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從四種不同的思考模式,認識培養商業直覺的全新工作改革法」,我們穿越了「效率農場」、「策略荒野」、「設計平原」,提到了漫想思考與其他傳統思考法(效率思考、策略思考、設計思考)的不同。也有提到許多人為了回應他人的期待,把精力都花在別人身上,忘了切換成「自我模式」了,等到想轉為「自我模式」時,卻想不起來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想做什麼。企業或團隊也是一樣,迷失了自己的初衷,就會不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麼。
你真正因為想做而去做的事情,有多少呢?
如果你想要找回「自我模式的思考」,需要補滿以下這四個失落的環節:
- 內在動機不足 ─ 缺乏漫想(drive)
- 輸入的範圍太侷限 ─ 缺乏知覺(input)
- 獨特性不足 ─ 缺乏重組(jump)
- 輸出不足 ─ 缺乏表現(output)
這四個的環節,也是最後想要抵達「人生藝術山脈」需要通過的四個房間,是關於怎麼運用「漫想思考法」的關鍵,接下來艾兒莎會跟大家分享這些房間的特點!
漫想的房間 — 提升內在動機、放任想像力飛翔
在「心流」(連結)這一篇我們提到了內在動機的重要性,而「漫想的房間」能讓我們釋放內在的潛意識,去找回我們最初的內在動機,在這邊你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我們在生活中帶著許多不同角色的面具,當面具卸下之後,你知道你自己是誰嗎?你知道你喜歡什麼?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嗎?在這邊你可以誠實地面對自己天馬行空的點子與想法,不要批判這些想法,在這個房間裡也還不用把它們化為特定的形式。
對於戴角色面具戴習慣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覺得很痛苦,習慣逃避自由的人,是因為不自由對他們來說更容易,不用去面對自己不知道想做什麼的迷惘感,只需要躲進特定的角色裡面,等待別人賦予他們任務,等待別人告訴他需要做什麼,只要做好角色的任務就好了,在拿掉了特定的角色之後,反而覺得無所適從。
有什麼方式可以讓你挖掘出自己的想法呢?可以試試看「自由書寫」!請準備好紙和筆,記得一定要紙和筆哦,不要用電腦,也不要用工作用的筆記本,可以另外準備一本筆記本,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時刻,寫出「當下的感受」,因為是「自由書寫」所以重點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寫出來的內容不會拿給家人或朋友看,也不會po網路上,所以不管有什麼情緒怎麼樣都無所謂。
把自己覺得開心的、討厭的、在意的事等,都原原本本地寫下來。或是後悔的、遺憾的、嫉妒的、明明難過卻壓抑著的都寫下來,重點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你主觀的感覺和情緒。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是習慣了「他人模式」的人,可能會覺得很困難,因為你探索自己內心情緒的肌肉已經變得遲鈍了,但是可以試試看這個方式,來挖掘自己的內心想法。
除了挖掘到自己內心的想法,也可以從過去喜歡的事物中尋找漫想的線索,可以把它們用照片印出來,在每張照片下面用關鍵字寫下你喜歡的理由,包含記憶深處在意的事物都列出來,貼在顯眼的地方,這麼做不只可以刺激體感和視覺,成為你漫想思考的心錨,提醒自己真正關心的事物是什麼,也比較不會在「他人模式」中隨波逐流。
書中還有介紹蠻多不錯的小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勇敢地面對自己天馬星空的想法,讓這些點子浮現出來。當然有了這些點子之後,你可能會問自己「我這麼做的話,會怎麼樣呢?」,這時候,通往下個房間的們就會打開了。
知覺的房間 — 觀察原貌,用自己的架構賦予資訊意義
在「知覺的房間」做的是「提高漫想 (idea) 的解析度」,也就是更深度地去研究你的點子與想法。在這裡你需要打開你的觀察力與意識,注意周遭的事物,讓你的視野更寬廣。這裡房間上的牆壁貼了無數的便利貼、照片等材料,在這裡你可以準備各種刺激視覺、聽覺、觸覺的資料或工具,把你的點子拼貼出來,讓原本模糊的漫想輪廓變得更清晰,把可能性整理成更完整的設計圖或企劃。
「知覺」指的不只是冷熱之類的感覺,而是「觀察、理解自己周遭的環境,統合並解釋其資訊」。一個人的知覺範圍就是它的理解力,因為人類只能感知到自己理解其意義的事物,你的知覺範圍越廣,也就代表你的理解力越強。就像在戰場上士兵的生死,除了運氣之外,也取決於他「五感所獲得的有限資訊」,讓他去判斷該前進後退,還是該躲在暗處,從五感資訊中獲得的知覺力,影響力一個人判斷的準確度。
但在現在的時代,我們接受資訊的方式都轉變為社群媒體管道,而社群媒體的演算法讓我們接觸到的資訊,只是根據個人喜好篩選過、量身打造的「片面資訊」,這樣資訊狹隘化會導致我們的思想逐漸與別人相同,失去了原有豐富的知覺力。要把漫想打造成改變現實的創意,不能漏掉「知覺統合」的這個過程。
知覺力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