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這幾日因為修琴的關係,有機會接觸到一位台北知名的修理提琴的老師。在聊天的過程中,隨口問到是不是也有蠻多成年人,在某些年紀才從頭開始學習音樂,來他這裡挑琴買琴的?老師說的確不少,還提到最近他才剛賣出一把上百萬的大提琴給一位建商的千金,她也是長大到了某個年紀,才要開始學大提琴。因為她從小就一直很喜歡大提琴的聲音,但因為爸爸覺得女生拉大提琴腳要開開的不好看,於是也不給她學,也就作罷。這樣的遺憾也一直跟著她到了成年,一直要到自己有能力做決定時才能圓夢。
聽到這樣的故事總覺得有些遺憾,畢竟我們都無法知道自己當初沒選的那條路,要是走上了今日會有什麼不一樣?又有多少人可能因為類似的愚蠢(保守或不經意)建議,而斷送了剛剛萌芽的藝術、體育、音樂之路?
小至嗜好,大至職場或人生,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碰到不在其中,可能出於好意急切給予意見的家人、朋友或根本不認識的人,彷彿只要某些決定下對了,人生就是一片坦途。而最常聽到的意見,也往往是看來最直覺而看來最為簡單、風險最小的那個。
無論是選校、選系、選擇工作或是轉換跑道,人生面臨選擇的當下,聽聽前人或信得過人的意見通常無傷大雅,但或許更重要的是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聲音和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度(財務上與此選擇相關的機會成本)。舉例來說,如果要轉換跑道,與其按照客觀數值上的薪水、年薪、有薪假、福利等可以量化的指標判斷,更重要的是問問自己,即將進入的環境、企業文化、工作內容、發展空間、主管或同事,是不是自己適配也喜歡的?或是把目光放到一年、兩年後,評估那時候的自己在面對自己現在的決定時,是不是也能推自己一把呢?
下次做決定時,記得想想那個曾經因為旁人說不行或不能而裹足不前的自己。如果當初你沒能鼓起勇氣作出決定,是不是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幫最了解自己的你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
Photo by Jean Luc Catarin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