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2|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教育制度問題

公視所製作的著名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上月剛獲得金鐘獎十四項獎項提名,去年開播後不僅在台灣引發熱議,也同時上架到國際最大影音串流平台 Netflix,於 190 國播出,一舉衝上日本 Netflix 國際影集人氣第一名,而中國網站豆瓣上更有超過一萬名網友評分,至今仍保持 8.4 分的高評價。筆者藉由這齣劇裡出現的「對話」、「鏡頭」、「故事性」來詮釋教育體制出現的問題,但也因為劇中只有提出問題,而沒有給出解答,此處也以筆者的視角給予想法。

教育制度問題

第一是「升學主義過度壓力」,從〈茉莉的最後一天〉劇中,便能看到茉莉媽媽以「如果沒有生妳,我早就當教授了」為由,施加壓力給茉莉,要求茉莉認真讀書,也象徵著媽媽渴望能藉由孩子完成自己年輕時未完成的缺憾。只有將成績變好,才有機會讓全家躍升至較好的社會階級,擺脫階級複製。
第二是「父母的控制慾望」,從〈媽媽的遙控器〉劇中便可以看出,如小偉在劇中原本是個熱愛繪畫的男生,也因為繪畫結交了一位知心的女性朋友,但卻在成績下滑被媽媽得知後,以時光機器倒轉,使兩人忘記彼此,而劇中小偉媽媽也時常以遙控器,使不順她意的事情倒轉,如對話中「我們現在有資源,你上一次課不懂沒關係,上十次課,你總會懂吧?你想想,你上十次同樣的課程,其他的同學還是在上第一次,這樣,你不就領先了嗎?」。如此強烈的控制慾,是劇中母親與父親離婚而導致的,父親的參與也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重要的影響性,讓家庭裡多一種意見、使教養不是單方面的意見,而能有不同的看法,也會間接啟發孩子的創意及多元的思考能力,像是〈茉莉的最後一天〉中,父親若是更積極一些,媽媽的獨裁聲音或許就會削弱,給茉莉姊妹倆一絲喘息的空間。
第三是「情緒勒索」,如〈貓的孩子〉劇中,阿衍媽媽對阿衍所說「你到底有什麼資格,我的一生都被你毀了,我把所有希望都放在你身上」、「我這輩子沒什麼成就,就是希望我的孩子,能有點成就」、「我付出那麼多,可不可以請你也加把勁」,且劇中也因為阿衍的成績不好,而導致家暴的發生,從劇中能看到,因為這些話和行為舉止,使原本就有學習障礙的阿衍產生許多奇怪的妄想症。而身處在強烈的壓力下,帶來的即是極大的反效果。
▲【貓的孩子】 圖片來源

東西教育體制比較

藉由比照東西方教育體制的設計,了解為何台灣教育體制會出現「唯有讀書高」的教育價值觀。

台灣教育
國民教育是一國人民所必須接受的基本教育,我國自民國 57 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以來,國民教育更屬強迫的教育,亦是免費的、義務的教育。國民教育法規定,凡六歲至十五歲之國民,應受國民教育。
填鴨式的教育體制 台灣學生慣於接收資訊,而不主動積極參與討論,多數學生選擇將課本上知識背得滾瓜爛熟,只為求得考試高分,而不在乎資訊的來源,忽略課堂中與老師的知識傳遞,遠比課本中的知識來的更重要。填鴨式教育對於課本的需求度相當高,這種教育系統使學生較容易系統的掌握課本中的重點,可以快速建立基礎,同時也方便他們復習。缺點則是教學單純圍繞課本進行,內容單調,知識面窄,乏善可陳,造成學生缺乏創造性,也造成今日多數台灣學生不敢在課堂上發表意見。
補習班文化 台灣學生為求跟上進度或者超前進度,在放學後的第一個去處就是補習班。高中 升大學主流的補習班,都是每班上百人的,並且以補教名師來打廣告。而此種文化,則將多數台灣學生朔造成「考試機器」,以大量的作答來增加印象和熟悉題型,但是否學生能確切理解題目,則是一個未知數。

西方教育
西方教育制度 西方教育中的創新型思維方式也十分值得推崇。如西方早期兒童教育中提倡兒童 多玩,在玩中啟發他們探索的天性,通過讓他們接觸,認知最終建立起對知識的渴望。西方教育中重視閱讀,因為廣泛閱讀可增加寬廣的背景知識,開拓視野,豐富想象力。同時,西方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領袖能力、社交能力、溝通能力、創造性等。
啟發性教育 我們希望在未來的社會中,孩子不光是用「聽老師說」的方式來學習,希望能有一個可以師生互動的環境,讓孩子也快樂、活潑地成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式教學」的目標相當符合我們的理想,幼稚園「啟發式教學」於 1970年引進我國,當時多以「發現學習」為名。它的原始構想來自英國幼兒學校(及小學一至三年級五至七歲學童)的革命性改進。英國人叫這個構想作統整課程 (Integrated Curriculum)、自由日(Free Day)、不拘形式的教育(Informal Education) 等。美國則稱為「開放式教育(Open Education)」。

總結

上述舉的些許例子中,多數是台灣學生實際面對的場景,藉由這部劇,導演想傳達給社會上的父母親一個如主題名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訊息。透過收看這部戲,可以嘗試去理解不論是填鴨式的教育、一試定生死、成績代表一切,這些從以往延續至今,絲毫不重視「過程」的結果論教育。

參考網址:

  1. 金鐘5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何突破公視收視同溫層,成為大眾討論的話題?
  2. 淺談東西方的教育差異-以台灣和瑞典為例做比較
  3.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與孩子,都一樣無助

責任編輯:陳誠鋅 核稿編輯:陳柏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經由系列影評,讓大家透過電影認識世界。不管是從科技片中,看到人類科技發展下所出現的便利性又或是黑暗面;還是從劇情片中,學到許多寶貴的道理;又或是從紀錄片中,看那一路歷經過來的艱辛。不管是哪一部電影,你覺得好看或不好看,都有一定的道理和意義含於其中。所以希望大家能從這個專題,更了解每一部電影。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