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從根源探索!造成你拖延的四種心理成因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同類型的拖延症狀,像艾兒莎也是被拖延症困擾著,被各種deadline追著跑,但偏偏在這種時候我們就越想拖延,我試了蠻多方法,雖然可以短暫改善,但都無法解決得很徹底,於是我就想從根源去了解,究竟人為什麼會產生拖延的心態?
結果發現了《拖延心理學》這本書簡直是如獲至寶!這本書從書名來看我們就知道它是以拖延心態的「心理學」為主題,也就是以心理層面下手去探討你會拖延的深層原因,而不是只是停留在表層的一些小技巧或方法。方法其實有很多我們都知道,但如果最最深層的核心問題沒有解決,我們就還是會持續面對這個問題。
本書把拖延的心理成因分成幾種類型,我們會拖延其實是因為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逃避面對內心的「恐懼」,於是以「拖延」作為我們「逃避」的手段。
「逃避面對內心的恐懼,才是造成你拖延的主因。」
書中從不同的心理成因來分成四種類型的拖延者: 1. 害怕失敗型 2. 害怕成功型 3. 反抗權威型 4. 害怕離開人際舒適圈型

害怕失敗型

害怕失敗的核心恐懼是害怕「不完美」,他們盡可能用拖延來「保持完美」
害怕失敗的人有一套自己的假設,他們認為: 1. 我的「成果」或「表現」直接反映出我的「能力」 2. 我的能力高低決定我的「個人價值」,也就是說「我能力越強,我覺得我自我價值越高」 3. 所以,我的成果反映出我的「個人價值」
這個意思大概是:「我表現好,代表我能力強,所以我喜歡自己」,「我表現不好,代表我能力不好,所以我覺得自己很糟」,是一種非黑即白、不具彈性的一種價值觀。當你的能力成為決定你自我價值的唯一因素時,問題就出現了:「個人表現成了你衡量人的唯一標準」,而「拖延」打斷了你的能力與表現之間的關聯性。
因為你拖延了,你的表現並不等於你的能力,代表你其實還沒盡全力。你就可以自我安慰說「這個不等於我的能力」,「如果我有更多時間、如果我盡全力,我有可能更好、更強」。拖延讓你可以說服自己,你的實際能力比表現出來的結果更好。只要拖延,你就不必面對自己能力的極限。所以有些人寧願承擔拖延所帶來的後果,也不願意去承受全力以赴後,結果不盡人意的那種挫敗感。
完美主義者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適應型,一種是適應不良型。適應不良型的差別是他們往往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期許」,而且比較不能接受自己的犯錯。原本用來激勵他們來達成目標的「高標準」,成了阻礙他們的不可能任務。如果你是這種類型的人,你需要問問自己:「你設定目標是為了讓自己更好,還是讓你對自己更加失望?」
完美主義的拖延者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很出色、完美。這類型的人對平凡、普通的東西感到不屑,但是人生在世,難免會有犯錯和缺陷。拖延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慰藉,可以安慰自己「只要有足夠的時間,我一定能做得更完美、更好」。

「害怕失敗型」再細分下去的話,我把它歸納成以下四種: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很努力很努力的,想要用盡一切方式,請年輕人,跟我一起出走。出走到那個前所未見的世界,體驗前所未聞的故事,實現前所未有的價值。這些出走後的世界,不只也美麗與震撼,也有殘忍不堪的現實。或許不會有純粹的正面或喜悅,但這段闖蕩,終將帶給我們的是無價又無可取代的資產。而生命到最後,比的就是資產不是嗎?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