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發達,頭腦不簡單?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看到這次奧運許多運動員展現的能力和特質,不知大家如何想「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個說法呢?
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指出,適度的運動,能培養一個人的:
  1. 專注度 : 專注,其實不是坐著不動而已。像瞄準靶標、打中對手回的球、觀察對手等,需要多少專注度啊。
  2. 情緒穩定性 : 要能冷靜地面對運動中各種變化。
  3. 學習面對困難、挫折,願意再次嘗試的心理韌性 : 面對各種現實、有贏有輸,明白這都是一時,並不是永遠的,因而長出再次嘗試的勇氣。
  4. 執行力、控制力: 比如:能聽得懂教練、隊友的指令,轉化為行動。
  5. 認識自我與自信心 : 透過身體的活動鍛鍊大腦,共同形成對自己的認識、以及對自己的信任。(比如:美國體操選手 黑珍珠 Simone BILES,因發現自己狀況不好,而暫停出賽,其實,也都是一種對自我有足夠了解才能清晰做出的決定。)
  6. 與人互動所需的溝通、協調能力: 請看,「聖筊二人組」,以及各種雙打、混打都是。
  7. 互相支持的團體精神 : 請看,「聖筊二人組」,以及各種雙打、混打都是。
從這次許多運動員展現的,大家都有目共睹。這些,也是大家常常都在講、都希望教育孩子有的能力和特質。
但,你不能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跟不動。
=== === === === === === ===
並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去當運動員、參加競技運動,(運動員生涯有許多難以想像的犧牲: 青春、交友等,和因長期嚴格鍜鍊的身體傷害,都可以寫成另一大篇文章)。
只是現今仍有許多時候,因成績、考試因素,將體育課、音樂課、表藝課等孩子可以動一動、感受自我、表達自我、人際/團體合作的課程抽去考試、補強國英數等。
這樣長大之後,我們似乎也常忘了心裡跟身體的連結。
好像都等到身體出狀況了(比如:手莫名發抖、睡不好、莫名大哭)等,才發現,對自己的認識,好陌生。
=== === === === === === ===
也不是指要運動到很操很累。有時,其實,騎腳踏車、公園丟丟球、散散步等,就可以。但是需要持續、長久的經驗,來加強大腦不同區域的連結,才能像我們常聽的:「開發更多潛能」。
我在親師諮詢時,常碰到大人抱怨孩子很難專注、很愛搗亂,常會先了解:「孩子每天、一周的運動量是多少?」如果只有學校(可能常被借用)的一周兩堂體育課,其實是不夠的。
我會跟老師說:「用限制孩子不能下課當處罰,其實讓孩子更坐不住,動能沒有釋放,孩子無法安靜上課,只好擾亂,老師也很辛苦。」,也會跟家長說:「每天找時間讓孩子動一動,讓孩子放電,家長開心又安心。」
=== === === === === === ===
人一直是透過 #身體 探索、感受、與認識周圍的世界。即使只是散步20分鐘(單純散步,沒有邊滑手機邊走的喔),都能提升創造力、減少焦慮,甚至預防失智(註)。
所以,開發身體,也跟開發大腦、調節情緒/壓力/ #焦慮、專注力都有關喔。
看到這裡,放下手機,站起來,動一動吧!
=== === === === === === ===
註:書「真正的快樂處方」,安德斯・韓森著,究竟出版。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走在一段路上 「我覺得,我在這裡,看見了自己」,妳說的時候眼神發亮,帶著笑。 我看著相片中的妳,站在陵線上,跟山同在的樣子,我的眼眶竟有些熱熱的。 我想起了之前,我開始陪伴妳,走了一段傷心的路。 「他就這樣音訊全無,好像從世上消失了」許久,我才從妳的哭聲中辨認出這句話。 妳嘗試尋找他,所有可能的人
    一起接住彼此 想提醒大家,若是看到最近有關孩童在道館、路人莫名被警察盤查的新聞等相關影片、聲音,覺得生氣、焦慮、低落、無助、無力等的感覺好像特別巨大,甚至覺得不太能消化,請先好好照顧自己的感覺。 因為我們心裡可能有某個過去類似感覺的記憶被喚起,需要被聆聽和照顧。 可能是小時候當自己不想要做卻又不知如
    我留意到了,前幾次妳在諮商室裡,我提議的創作遊戲,妳都安靜、認真地配合,沒有任何異議。 這一次,我提議的肢體遊戲,原本配合的妳,停了下來,帶著像是苦笑說:「好累喔,可以不要嗎?」妳邊說,原本交疊的雙手邊放在椅子的扶手上。 妳連說「不」都用詢問的語氣、妳的手像是沒有力氣地擺放著,我留意到了,覺得裡面
    掙扎,其實充滿力量 「我也想好好活著,可是為什麼這麼難受?這麼痛?」你低著頭,小聲地說,眼淚掉在你交錯握著手上。 「因為活著,我們能聞到花香,能感受到你之前說,享受騎腳踏車風吹拂的感覺,也會感受到痛、難過。因為痛、想改變、想離開,於是我們掙扎,而即使掙扎,也都是一種力量,活生生的力量。」我慢慢地試著
    找一處自己的安全基地,也是一個自我照顧的好方式。 你通常如何抒解壓力呢?喝手搖飲咬珍珠?跟朋友聊聊?追劇? 這些,都是「照顧自我」,也跟「安全基地」(Secure Base)有關。 「安全基地」(Secure Base)一詞來自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Mary Dinsmore Salter Ain
    走在一段路上 「我覺得,我在這裡,看見了自己」,妳說的時候眼神發亮,帶著笑。 我看著相片中的妳,站在陵線上,跟山同在的樣子,我的眼眶竟有些熱熱的。 我想起了之前,我開始陪伴妳,走了一段傷心的路。 「他就這樣音訊全無,好像從世上消失了」許久,我才從妳的哭聲中辨認出這句話。 妳嘗試尋找他,所有可能的人
    一起接住彼此 想提醒大家,若是看到最近有關孩童在道館、路人莫名被警察盤查的新聞等相關影片、聲音,覺得生氣、焦慮、低落、無助、無力等的感覺好像特別巨大,甚至覺得不太能消化,請先好好照顧自己的感覺。 因為我們心裡可能有某個過去類似感覺的記憶被喚起,需要被聆聽和照顧。 可能是小時候當自己不想要做卻又不知如
    我留意到了,前幾次妳在諮商室裡,我提議的創作遊戲,妳都安靜、認真地配合,沒有任何異議。 這一次,我提議的肢體遊戲,原本配合的妳,停了下來,帶著像是苦笑說:「好累喔,可以不要嗎?」妳邊說,原本交疊的雙手邊放在椅子的扶手上。 妳連說「不」都用詢問的語氣、妳的手像是沒有力氣地擺放著,我留意到了,覺得裡面
    掙扎,其實充滿力量 「我也想好好活著,可是為什麼這麼難受?這麼痛?」你低著頭,小聲地說,眼淚掉在你交錯握著手上。 「因為活著,我們能聞到花香,能感受到你之前說,享受騎腳踏車風吹拂的感覺,也會感受到痛、難過。因為痛、想改變、想離開,於是我們掙扎,而即使掙扎,也都是一種力量,活生生的力量。」我慢慢地試著
    找一處自己的安全基地,也是一個自我照顧的好方式。 你通常如何抒解壓力呢?喝手搖飲咬珍珠?跟朋友聊聊?追劇? 這些,都是「照顧自我」,也跟「安全基地」(Secure Base)有關。 「安全基地」(Secure Base)一詞來自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Mary Dinsmore Salter Ain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奧運場上,選手們都是頂尖的運動員,除了專業的運動技巧外,心理因素也會很大程度地影響表現,心理專業人員也越來越被帶進國家隊中一同給予運動員們更強韌的支持。
    # 運動———大腦的最佳伙伴 我們都知道定期鍛煉身體能帶來各種好處,如更好的身體健康、更高的運動能力、更強的心肺功能等。但你知道嗎,運動對大腦的健康也有著深遠的影響?透過適當的運動,我們的大腦也能變得更加聰明和敏捷。 1.促進神經元的產生 當我們進行運動時,大腦會產生更多的神經元和
    Thumbnail
    運動心理學探討了頂尖運動員如何在面對挑戰時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這些策略與方法也可用於日常生活,包含目標設定與達成、情緒調節、保持專注、改變自我對話、建立自信等主題。透過運用這些心理工具,我們可以學習如何面對挑戰,達成目標。
    Thumbnail
    體育課是為了讓孩子們鍛鍊身體而已嗎?還是作為其他考試科目的調課優先選擇?運動的本質從來就不是為了強身健體,而是為了提升更多關於大腦跟心理的相關內容。知識有可能會忘記或是不夠用;但透過運動打造的身心是可以維持很久的。
    Thumbnail
    【運科竹愛科普|身體訓練、認知能力,和老化過程中的大腦健康】 運動訓練是一種重要的策略,可以抵抗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認知和腦健康衰退,而許多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的證據支持運動對認知未受損和
    Thumbnail
    在運動場上所學到的,是學校、補習班無法教你的,卻是在未來職場及各領域相當關鍵的能力。成績代表著一切嗎?多元能力培養,絕對超乎你的想像!
    Thumbnail
    這本書告訴我們,頂尖運動員除了鍛鍊體能,還會大量訓練心智,讓自己在比賽前就能「看見」成功。心像練習可以顯著提升運動員的表現,並且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運動,其他領域的成功人士也常用這種方式來達成目標。書中還提到了具體的實踐方法,並針對性地做些調整,幫助自己在需要表現時,能以最佳狀態上場。
    Thumbnail
    國小生:"不愛讀書,那你去體育班吧!" 國中生:"不去練球,你要去打架鬧事?" 高中生:"你不繼續練,又不讀書,你還能做甚麼?" 大學生:"我不知道做甚麼,只好繼續打球,反正我也不會唸書" 出社會後:"學體育賺不到錢,只好去做不用腦的工作" 這些你是否也似曾相識 但你知道嗎?學體育的小孩其實更聰明!
    Thumbnail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有些運動員還是會選擇在不被打擾的環境練習,有些則是選擇好好的與網路相處。本文探討的是關於切換能力的重要,並且適用於任何工作身份的人們。
    Thumbnail
    需明白一點,幾乎所有動態的,靜態的運動,都是為了讓我們達到身心合一,而合一的首要前提就是破除腦對身心的限制。 武術也好,或是瑜伽,都是在動中尋靜、斂精納神,其目的都是為了養。而養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思想的覺知與減輕身體的痛苦,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用腦。
    Thumbnail
    奧運場上,選手們都是頂尖的運動員,除了專業的運動技巧外,心理因素也會很大程度地影響表現,心理專業人員也越來越被帶進國家隊中一同給予運動員們更強韌的支持。
    # 運動———大腦的最佳伙伴 我們都知道定期鍛煉身體能帶來各種好處,如更好的身體健康、更高的運動能力、更強的心肺功能等。但你知道嗎,運動對大腦的健康也有著深遠的影響?透過適當的運動,我們的大腦也能變得更加聰明和敏捷。 1.促進神經元的產生 當我們進行運動時,大腦會產生更多的神經元和
    Thumbnail
    運動心理學探討了頂尖運動員如何在面對挑戰時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這些策略與方法也可用於日常生活,包含目標設定與達成、情緒調節、保持專注、改變自我對話、建立自信等主題。透過運用這些心理工具,我們可以學習如何面對挑戰,達成目標。
    Thumbnail
    體育課是為了讓孩子們鍛鍊身體而已嗎?還是作為其他考試科目的調課優先選擇?運動的本質從來就不是為了強身健體,而是為了提升更多關於大腦跟心理的相關內容。知識有可能會忘記或是不夠用;但透過運動打造的身心是可以維持很久的。
    Thumbnail
    【運科竹愛科普|身體訓練、認知能力,和老化過程中的大腦健康】 運動訓練是一種重要的策略,可以抵抗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認知和腦健康衰退,而許多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的證據支持運動對認知未受損和
    Thumbnail
    在運動場上所學到的,是學校、補習班無法教你的,卻是在未來職場及各領域相當關鍵的能力。成績代表著一切嗎?多元能力培養,絕對超乎你的想像!
    Thumbnail
    這本書告訴我們,頂尖運動員除了鍛鍊體能,還會大量訓練心智,讓自己在比賽前就能「看見」成功。心像練習可以顯著提升運動員的表現,並且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運動,其他領域的成功人士也常用這種方式來達成目標。書中還提到了具體的實踐方法,並針對性地做些調整,幫助自己在需要表現時,能以最佳狀態上場。
    Thumbnail
    國小生:"不愛讀書,那你去體育班吧!" 國中生:"不去練球,你要去打架鬧事?" 高中生:"你不繼續練,又不讀書,你還能做甚麼?" 大學生:"我不知道做甚麼,只好繼續打球,反正我也不會唸書" 出社會後:"學體育賺不到錢,只好去做不用腦的工作" 這些你是否也似曾相識 但你知道嗎?學體育的小孩其實更聰明!
    Thumbnail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有些運動員還是會選擇在不被打擾的環境練習,有些則是選擇好好的與網路相處。本文探討的是關於切換能力的重要,並且適用於任何工作身份的人們。
    Thumbnail
    需明白一點,幾乎所有動態的,靜態的運動,都是為了讓我們達到身心合一,而合一的首要前提就是破除腦對身心的限制。 武術也好,或是瑜伽,都是在動中尋靜、斂精納神,其目的都是為了養。而養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思想的覺知與減輕身體的痛苦,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用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