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2|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你的孩子開學了!Part 2

    離上一次我寫這個主題已經一年了。今天,台灣的孩子有史以來最長的暑假結束了。
    圖片來源:https://pic.pimg.tw/t331093/1598852135-353840132-g_wn.jpg
    圖片來源:https://pic.pimg.tw/t331093/1598852135-353840132-g_wn.jpg
    這兩天我在校園內輔導許多因為想家而哭的孩子。貝貝是一年級的新生,個子小小的,綁著馬尾非常可愛。我見到她時,她正在輔導室的沙發上哭著要找媽媽。老師已經用了許多方法安撫她,包括給她餅乾吃。但貝貝一邊吃著餅乾,一邊流著眼淚,不時停下來喊媽媽。看著貝貝的情緒一直沒辦法平復,我帶她去校園走走 “找媽媽”。貝貝說她看見爸爸媽媽往某個方向走過去了,想要找他們。我們邊聊邊繞,我也漸漸地理解貝貝的心裡正在發生什麼事。
    貝貝不停的說爸爸媽媽從教室前面走過去卻沒有看她或跟他打招呼,彷彿這件事讓她非常的在意。我試著去幫貝貝說出心裡的害怕及疑惑:爸爸媽媽怎麼沒跟我說一聲就走了?別人的爸爸媽媽都還在這裡,我的爸爸媽媽為什麼就走了?貝貝聽著我幫她說出這些心情,她漸漸地平靜下來。她後來回到班上,加入同學的活動,我看到她與老師和同學在一起時的笑臉,我相信她正在努力克服與父母分離這件事,而且做得很好。
    貝貝心理的恐懼,是每個孩子都有的,那就是害怕被拋棄,被遺忘。有多少的童話故事說的都是被拋棄的小孩,孤兒的故事,正因為這是一件能引起孩子共鳴的事啊!貝貝的爸媽因為不想要貝貝看到他們離開傷心難過,因此選擇偷偷的,默默地離開。但這反而讓貝貝更介意,因為爸爸媽媽一句話也沒說就離開的事實,與她心中的“被拋棄幻想”不謀而合。
    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這個做法,我想很多父母都很熟悉。這個方法會這麼 “受歡迎” 是因為父母與孩子都避開了令人痛苦的分離這件事。父母不用面對傷心哭喊的孩子,可以不用當那個執意放開孩子的手,跟孩子說他們無法滿足她的願望陪著她的壞人。而孩子也不用去面對要看著爸爸媽媽的背影的難過,也可以終於面對爸媽不在的現實。
    偷偷溜走的方法或許對某些孩子有用,但是也有可能在孩子心裡激起不安以及種下“不信任” 的種子。就像貝貝,她疑惑為什麼爸爸媽媽沒跟她說再見就走了?也會想像自己是不是不好,是不是被拋棄了。
    分離這件事是每個人一輩子不斷在修練的一個課題。開學,是一個我們可以幫孩子做準備,幫助她們學習如何面對分離的機會。爸爸媽媽們可以提早跟孩子 “演練” 分離的情境,清楚的跟孩子說甚麼時間會發生甚麼事,例如: 到學門口時我會跟你抱抱然後說再見。你會在學校上四堂課,中午十二點的時候我就會來接你了。如果孩子還是難以面對,可以跟孩子討論 “如何可以放心說再見”。在這樣的對話中,你跟孩子是很直接地在面對分離這件事,而不是避開它,被動的忍受它的發生。
    做好準備還不夠,在分離發生的現場,一切說好的事情都有可能變卦。孩子可能會被情緒淹沒,忘了約定好的事,父母也可能因為不捨,心疼,而開始讓步。最常見的是爸爸媽媽不斷的安慰,不斷的安撫,無法分開;或是給一些難以達成的允諾,像是爸爸媽媽等一下就帶你回家,爸爸媽媽會一直在這裡陪你。這些讓步或是不堅定,其實會讓孩子更難好好的去面對分離。
    凱凱是另一個一年級的新生,他的老師向我尋求幫助,因為凱凱在上課時太想媽媽而哭了起來,無法停止。老師說凱凱前一天都沒事,但今天變得很反常。凱凱的焦慮程度比貝貝高很多,他像是壞掉的收音機一樣不斷地重複說著他想回家,想馬上看到媽媽。慢慢的,凱凱說出他的煩腦:他以為自己可以很勇敢,但卻因為想媽媽哭了,除了想媽媽的心情難以平復復之外他也對自己 “不勇敢” 的表現很失望。凱凱拒絕我提出的任何可以讓他心情好一點的方法,他重複地跟我說:『這些都沒有用,我只要媽媽。只有媽媽可以讓我覺得好一點。』
    精神分析的理論中提到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潛意識中會有的 “閹割焦慮”。當男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身上有陰莖而媽媽或姊姊妹妹沒有時,一個 “陰莖可能會不見”的害怕與焦慮因此而生。孩童在上學所受的挫折常與閹割焦慮有關:孩子在學校可能面臨的困境有對學校環境的不熟悉,對課業感到困難不理解,或是交朋友這件事有挫敗。這些困難與挫折對一個在家裡有需要都會被滿足,常有大人捧在手心的孩子來說,像是當頭棒喝,像是重要的東西不見了的感覺,事情不如自己的意,不在自己的掌控中,這感覺猶如被閹割。
    原本凱凱很自豪自己去上學都沒有哭,但後來因為想家的情緒太滿而哭了,這讓他的自尊與自信受損,像是被閹割了,變得無能了。這些挫折會讓凱凱更想回到爸爸媽媽的懷抱,再重新去感覺自己是很棒的。
    凱凱的想家,後來有了令人欣慰的發展。他在老師的協助下,認識了新朋友,也發現學校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他後來跟同學組成了一個探險隊,每節下課都一起到校園中探險。想家的情緒也因此不再困擾凱凱。凱凱重新找到了他的 “有能感” ,這也讓他再回到一種可以面對跟爸媽說再見的勇敢中。
    正如我在去年的開學文章中寫的:『一個孩子要真正能克服走出家庭,與爸媽分開去上學,不是只有戒除對家與爸媽的依賴,還要能與所有取代家與爸媽的替代物(學校,老師,同學,上課...等等)建立好的關係。』
    各位家長,你們家的孩子今天是開開心心的去上學還是也和貝貝與凱凱一樣呢? 做父母的也應該與孩子一起去修習『分離』這個人生課題。不要因為孩子開始對家和對你之外的人依賴,感興趣而失落。你應當高興,你給孩子的愛帶著他在其它的地方開啟更多充滿正向感覺的人際關係。也不要因為孩子與你分開時的眼淚而感到罪惡感或是過度的心疼。你應當視這機會為你與孩子生命的鍊金石,帶領他們去渡過,這些挫折將磨練你的孩子成為更成熟,更自信的人。
    祝各位開學快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