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超閱讀觀點16】管理者的自我管理術--《杜拉克談高效能的五個習慣》

忘了在哪本書上看到作者推薦這本書,在加入待閱讀清單後,一直沒看,直到準備再次接任主管後,把這本書看了兩次。
高效率只是「快」,高效能是「又快又好」,要學習如何做「對」的事,而不單把事做對。
封面這段話,其實就點出職場一個狀況:很多時候,忙得要死,卻覺得還是有忙不完的事。如果不給自己一些時間探究原因,找出改變方式,持續投入忙下去,反而不是件好事。
市面有許多書教導如何當好主管,「管理」別人。《杜拉克談高效能的五個習慣》則是在教如何管理好當主管的自己,畢竟連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怎麼管得好別人呢?
不過擔任管理者後,事實上並不會如想像中的美好,管理者必須面對的四個現實: 管理者的時間往往掌握在別人手上。 除非積極行動,改變生活和工作現況,否則管理者將被迫不停處理事情。 當組織其他人利用管理者的貢獻時,他才算真正有成效。 管理者乃置身於組織內部。
其中,西恩認為「當組織其他人利用管理者的貢獻時,他才算真正有成效」是這四點當中的核心,一旦管理者面對組織的問題,無法透過制度或系統建立,避免常態性錯誤發生,那麼緊接而來,便會有很多人來「佔用」自己的時間,並且被迫收拾殘局。
「提到高效能主管,你心目中的那個人是誰?」杜拉克認為,並沒有「高效能人格」這回事,跟他共事過的高效能主管中,有個性外向、古怪、害羞靦腆、熱誠溫暖、魅力十足。換句話說,高效能主管並沒有一個共通的型態,高性能是一種習慣,是可以學習的。
全書主要環繞的五個高效能習慣,分別為「了解你的時間」、「問『我可以有什麼貢獻?』」、「善用人之所長」、「先做最重要的事」、「做有效的決策」。

👍️了解你的時間
相對於金錢,時間是一個限制因素,是無法取代的資源。因此要好好紀錄自己的時間都花在哪些地方,不能只憑印象,心理研究顯示,人類缺乏穩定的時間感,大多數的人如果關在房間幾個小時,即使燈亮著,仍無法估計到底過了多少時間。
書中也提到,有位董事長說自己每天的時間,分別花在與高階主管談話、與重要客戶聯絡、投入社區服務,結果請秘書詳實紀錄後才發現,他很多時間其實都在扮演調度員的角色,例如幫客戶追蹤訂單等。
大家常認為要懂得利用時間,就是要等得運用零碎時間,但杜拉克認為零碎時間是沒有意義的,包含在與人溝通上,如果溝通觀念只花15分鐘並不會有太大成效,因此要把時間整合成完整的時間。
要把自己的時間最大化,可以設法找出不需要做的事情,刪除掉;思考哪些事可以請別人代勞。
最重要的一點:管理者之所以會浪費時間,因為管理者往往會浪費別人的時間。因此要直接問:「我做哪些事情不但沒有提升你的效能,反而浪費你的時間?」這個問題除了要管理者能意識到,還要部屬敢說出口,蠻不容易的。

👍️問「我可以有什麼貢獻?」
管理者必須把焦點放在有所貢獻上。每個組織都需要三個主要領域的績效:直接看到成果、需要建立根本價值、需要為未來培育人才。呼應一開始提到的,管理者需要設法讓自己的專業發揮效能,思考誰會運用他的產出,才算是有貢獻。
關於這點,最讓人有感的莫過於「有效的會議」。高效能管理者必須知道「為什麼要開這個會?這個會是要傳達訊息、做決定,還是要弄清楚要做哪些事情?」,要在會議一開始時,就說明會議目的和需要達到的貢獻,以確保會議能達成目標。

👍️善用人之所長
高效能管理者不問「他跟我合不合得來?」而會問「他能有什麼貢獻?」 高效能管理者不問「他有哪些事情辦不到?」而是問「他能把什麼事情做得最好?」
在用人時,要考量的不是找到缺點最少的人,而是如何發揮一個人的長處;看重的是這人是否能在某方面出類拔萃,而不是希望各方面都有所表現,卻表現平平。

👍️先做最重要的事
「一次只做一件事,專注」聽起來很簡單。
不過管理者經常在壓力下,總是傾向解決昨日的危機,但「注意組織外部的狀況」才是唯有自己能做的事,因而導致重視急迫性甚於重要性。
另外,重點並不在於設定優先順序,而是要決定「什麼事要押後處理」,並且專注當下的機會,而不是問題。要拉高企圖,把目標放在能發揮影響,帶來改變的地方,不然很容易達到安穩。

👍️做有效的決策
有效的決策流程包含五要素: 一、決策時問「這是常態還是特例?」 二、界定決策的邊界條件,明確規範決策要達成哪些目標?至少要解決問題的哪些部分?滿足哪些條件? 三、必須著眼正確政策,不僅是可接受的政策,因為最後勢必妥協。 四、 決策時必須將決策方式納入考量。 五、執行過程必須建立回饋機制,檢驗決策成效。
書中提到,要做正確的決策,而非可接受的決策。
妥協有兩種,一種是「有半條麵包,勝過什麼都沒得吃」,另一種是「得到半個嬰兒 比完全得不到嬰兒還糟糕。」如果決策前,是優先考慮「怎樣才能被別人接受」,那最後得到的可能就是「半個嬰兒」,想討好所有人的後果就是,什麼人都沒討好到。

西恩後見

這本書有很多值得省思的地方,對我自己來說,受益最大的是「善用人之所長」的篇章。前面提到,高效人人士並沒有板模,各種個性的人都會有,而現實職場上,同事的個性也是千奇百怪,但慢慢往上晉升到管理職後,那些同事就不再只是可以「眼不見為淨的人」。
當沒那麼合得來的同事,變成了部屬,如果他能貢獻的部分,是對整個組織有幫助的,那麼「跟他合不合得來」的這個考量,就得放到第二順位。
這讓我想到自己很喜歡的三國時代,曹操身邊最有才華的謀士郭嘉,多次獻計讓曹操初期可以平定北方,但也經常有人向曹操告狀郭嘉行為不檢,但曹操並沒有因此不用郭嘉,反而更喜愛他,畢竟曹操看重的是郭嘉的謀略技能,而非要用一個聖人。
另外,身為管理者,有了權力的同時,也代表有了更多責任,書中提到「當組織其他人利用管理者的貢獻時,他才算真正有成效」,以及問部屬「我做哪些事情不但沒有提升你的效能,反而浪費你的時間?」更提醒自己,必須要定期空下時間,思考當前組織內,有發生哪些結構性問題,是可以透過調整,避免某些問題一再發生的,這才是高效能管理者能做,而別人無法代勞的事。
西恩的文章都是花費時間閱讀、整理與提出心得,如果喜歡或是覺得有幫助到你,可以日行一善,在下方幫我按五下拍手鼓勵(化讚為賞幫助我)、留言(交流內心想法),或是按愛心(讓我知道有幫助到你),一起用實際行動,營造正向力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滾石西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