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12/1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親職考古題】07:情緒勒索魔法師?

身為一個非常討厭被使喚的人,生小孩以後卻老是被使喚,彷彿前半生的避免都是為了此時的揮霍。這一週我太太在密集工作,我也密集地被小孩使喚,心情一直不太舒坦,昨晚終於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
小孩在房間裡看影片,對著門外大喊:「爸爸幫我拿水來!」當下我先是出口拒絕,他立刻鼓起腮幫子做出生氣狀。這大概是跟蠟筆小新學的,交友不慎啊。此時我稍微有點心軟,但腦海裡立刻浮現「這時不答應他是對的,否則他以後總是這樣『情緒勒索』我怎麼辦」。

家是小孩的魔法世界

溫尼考特 (Winnicott)說,人在懵懂無知的幼兒時期,只要咿咿啊啊就可以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嬰孩並不知道,這是因為(至少)有一個焦慮緊張的照顧者像馬屁精般積極揣摩上意,還以為自己天生擁有心想事成的能力;溫尼考特老伯伯認為這就是魔法的起源。這麼想來,「爸幫我拿水!」可不就是隔空移物的咒語。
你的小孩向你使用了魔法!你受到N點傷害。
你的小孩向你使用了魔法!你受到N點傷害。
我想起五年前曾寫過這樣一篇記錄。
今天阿果(1y9m)把一個膠台的膠帶弄得亂七八糟,我邀請他手伸出來讓我用膠帶綁起來,在半推半就之下,他的雙手被膠帶捆住了。他試了一下掙脫不開,用行動示意我幫忙,我不鳥他,他馬上跑到膠台旁邊,大概是「解鈴還需繫鈴人」的意思。他東摸西摸了一會兒還是打不開被捆住的手,臉色有點不爽了,再度示意我幫忙,我趕緊把膠帶剪斷。然後我們又玩了兩次綁起來跟解開的遊戲。 阿果一直以來都很習慣於自己解決問題,包括爬上爬下、拿高處的東西之類的,在被他要求幫他解決的時候,我們時常拒絕他,他也很習慣被拒絕,除非特殊情況讓他老大心情不爽(像是今天被我們刻意捉弄),否則都是二話不說馬上轉頭找方法去試,試失敗了就回頭再找我們,被拒絕了就再試,或者就乾脆放棄了,改天再來挑戰。(2012.4.2)
當小孩稍微長大了些,將會開始在人生中漫長的探索,隨著經驗拓展,他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會魔法,當初那些基本需求的滿足已經是父母能力的極限,而他的需求與興趣漸多漸廣,即使在職場裡最擅長拍馬屁以求高升的父母也無力滿足。
那些「心想事成」的日子已經不再,他終於得要依靠自己來完成那些實驗與嘗試。
他不會耽溺在失去魔法的惆悵裡太久,很快就會被那些帶給他驚奇的新鮮事物奪去注意力,進而發現它們是值得腳踏實地去經驗的。像是吃飯,這樣吃那樣吃,吃得到處都是、把食物往遠處丟看能丟多遠、捏捏看各種食物的觸感,這些都是非常值得身體力行的行動,而且也不是「魔法(父母的幫助)」得以代勞的。
由於世界是那麼豐富好玩,那些已經熟悉而顯得不值得再投入時間的事物,最好的解決方式便是交給「魔法」去處理了。說起來,洗衣機、掃地機器人之類的工具,和魔法真是相似的事情,為我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拿去投入我們更想做的事。也許人們對便利的渴求,也是來自嬰兒時期對魔法的想像吧。
小孩在家裡,是一個掌握了魔法的奧秘、也知道魔法的極限的狡猾術士;他也許會施展魔法叫父母幫他倒水來,卻也清楚知道魔法絕不可能讓不耐煩的爸爸冷靜下來——而且在這種時候,露出一丁點施展魔法想要叫老爸工作的意圖,都是十分危險且不智的。

人怎麼會長成那樣呢?

要成為小孩的「魔法泉源」,對我來說,除了青春在幫小孩把屎把尿倒茶端水之間消磨殆盡的不甘願之外,唯一要擔心的,大概就是小孩會不會因此成為一個「缺乏行為能力」的成人。
仔細想來,人要是長成那樣,也許不是「在家裡有魔法」的緣故。在這些年的教育現場裡,我曾見過很少數極端「缺乏行為能力」的孩子,都來自被「過度保護」的家庭文化裡:
有一個小五的孩子,他在吃飯的時候沒辦法不散落得滿桌都是。問起他的生活經驗,才知道因為某些原因,親人不方便時常帶他出門玩耍,獨生子的他從小總是待在房間裡,連食物都被送進房間,而且為了要節省清潔桌面的時間,大人甚至會在他想要看電視晚點再吃的時候,直接餵他吃飯。我們發現他被照顧得「無微不至」,但從另一面看來,其實也是被廣泛地限制探索世界的可能。
其實「過度保護」這個說法也有點搞錯了方向,這些孩子面臨的其實不是「保護」,而是以「保護」為名的「限制」。為了不把桌面弄髒,於是不能自己吃飯;為了不把身體弄髒,於是不能翻滾跑跳;為了不把東西弄壞,所以不能東奔西跑;為了不把自己弄傷,所以不能使用各種工具;為了健康,所以規定一定要在什麼時候吃什麼吃多少。
比起以「保護」為名的「限制」,不如讓小孩更自由的探索世界。
這樣的孩子不自己吃飯,可能並不是想要把時間跟精力省下來,好去投入其他更有意思的事,而是不知道要怎麼自己吃飯。這種孩子和選擇使用魔法的孩子不同,他們並不是為了便利而要求大人做事,而是真的不會做事,也無能選擇。

我想扁沙發上那個煩人的術士

對小孩來說,家就是他的魔法世界啊,說起來有什麼不好的呢?走出了這個家門,孩子還是得要腳踏實地的冒險。就像有些娘家也是某些女人的魔法世界一樣,離開了娘家,衣服跟碗盤都不會自己洗好各就各位。(咦?男人跑哪去了?)
可是一直被使喚還是非常不爽啊!非常不爽!有時還會想起「小孩有情緒我就幫小孩做事,要是小孩學會情緒勒索我怎麼辦?」這種理由。
但下一秒我就清醒了,我知道這是我已經「不想要幫他做事」之後,才找到的藉口——是《好人總是自以為是》這本書裡提到的,那種「直覺已經決定了,理性才為直覺服務」所找的理由——好讓我有一個看起來不那麼自私的原因,可以這樣拒絕我的兒子。
時常我們學著說那些冠冕堂皇的論調只是為了辯解,讓自己相信自己仍是個夠好的人。在這種時候,我試著保持清明,試著記得兒子想要透過施展「魔法」來便利自己,是一種自然、正當並且甚至有助於他往前探索世界的重要動機——比起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要有幫助多了,實在不必為了這樣的傾向而動怒。
另一方面,我也試著提醒自己,我只是一個普通的爸爸,並不是我兒子的魔法泉源,用不著實現小孩的每一個咒語,拒絕他讓他自己去倒個水、拿個衣服、牽個腳踏車、洗個碗、摺個衣服、煮個飯,花費這些時間去照顧他自己的需求,並不會讓他的前途就此黯淡無光。
而且,我會盡可能記得我是怎麼樣愛他,於是在他因為魔法落空而感到低落時,我會願意停下手邊的事情,關照他的情緒與心情。我想盡可能讓他知道這個家(人)即使不是他全能魔法的應許之地、不能滿足他所有願望,卻十分願意在他受到挫折低落的時候,陪他一起度過。
盡可能啦,盡可能,十次看能不能做到兩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