無關的這些事情,在「多一點觀察感受,少一點強硬介入」上,其實都能看見相似的內在結構關係,幫助我們把事情做得更好、也更加流暢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