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理想化期待與想像關係中的另一個人,來自無法處理及調適童年的情感失落

有些人,把「神」想像和期待後,發現神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父母」想像和期待後,發現父母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孩子」想像和期待後,發現孩子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老師」想像和期待後,發現老師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伴侶」想像和期待後,發現伴侶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主管」想像和期待後,發現主管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下屬」想像和期待後,發現下屬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朋友」想像和期待後,發現朋友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某個人」想像和期待後,發現那個人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其實,這都是一種對「他人」存在漠不關心的現象,無意願真正的認識關係中的對方,也沒有要真正看見對方的本質及特質。
若只是自我中心的期待和想像,只顧自己的滿足與否,並不真的關心對方存在的位置、觀點、角度及能力,就會時常感受到別人讓自己失望和挫折,而不是去從別人的反應和言行去瞭解及真正認識這一個人。
這是一種個人極端主義下,認定對方應該來「滿足」我,「符合」我,而不是這是一段需要彼此真實交流、認識、溝通、培養彼此了解的關係。
為什麼人要真實在關係中這麼難?為什麼人總在找尋符合自己高標準期望的對象出現?
社會心理學家佛洛姆曾說,大部分的人只重視「被愛」的滿足,卻鮮少關切自己要如何愛人?也鮮少關注自己有多少愛人的能力?
當我們的心理狀態及人格還未轉化成熟前,我們仍像個孩子一樣,對關注與愛十分渴求,視為極度重要的事,這時,別人的存在都只是滿足我渴望及提供我愛的存在,而非獨立且完整的客體。
他既不真的關心且也不真的認識這一個客體,他只在乎及需求這一個客體是否能符合自己的期待、自己認定的理想。
一個巨型自我者,他只在乎及需求客體是否能符合自己的期待
一個巨型自我者,他只在乎及需求客體是否能符合自己的期待
而這樣的個體,對於別人不符合期待,也不滿足自己的想像,在充滿挫折及衝擊下,時常以易怒方式呈現。當然這種因挫折所導致的攻擊,主要是從防衛性機制而來,是一個來自內心「很想要渴望獲得滿足」的未成熟幼兒心理,企圖想要掌控外界卻不如願的挫敗感。
於是,他很憤怒,甚至有一種既然得不到滿足,乾脆毀滅了對方的衝動和意念,非常困難去調節自己的內心,去涵容這一份失落和挫折的發生,也去接受外界及他人是不可控制的事實。
這種對外在世界有一種強烈控制欲的人,大都來自幼年時期被背叛及忽視的經驗,他對於重要的大人,背棄他,不符合他的期待和需求,感到非常的憤怒,如果在他表示出抗議或意見之後,又沒有受到接受及重視,則他的內心經歷的強烈衝擊感,在無法建立適當及有效表達管道情況下,則他個體所承受的內心壓力,可能使他將攻擊力朝向令他感到挫敗的對象,而亟欲毀滅對方。
這種從小所經驗的關係挫敗感,及以神經症方式呈現而出的「過度敏感的失落感」,更容易讓他將小失落及小挫折瞬間放大,使自己陷落在狂怒情緒中,不可自拔。
這也使得這樣的個體很難真正的走進關係,建立關係,他們對挫折和失落有過度誇大的反應,他們對於關係中的對象,沒有在自己期待中展現出「理想化」的行為舉止和反應,感到難以忍受和消化的難耐,甚至可說是憤世嫉俗,無法接受對方令自己失望。
這種誇大及膨脹自我的現象,令他的「巨型自我」不斷的吞噬別人,試圖佔據別人,因為唯有如此,對方才會失去主體,成為一個可完全被控制及支配的附屬品或工具,不會再讓人感到無法掌控,當然也就不會再讓他經歷任何的失落感和挫敗感了。 (本篇開放試閱)
圖片來源:PEXEL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