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3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親職考古題】04:我的小孩會「自主學習」嗎?(下)

除了一直碎念小孩不夠自主之外,我想要藉由這篇文章提出一些檢視外部條件的觀點,來讓親職和照顧者除了出錢跟一張嘴之外,有比較多事可以做。
上一篇文章裡,我依照「主/被動」與「興趣」這兩個軸線,定義出一個自主學習的架構。除此之外,我也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都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小孩或學生之所以被親職或教育者判定為「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其實只是因為親職或教育者將自身的期望投射至小孩的學習上,侷限了自己的視野。
然而,對多愁善感的親職來說,即使從小就在十小時以上的工時裡鍛鍊出鋼鐵般的意志力,而能夠克制自身的期待小心不要投射在小孩身上,但在午夜夢迴的時刻,仍會自問下面這些問題:「假如我家小孩真的是操縱挖土機的天才怎麼辦?我要不要讓他去嘗試開開挖土機?」「假如我家小孩一但見過藤子不二雄的原稿就會迷上漫畫而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漫畫家怎麼辦?我要不要趕快去帶他去看?」
假如,我是說假如,我的小孩不像我,他可以不是一個平凡人,那我該做點什麼?
像是這種「假如我家小孩可以,但我沒有讓他可以」的擔憂,時時縈繞在許多親職的心中。在我看來,假如我們能夠克制自身對小孩發展方向的期待,盡可能去滿足小孩發展「(A)主動且有興趣」這類型自主學習的條件,並不是壞事。只是我們要記得,這樣的努力未必有效,或者應該進一步說,這樣的努力時常是沒有效的。
也不是每個從小碰樂器的小孩都會成為音樂家啊……
我認為我們在試著找出小孩可以不平凡的同時,也要提醒自己記得,小孩也可能終究是平凡的,小孩也可以選擇平凡的人生。在以上的前提下,我想要討論開啟「(A)主動且有興趣」這類型自主學習的條件。
對學習者來說,需要的條件包括「見識與經驗」、「餘裕」以及「自我期待」,而從親職或教育者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需要「餘裕」與「對期望或投射的克制」。

見識與經驗

要投入一件自身有興趣的事情,首先得要知道世界上有那件事,小明如果沒見過沒聽過世界上有蛋糕這種東西,就不可能會想要成為一個點心師傅。我們也可以想像,吃過好吃蛋糕的人應該會比沒吃過好吃蛋糕的人,更有可能會想要成為一個點心師傅,看過《灌籃高手》漫畫的人,也可能會比沒看過的人更想要練習投籃。
我認為一個人要投入自主且有興趣的自主學習,得要從知道世界上有那件事情開始,接著要透過某些方式來經驗它。可能是實際的經驗,比方說實際操作鋸子、在田裡除草、跟著大人走進登山步道;也可能是比較間接的經驗,比方說漫畫、小說、電影、電玩。
比方說做做看木工。(盧駿逸提供)
然而,並非所有的經驗都必然有助於開展自主學習,比方說市面上有一些體驗活動,這些活動將這些行業的刻板印象放大,容易令人有一種「這行業就這樣而已嘛」的綜合感想,比方說空姐就是穿得美美的端飲料、農業就是走進泥巴田裡插秧、手作就是把材料包組合起來。「來!我們拍張照片!」。
這種類型的體驗活動致力於製造一種「萬事皆明亮好玩並且拍張照片紀念」的錯覺,但這些體驗活動彼此之間的「好玩」並沒有差異,也就是說,這些體驗活動並沒有把該職業或技藝會讓人願意獻身投入的特質顯露出來。在最糟的情況下,這類體驗活動甚至放大了主流觀點對這些職業或活動的刻板印象,反而阻礙人認識這些職業與活動的本來面目。
相較於這種體驗活動,我們或許可以想像或找到一些更貼近實際狀況的經驗,比方說透過「打工換宿」實際在農人家裡參與勞動一段日子,或者是對該從事該項職業或活動的人進行比較深入的訪問。
不過,即使我認為前述大量運作刻板印象的體驗活動,在大多數情況下對自主學習的啟動應該沒有幫助,但我仍然可以想像,在某一種情況下,有人會因為這種類型的經驗而開展終身的自主學習。
小珠在「當個好奴隸職業體驗公司」參加空姐的體驗活動,按照流程換上空姐制服、模擬上餐點給家長、拍紀念照。對小珠來說,這一切都還算有趣,但也沒什麼特別的,直到她看見一位大姐姐穿著跟她一樣的空姐制服,手上拿著旅行社的宣傳單,非常漂亮,那樣子像極了她那喜歡四處旅遊而早逝的姊姊。這個畫面毫無理由地擄獲她,成為她生命的主要背景。十五年後,她終於如願在國際線的班機上服務,並且持續保持作為一個空姐並且四處旅遊的熱忱。
然而,我認為上面這種例子並不能讓支持這種膚淺的體驗活動能夠開啟自主學習,而是提醒我們:一個自主的人,其人生方向可能是很隨機而難以掌握的。
應該不是這樣就會當老闆吧……

餘裕

「餘裕」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談,一是親職或教育者的餘裕,一是小孩的餘裕。
如果我們要帶小孩去開眼界,比方說去農莊打工換宿一個月,除了需要一定的經濟能力之外,也需要親職本身的其他資源。比方說,伴侶的支持就是一個比較少見的支援(也就是常見的阻撓)。要讓孩子多方接觸各種對勁的活動,也考驗親職搜集資訊、經營社群的能力,在目前的台灣社會裡,我猜它跟社經位置可能有正相關。由於小孩缺乏自主移動的能力,照顧者本身的身心狀況也是重要的條件之一。
以上種種可以被統稱為「資源」的因素,我將其總和的結果稱為「餘裕」。在越有充分「餘裕」的情況下,自主學習越是可能發生。除了親職或教育者的「餘裕」之外,人們很少注意到小孩的餘裕。
有一次有個小孩跟我說:「我每次放學後都很累。上課要發呆,發呆很累;可是更累的是,要發呆而且不能被發現你在發呆,這個真的很累。」在國民教育階段,小孩不能展開自主學習的原因之一,是國民教育大量佔據了小孩的時光,小孩不僅沒有時間,也沒有精神。
若是小孩在放學後只想耍廢而不想投入任何活動,可能就跟許多人下班後只想看韓劇、刷臉書、看八卦綜藝節目一樣,並不是什麼主動性的問題,而是他沒有餘裕。這當然也跟個別小孩在學校的狀況有關,我們也可以見到許多在學校游刃有餘的孩子,他們在課後仍然精力十足,還有很多的餘裕,這也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其他方面擁有較多資源的緣故。
即使個人的「餘裕」可能大不相同,使得我們不可能有一個客觀評估餘裕的方法,但這個觀點仍然能夠修正「想做就一定做得到」、「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假如你沒有成功就是你不夠真心讚嘆seafood」等等將責任完全丟給個人的原子論觀點,讓我們看到外部條件對人可以有限制,也可以有支持。

自我期待

我認為一個願意持續精進的自主學習者,必然有一份對於未來自我的想像與投射(這必得是來自自身的,而不是外加的)。這種自我期待的想像可能在非常早期的童年就已經存在,比方說想要成為像爸爸一樣的男人,或者像科學小飛俠那樣的英雄。
小孩在遊戲之中,試著將自己投射到扮演的角色裡,模仿那個樣子,想像自己是那個樣子,這與「我用右手丟丟看這顆球,看它能飛多遠」這種類型的學習與探索截然不同,是一種更積極的形式。
因為這個形式的目標指向一個「離現在的自己很遠」的遠方,以至於這種學習與投入可能可以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小孩發現另外一個「更想要變成的樣子」為止。
個人建構自我期待的可能性,與個人身處的文化之間有密切關係,一個崇尚成功與英雄的社會文化裡,人們可能傾向於期待自己成為一個成功的英雄。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我們有時會聽見有女孩對於長大的想像是「成為一個媽媽或妻子」,但我們幾乎不曾聽說有個男孩對於長大的想像是「成為一個爸爸或丈夫」,男孩的自我期待更常是太空人、科學家、總統或某一種「成功」或「專業」的形象。
有對未來的期待,才會努力飛奔過去啊!(盧果/盧駿逸提供)
環境若越是能夠提供小孩更多的「典範」,小孩的自我期待就有更豐富的可能性。如果媒體因為某種原因而開始大量報導持家的男性典範,接觸到這些資訊的孩子,就更有可能將自己投射成為持家男性的樣子。社會如果能夠更加重視、肯定女性運動家,有運動天份的女孩就更有可能投入運動裡。

總結

我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天賦的能力,但需要條件才能啟動,這些條件包括見識、餘裕和自我期待。至於大多數親職與教育者所擔心「自主學習」問題,可能是因強烈期待而造成的視野侷限,看不見孩子其實有在自主學習。小孩所面臨的自主學習問題,除了沒有餘裕之外,缺乏多元的典範讓小孩能夠藉以形塑自我期待,也是一個值得我們努力的方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