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3/2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莫須有

《宋史·岳飛傳》:「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莫須有」為千古疑案,一般人的認知是,「不須有」,這是坐實秦檜千古奸臣的罵名的三個字。根據後世學者的考證,尚有數種說法,
  1. 「不須有」。
  2. 「必須有」之誤。
  3. 「莫,須有」斷點之誤,意思是,「你不要再說了(遲疑狀),必須找到有證據」。
  4. 「莫須,有」斷點之誤,意思是,「難道沒有」,反詰語。
  5. 「莫須,有」「或許有」,確信有,卻以半疑問句表達。
4跟5的解釋,其實是一體的兩面,要看上下文的語境,做綜合判斷,兩者的共同點是,「莫須」須一併看待,這個詞,為宋朝口語,來看,另外一個情境,《曾公遺錄》中宋徽宗詢問曾布對司馬光的看法,曾布老練於官場,於是先詢問徽宗認為司馬光是否有罪,徽宗答曰:「莫須是有罪」(當然是有罪),曾布這才大鳴大放痛批司馬光「詆毀神宗,變亂法度」
原文: 曾布問:不審陛下以光等為有罪、無罪? 徽宗答:莫須是有罪? 曾布回:聖意如此,臣乃敢盡言……光等詆毀神宗變亂法度,則事跡具存,豈得為無罪?
第四種說法,是李敖大師的解釋,用4的說法,反詰語的語氣,比較不像是上位者應該說的話,如此,第一時間就不須問下屬的意見。用5的說法,半疑問徵詢的語氣,比較合理,有一種,我不說,你來說,引蛇出洞的語境,壞人你來做,好人我來當。 李敖的解釋,說「莫須」是宋朝時的口語,這是對的,但說「難道沒有」,這是有待商榷的,網路上引述此文章的人最後說到,要想證實這樣的說法,需求諸於杭州當地的方言,這是錯得離譜,語言經過千年的變遷,早已物換星移,面目全非,當地人並不一定說當時話!第五種說法,為目前辭典所採用,
教育部國語辭典:莫須有:恐怕有、也許有。《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傳》:「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後用來比喻誣陷的事情。《聊齋志異·卷四·田七郎》:「殺人莫須有!至辱詈搢紳,則生實為之,無與叔事。」
最後要來聽一聽這千古絕唱,岳飛的滿江紅。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滿江紅,詞很美,可是你讀得出來,一代忠臣那種慷慨激昂,澎湃豐富的情感嗎?古人賦詩詞,要想表達激烈情懷,都知道要用入聲韻腳,但自宋沒之後,長達近千年,入聲已經消失在官方語言之中,要想與古人神交於物外,請聽閩南音的滿江紅吟唱!
順便將舊作改寫,拉進來網誌,以免日久遺失連結。修改一字,閉-闔。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