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5/1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教育體制的改革建議(1):導言

這個系列要談台灣教育體制的問題,不會碰到教改課綱,主要指如何在現行制度上,找到較有可行性的辦法,可以促成教育系統的優化,進而幫助到學生。這些改革辦法,偏向現狀的延伸,以解決短、中期的問題為主,學業部分的較少,偏重的是筆者個人經驗。

反教改的聲浪,過去為何強大?

教育第一線的現實是,我們口口聲聲說,學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其實在「教育機關」中並不是。因為學生並沒有執行教育政策的能力,受教者是很被動的,尤其在中小學階段,認為學生是主體,一切要依照學生的需求來做,實在很虛偽。
筆者的意思是,會替學生表達需求的是家長,學生大多數都只想要輕鬆度日,會認真學習,犧牲眼前的享樂,換取長遠的未來,這種人少之又少。
現狀就是你任何政策的推動,都需要教師去執行,立意良善但現場不動,結果就是不會改變。若是不管家長意見,也不聽第一線的困擾,以專業之名強推,就會如過去20年一樣,反教改的聲浪如海嘯一般強大。
過去教改著重在教綱上,教育組織架構的問題被隱而不提,支持與反對教改者把戰場放在教學內容的意識形態,這不能說錯,但若執行者大多數都是某種意識形態,今天硬推另一種,實際上也行不通。改革體制,多是表面修正,像是開放大學,現在我們都知道,這比較像是為了學校利益,學生受教權只是附帶的。
教改成敗,絕對不是如聯考神教教徒所言,怪罪到幾個禍首就好,這是獵巫。教改數十年,起頭來自施行九年國教後,政府就有在做十二年國教的預備,不過流於形式,開開會而已。認真要修改教綱以及推十二年國教,是大概20年前的事情,從410大遊行開始,台大教授發起教育改革,但這只是導火線,教育部官員以及各大專院校,早已知道不改不行了。

務實的改變,從組織管理出發

不改不行?是的,由於台灣90年代,工業化的腳步轉向科技業,加上快進入已開發國家,對教育有點了解的,都曉得原本單一價值的考試制度,真的跟不上時代。
但社會多數人還是很難接受多元教學的辦法,更糟糕的是2000年政黨輪替,由台師大與北教大等主導的教改內容,在本土化上出現了意識形態之爭,隨著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強力與總統陳水扁對抗,今天我們所知道的「常識」與「謠言」,大多在這時候開始被創造出來。
總之,在教育部長潘文忠的指導下,台灣教育改革在這些年總算回歸正軌,因為潘文忠可說是這幾十年來,第一個從小學教師,歷任局長到部長的基層型人物。他非常清楚這些歷史恩怨,也深知不符合現場習慣的改變,都會遭到干擾,若你在2016年後有碰到中小學老師,會發現即便是泛藍立場的,對潘文忠也沒有太惡劣的看法。
那麼,這個務實的改變,起源自哪裡?
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支持聯考年代的教師逐漸退休,目前低於50歲以下的,大多支持改變,30以下的更是強力相挺。第二個是,潘文忠比較會以教師實際工作與生活型態作依據,儘量讓第一線人員做事順暢,阻力就會少。
是的,不是打著替學生著想的招牌,佔據道德高地後強押人去作,而是用組織管理的角度出發,先從執行者的角度去看施行成本與困難,才會修正與提出有實際執行可能的建議。
中小學老師就是教育戰場的前線軍官,沒有一場戰爭是把基層軍官當智障亂用,還可以打贏的。
哪些問題以下分解。

教師面臨的四大問題

台灣教師現在遇到的問題,主要有四個,互相都有關係。
1、行政流程繁複,除教學專案之外,還有各種非教育本科的要求,對行政教師來說非常辛苦,從馬英九後期開始行政職變成畏途,常找菜鳥跟代課老師兼任,經驗很難傳承,換人後常常重來,結果是積不完的案子。
2、家長干預太多,家長照理說對學校是沒有教學干預權,但在民主國家,若家長透過議會與民選首長施壓,教育局長就得要負起第一線的壓力,若他扛不住,校長也不挺,現場教師會被逼著改,再無理也得做樣子,導致行政作業變多。
3、薪資福利感受不平等,教師純論薪資的確算高,但絕大多數的教師沒有業界工作經驗,無從比較好壞,教師圈內的流言又多,造成被剝奪感很強烈,再加上沒有謠言清理的機制,許多教師深信自己的工作遠苦於外界。教師以外的會覺得這工作很爽,但內部都知道,最爽的那批人是所得替代率超過90%的,現在新進去大概40歲以下,多半覺得自己拿不到退休金,而流言最容易流竄的正好就是領最多的這批。
4、缺人,由於法規跟預算的問題,沒辦法缺教師就補正職,只能用代理跟代課補足,有些學校甚至要聘用大量代課教師,不然連基本的教學都做不了。一旦學校用了代課教師進行行政業務,每年換一個就是無法銜接,沒有經驗會出很多問題。
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又同時不會干預到國家預算,以及平衡社會的觀感?筆者認為,要一個個去解決,有些需要修法,不然真的是被卡死。從下篇開始,這系列就一個一個去談這些問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