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4/01閱讀時間約 21 分鐘

戰略學入門教學:戰略思維的演進(4)

本系列是以教學目的,簡化需要大量閱讀才能歸納的重點,將戰略學之複雜轉成易於理解全貌的專欄。
以下全文請讀者對照前文戰略思維的演進(1)(2)的大圖1來閱讀,本篇來到現代,也是本系列上半部的最後一篇。戰略學入門一開始,就提到戰略本身有思想與計劃的兩部分。在前半的思想過程與歷史發展概述之後,後半將要教讀者怎樣作計畫,以及戰略想定的基礎,跟如何擬定劇本。

現代戰略思想:

A. 坦白說,嚴謹定義的戰略家,不存在於現代,我們會提到的知名戰略家,大概就只有到李德哈特薄富爾,他們又被稱之為「古典戰略家」。這也不是說就沒人,而是這幾十年的戰略家,似乎都出現在西點軍校出來的軍官,或是理論看來很像是綜合國關,跑政治經濟模型的學者。我們多數人所認知,可以提出戰略指導與大方向,擁有全局觀的古典戰略家,已經消失了。
這原因出在,戰略的指導已經從少數菁英關門企劃,變成在政治上開門向全民解釋,說服人民支持。
即使是沒那麼民主的國家,同樣也得要想辦法做好公關,不然就是在外國的軍事行動,必須進行掩護甚至裝沒看到。古典戰略家的思想指導,是由菁英從上而下指導國民,但現代民主國家的權力則是從下而上,結構改變,自然影響到戰略指導。即使今天筆者提出一套超有前瞻性的戰略思想,希望台灣人怎樣做,可以獲得長期利益等等,只要大多數民眾聽不懂、不想聽、不支持、不願意,就不可能獲得政治家支持,絕對行不通。

專家治理與民主制度
古代到近代的所有權力,基本上掌握在貴族階級,平民是管不到上層鬥爭的,國家打來打去,政權換來換去,平民意志幾乎不存在。慘一點的,遇到敵方是來自不同宗教的世界,就是打輸就被賣為奴隸,根本不會鳥你講什麼。在東亞幾千年來,就只是把平民當徵稅與兵源看待,人民連數字都不是。地中海的羅馬帝國與其說貴族在乎平民,不如說是想辦法討好,但進入中古世紀後,平民連發聲權也沒了。
但現代國家,從盧梭與拿破崙將民族國家開始,到徵兵制釋放權力給平民後,貴族的政治獨佔權就解體了,進入民權時代後,就無法說收回就收回。
更現實的原因則是,社會已經太過複雜,必須依靠專家治理,治理者沒有權力就無法成事,一個人無法有多種專業,專家彼此必須要有互信,現代社會才能成立。
不然各位想想,每個醫生都懷疑建築師蓋他診所時偷工減料,建築師都懷疑餐廳廚師用過期食物,廚師懷疑學校老師收錢才給成績,老師懷疑醫生看病都要收紅包……….這種社會怎麼運作?既然要彼此信任,就得要有溝通與協調的空間,現代的政治家多半在進行這類工作,簡單但耗時、低調但重要。
過去的社會,只要貴族受點教育,能做簡單的計算,整理資料寫文件,用來處理政務跟軍務就很足夠。但現代社會每項專業都非常艱深,皓首窮經一輩子都不見得有所成就,即便只是一般行政庶務,嫻熟程度也大大影響政府施政效率。
當國家需要數以十萬計的專業人員運作,你就不能說不給任何政治權力。何況義務教育的推廣,讓各種思想進入平民階層,不問出身只問專業能力,知識就是力量。經驗法則也告訴我們,國家試圖進行洗腦教育,教育出來的專家會沒有整合能力,真的變成「訓練有素的狗」,僅能維持國家的運作,無能推動社會的進步,長久而言只會讓國家衰退。
民主制度會成為主流,說到底就是生產力與技術進步的速度,長期而言比威權、專制等國家要快(以十年為單位)。專制政權的社會控制,雖可以在短期內取得部分優勢,卻是以犧牲其他人作為代價。畢竟,你希望人民付出犧牲,卻不給他任何權力,必定遭受反彈,古代行得通是因為神權政治,中世紀到近代是因為君權神授,平民甘願處在自身階級「認命」。

總體戰
B. 筆者個人認為,決定進入現代戰略的關鍵,是總體戰的出現。總體戰的理論雖是魯登道夫在一次大戰後提出的,但比較偏向他的經驗整理,總體戰的產生條件在一戰前就已齊備。
當時工業國家普遍開始科學管理,先進的武器需要非常多的零件,也就是很難由一間工廠,從無到有生產出一套設備,就算是相對簡單的槍械廠,工廠內部也是好幾個部門組成。換言之,複雜的工業生產過程,產生了外包與代工與運輸等諸多需求,巨富的大資本家與靠貸款的小資本家,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P-38閃電戰鬥機生產線。戰略因素的演變並不只是因為技術,和整個社會結構、制度、思想同時息息相關
P-38閃電戰鬥機生產線。戰略因素的演變並不只是因為技術,和整個社會結構、制度、思想同時息息相關
單一工廠的科學化管理是一回事,要怎樣整合上下游數十家工廠的產業鏈,包含國內沒有生產的原物料,安全運回國內的運輸業,全部整合到戰時體制,又不會干擾到和平時代的正常運作,這成為政府的新挑戰。這其中還牽涉到法律,畢竟政府不能在非戰時無端徵用工廠,或是安插政府政工人員監視,以確保工廠願意配合,真這樣做的工廠,平日的生產效率很低。
但至少國家已有能力做宏觀調控,民意也願意為了打贏戰爭,挺政府進行戰時管制。剩下唯一的問題,就是國家的意識形態,能否從戰前挺到戰後。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被外國攻擊後「被動參戰」的,若非如此國民恐怕依然支持孤立主義,即使美國已經瀕臨戰爭邊緣,民眾還是不支持政府進行備戰的工業管制。這點在英法兩國都差不多,中歐的德奧還算有早點計畫的,即便如此也無法在開戰後,立即對所有產業進行國家管制。
總體戰的實質內涵,是第一次大戰爆發後,大家才赫然醒覺自己對戰爭的想像太天真,預料到演變成長期抗戰後,政府才匆匆找產業界合作,商討戰爭體制的運作方式。
真正意義上接近總體戰的狀態,也只有德國在一戰最後,由軍方半強制的進行接管。其他國家如俄國早就革命,奧國連食物都快不夠,大西洋對岸的美國則跟平時沒兩樣,英法很慘但也沒到要政府強制接管產業界的程度。
C. 總體戰的概念在一戰後深深影響世界,大家害怕下一場戰敗,深知結合後方生產力,才能打贏戰爭。各國政府開始擬定跟演練,戰前備戰、戰時管制等各種計劃,不僅只是將軍用工廠整合到國家計畫中,從農業、民生輕工業、金融物流等等,以及學校教育內容與醫療系統,通通算做徵用範圍,國家全部都被計畫到龐大的戰爭機器中。
其中影響世界最深遠的,恐怕是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中,開始佔據主導地位,一次大戰之前,社會主義的經濟管制理論,沒有任何實證研究可以證明,而透過大戰時期的國家介入,證明國家管制的可行。而且許多研究都發現,在特定狀況下由國家進行管制生產,反而會比自由市場更有效率,對國家整體的利益更有幫助。(最近正好台灣有政府主導增加口罩生產線,各位可以對照參考)
共產主義大規模的在俄國實驗,法西斯政權一個個成立,不只是在歐洲,東方的中國跟日本,同樣醉心法西斯的高效。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民主政治,彷彿被大戰證明是過時無效的產物。這套理論跟變種思想,直到今天都還存在,才會有一群人堅信,中國共產黨的國家管制,交由理工人去科學管理是很有效率的治理方式。(但看看武漢肺炎的現況……)
問題在於,這套總體戰的管制,完全是因應戰時體制,針對某些特定項目去運作,專門用來應付軍事需求,而根本沒有被證實能應用在其他方面上,更遑論連和平時期都經濟管制。但軍管的成功給予社會主義者極大的鼓舞,尤其是知識分子更為著迷,堅信少數菁英管理的優越,這理由出在政治權力的轉移上。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