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隱形的殺手

當「廢死與反廢死」、「殺幼童唯一死刑」、「隱性犯罪者」被大家熱議著時,不禁要問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到底怎麼了? 怎麼了?不是對於發生了什麼事,而是對於大家的思維模式到底是怎麼去運作的。 隨機殺人案發生後,第一個聲音便是「這個殺人犯應該被判死刑」,緊接著被撻伐的對象無非是「廢死聯盟」,當大家一窩蜂的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判決這個殺人犯和咆嘯廢死聯盟時,似乎忘記了現在臺灣依舊仍有死刑,而這些判決、咆嘯為的到底是什麼?如果今天死刑被廢除了,事情發生了再來怒吼或許還情有可原,但我們都知道,死刑還沒廢,而事情仍然在發生著。 而這個時候,眾多藝人、網路紅人、社會知名人士便跳出來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有的是身為人母人父的看法、有的是對於這個社會的惶恐不安、有的是反對廢死......就因為他們是名人,所以他們所說的話會被大力放送,也會被多數的人聽到然後產生「他們都這樣講了,沒錯!就是這樣!」的心態。 緊接著,立委便提出了相對應的法案、針對命案質詢行政院的部門首領,「殺幼童唯一死刑」的法案一提出也引起大家的關注,看在爸爸媽媽的眼裡為了自己的孩子好幾乎都是舉雙手贊成,但那些非幼童就不是生命嗎?立委在此時此刻紛紛表態、提出議案,是為了博得更多選民的眼光還是真的想過事情根本的解決方法? 隨後「隱性犯罪者」也被大家所關注,大家開始緊張身邊的人是否具有這樣的特質,便開始列出隱性犯罪者可能會有的言行舉止,開始調查相關病例者,使的一些無辜者受到刻意的關注,但正常與不正常行為的依據與標準何在,無非只是一個主觀的判別與評斷。 然而,傳播這些訊息的便是現今科技發達下的產物,媒體。當今的新聞版面充斥著血腥、暴力、車禍、殺人、八卦、驚悚......將發生的過程鉅細靡遺地呈現,且不分日夜的踢爆,從對受害者的逼問、案發過程的模擬、事件發展的揣測、「獨家」、「踢爆」等聳動標題、公開對方的個人隱私,因為媒體覺得這樣做才會有人看、才會有收視率,不夠吸引人目光的根本不值得一報。 但,到底是誰讓新聞媒體這樣報?如果不這樣報會有人看嗎?一個社會的風氣、氛圍,不是誰說了算或是誰完全主導了一切,過去的教育型態、過度的矛盾思維、現今的跟風文化......太多太多的因素造就了這個社會樣貌。 我們希望自己生活在安全、幸福的環境,但這不能只是心願或是口號,握著科技的同時,別忘了抬起頭、伸出手、放開心,多關心身邊的人吧!
責任編輯:林忠毅 核稿編輯:黃琬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雖然只是學生,每天追逐分數的生活難以滿足我們,我們用自己赤誠的眼睛,發掘各種現象,貼近世界。當分立的三權、五權都不可依靠,我們希望用第四權媒體、第五權公民,來探索真相。合作事宜請洽以下信箱: lookingbeyondborders@gmail.com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