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0|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自然療癒 Nature Therapy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的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湖濱散記 梭羅

隨著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人們與自然環境的距離越來越遠。這是現代生活與原始生活之間的一個主要區別。這種變化會對我們的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嗎?
都市化與精神疾病的加劇有關,有一項對照實驗研究自然經驗是否會影響反芻思考(反復思考集中在自我的負面方面,是已知的精神疾病風險因素)。 與在城市環境中行走的對照組相比,在自然環境中行走90分鐘的實驗組反芻思考水平較低,並且與精神疾病風險相關的大腦區域神經活動減少。 這些結果表明,在我們快速城市化的世界中,可親近的自然區域對於心理健康至關重要。走進自然能減少憂鬱和肥胖。
自然療癒natural therpay 又稱為環境療癒ecotherapy, 認為人與環境有所連結,身心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在自然的環境中,有助於減少憤怒,增加正向的情緒,減少憂鬱。不但身處自然環境,用眼睛看會有益身心,即便是聽到流水蟲鳴鳥叫,或是聞到花香、果香等食物的味道也有助益。甚至光是看到風景照片,就可以減少加護病房裡心臟手術後病患的焦慮和止痛藥的使用量。
經常接觸自然環境的小孩,會比較專注、較有耐心,過動兒的症狀會減緩。職場環境中有綠色植物或花朵,會讓人較有創造力和生產力,有彈性處理問題的能力。接觸小動物,會讓兒童和阿茲海默症患者減低攻擊性及侵略性。
自然療癒是促進身心健康的一種輔助方法。遠離城市的喧囂到鄉間或海邊度假,到森林公園露營旅行,甚至就近在城市中的綠地散步,可以放鬆,讓身心暫時得到休息。
台灣70%的土地為山林,擁有得天獨厚的森林遊憩資源,台灣森林保健學會。台灣四面環海,魚類資源海岸遊憩資源豐富,以獨木舟推動親海教育的蘇帆海洋文化藝術教育基金會,推動海岸線徒步環島的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推動鯨豚保育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然而,習慣了生活便利的城市環境,要脫離文明到野外去,有些人可能會擔心危險而覺得不自在吧!或是到了郊外,仍然延續都會生活的習慣,所謂的放假去郊外走走,就是搭幾個小時車程,到了目的地,下車伸個懶腰拍照,找餐廳吃點特色美食,點到為止,不曉得如何去擁抱大自然。
我開始接觸森林療癒的領域之後,發現這是很適合銀髮族健身旅遊的模式。值得進一步了解學習。自然療癒的方法很多:
在森林中自然靜坐natural meditation, 躺在大樹下的草地上集體活動,仰望樹枝上的鳥巢,蒼老的樹皮。擁抱大樹幹,傾聽養分和水分輸送的聲音。可以讓感到失落的人重拾自信。
園藝治療Horticultural therapy,在花園菜園中翻土育苗,修剪花木,有益於高壓過勞者burnout, 藥物成癮者,或是與社會孤立的老人。
動物陪伴Animal-assisted therapy,動物醫師,藉由狗的陪伴可以改善攻擊性。
自然的環境中運動,在公園中走路、慢跑、騎單車或是做瑜珈。可以改善焦慮、減輕壓力、憂鬱或憤怒。
參與環境保護運動,參與環保的集體行動,會產生一種有意義有希望的感覺,與眾人有共同的目標,增加人際的聯繫,產生與人群的歸屬感,穩定情緒。
自然療癒結合健身、旅遊與舒壓三個元素。我喜歡到郊外,用兩根健走杖安步當車,走進大自然,站在好山好水的景點,利用健走杖在原地慢慢地做筋膜的伸展,頂天立地,擴胸深呼吸、嗅聞森林散發的芬多精、養浩然正氣,一吐胸中鬱悶。觸摸溪流瀑布濺起冰涼的水花、聽海浪拍岸潮聲,高舉雙手單腳站立的樹式,用肢體的動作去記憶人與土地的平衡。在山巔海角讚日出嘆夕陽,弓箭步雙手水平張開擁抱陽光的戰士。4字型單腳蹲站雙手合十,用謙卑的心感恩大自然賜與的一切美好。走一趟戶外健行,與世無爭。
2020/04/02 花蓮鹽寮蘇帆基地海邊
2020/04/07 內洞森林遊樂區
2020/02/03三芝櫻花步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