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7/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心理師,我心情不好應不應該去吃藥?

      第一次來做諮商/ 心理治療的來訪者,常常提出這個問題。他們跟你我都一樣,每天為了生活而努力工作。沒錯,事情是會有一些不如意,但從來沒想到過,自己會失去控制,會沒有辦法處理自己的情緒。更多人,是等到壓力與情緒影響生活,直到 #失眠問題、#沒有食慾和 #失去工作動力 時,才會發覺自己好像快要撐不下去了。
      生病了就要看醫生,面對身體的各種疾病我們都是這麼做的。但心情不好這件事情很不一樣。當從身心科醫師手中拿到抗憂鬱或抗焦慮藥物時,我們會有不同的擔心出現。
    『是不是開始吃藥,就代表我心裡有病?』
    『開始吃藥後,我還能停下來嗎?』
    『吃了藥之後,我好像不太像我了?』
    『藥物會不會對我的身體產生不好的影響?』
    『如果停下來,又開始憂鬱了怎麼辦?』
      其實關於藥物的很多問題,並不是心理師可以回答的,這些 #藥物的使用、#減藥 或 #副作用,還是要回到醫師門診討論。盡可能把自己的需求、想法和擔心告訴你的醫生,讓醫生幫你安排你的 #治療計劃。
      站在心理師的立場,藥物並不是我們的治療方式,但我們總是會跟著來訪者的擔憂同步,好好思考藥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什麼樣的角色與意義。
      在情緒很極端的低潮或焦慮時,藥物的確會有顯著的幫助,能夠幫助人們不要過得太過辛苦與恐懼。當情緒起伏小了一些,也開始多出一些力氣可以應付日常生活的種種需要。
    『但我的失落和不安,真的能被藥物治癒嗎?』
      在這點上,我不認為是『藥物』治療了『情緒』。如果有一個人,在服用一陣子的抗憂鬱藥物後,減藥甚至最後完全停藥,而憂鬱的狀況都沒有再復發。我會說,這是他『#自己治癒了自己』,而藥物的角色,只是發揮了輔助性的功能。在藥物作用的狀態下,這個人一定很努力的過著生活,在情緒沒有那麼極端低落的狀態下,想通了一些事情,放下了一些原本造成困擾的念頭。也就是這個人的內在發生了改變。
      有這樣的改變,才能讓他在捨去藥物的作用之後,還能保持自己的情緒狀態不要變得太糟,甚至對人生發展出了新的觀點。這些改變是會幫助一個人一輩子的生活的。雖然未來還是有可能會出現壓力很大的狀態,但他可能已經學會了一種面對壓力的方式,至少差不多的壓力事件,對他來說已經是一個可以處理的狀態。
      在這種情境下,治癒憂鬱的一直都不是抗憂鬱藥物,而是一個人,他願意 #接受專業的幫助,願意放下自己對精神疾病的擔憂,願意嘗試為自己的生活找尋另外一種可能性。這樣的態度,是一個 #療癒之路 的開始,開始可以用更彈性的方式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鳥事, #情緒症狀 雖然不見得完全消失無蹤,但會變成一個可以共處,可以被思考的困難習題。
    #藥物治療 #精神醫學 #情緒疾患 #內在改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