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有位年資逾十年的全職媽媽,前來療癒。
那年,因為大兒子出生,再加上先生的支持,於是她辭去工作、專心陪伴孩子長大;隔沒幾年,小兒子也出生⋯⋯就這樣,也洋洋灑灑地過了十多年。說實話,和外出工作相比,她真的更喜歡在家陪伴和照料孩子與先生;只是,兒子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自己的衣著、課外生活也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這讓她有了「不再被需要」的感覺!但在一開始時,還算忍受得了⋯⋯
而讓這個積壓已久的感受,直奔爆點的⋯⋯是在前一週、一趟「應該要,但是卻沒有」歡樂的採買行。
平時,她總會在隔週的週末,讓先生開車,帶上兩個兒子,一同前往大賣場;大賣場裡應有盡有,可以滿足一家四口的需求⋯⋯無論是食材、營養補給品,或是衣物、文具。
但大兒子竟然打破慣例,想和同學去買球鞋!
此外,小兒子聽見哥哥的想法後,在一旁附和⋯⋯最後,她在拗不過兒子們的情況下,撥出了一部份的採買金,帶著淡淡的憂傷和他們說再見。然後,她還是和先生前往大賣場;但她的心裡還是惦記著兩個兒子的需求,無論是他們愛吃的、身體長大了會需要更新的衣物⋯⋯等等。
先生,因為不用再跟著顧兒子們,終於可以放鬆地、毫無顧忌地逛起3C商品⋯⋯兩條截然不同的購物路徑,讓難得有機會獨處的兩個人,產生了歧見。在一來一往的討論裡,她的情緒逐漸被推向高點;最後,更因為先生的一句「妳就去看自己需要的東西啊!」而徹底爆炸⋯⋯並且扔出「那我不管了!」後,頭也不回地離開。
那天之後,她提不起勁來照料先生和兒子們,甚至對於他們提出的需求,不再像過去那樣、樂於去滿足,而是變得不耐煩、易怒⋯⋯讓家裡的氛圍變得緊繃。
這讓她很難過!
她也想要繼續像以前那樣,是兒子們的超人媽媽,對於他們的需要有求必應⋯⋯但現在就是提不起勁,被一股沈重的、揮之不去的疲於奔命給壓制。
。
聽完她的講述後,我藉由分析「負面情緒」與「正常的感受」的重點差異,讓她理解自己現在的狀態,其實是舊有經驗所留下的創傷,再一次被碰觸到了!
「正常感受和負面情緒有個很重大的差別:情緒/感受,就算是相對激烈的憤怒,都是可以在六秒內慢慢平復的。所有的感受都是中性的,讓我們透過對該項人事物的喜歡或不喜歡,描繪出自我的輪廓。例如:檸檬是酸的,我不喜歡;和喜歡的人有肢體接觸,我喜歡⋯⋯等等。
但是,感受會變成情緒,或是所謂的負面情緒,就是因為不被接受、理解,於是被壓抑;所以會在釋放之時,出現很大的張力。
例如:香蕉軟軟的,我不喜歡;這樣的感受被接受、被理解後,也不再被要求要吃香蕉,那人就不需要防備;但如果一直被要求吃香蕉,或是被碎碎念,那人就會變得需要戒備,甚至需要很用力、很激動地說出『我不喜歡!』」
。
媽媽:我懂了!我現在就是很用力地在表達「我不想管你們了啦!」
療癒師:嗯⋯⋯是啊!但妳又對於「不想管他們」的想法感到內疚,這把刀,雙向地傷害了妳、兒子和先生。
媽媽:嗯⋯⋯(低下頭,眼淚滑落)
👆 步驟❶當前事件與反射性情緒/🧠 觸動了大腦的情緒中心:杏仁核
👇 步驟❷回溯原生家庭的初始事件/🧠 與大腦裡的海馬迴合作
療癒師:有人曾和妳說過「我不想管妳了啦!」這句話嗎?
媽媽:實際上,是沒有人對我說過這句話;但行動上,到是震耳欲聾!
原來,在這位媽媽的成長過程中,她的母親因為是位職業婦女,所以生活的重心都放在工作上,並且將剛出生的她託付給親戚;直到要上幼稚園時,才回到母親身邊。
於是,她與母親的關係是疏離的。
只有在向母親討要金錢時,兩人才會對話;而母親的反應,如果不是掏錢了事,那就會是毫無來由的拒絕,即便理由已經被準備地有相當充分。
而她當了母親之後,她不想重蹈覆徹,於是開心地專注於照料兒子們的一切所需;甚至在兒子們還未意識到會有所需要之前,她都已經預備在一旁。
如此細緻的觀察,讓兒子們對她很是信服,也讓她感覺到與兒子們的緊密,以及自身的存在感!
只是,先生的那句「妳就去看自己需要的東西啊!」,像火柴棒上的火苗,小小的、卻精準地拋向引線,點燃、引爆了她埋藏已久的「我才不管妳勒!」地雷區。
媽媽:從來沒有人會顧及我的需求啊!從來沒有⋯⋯(嗚咽)
療癒師:那是一種「不被看見」的感覺,很強烈的「被忽略」的感受,讓妳很不舒服吧⋯⋯
媽媽:真的!!!非.常.不.舒.服!
療癒師:能直接說出「這樣,我不舒服!」,是很好的吧?
媽媽:呼⋯⋯(深深嘆了一口氣)過去的我,是不可能把這個感覺說出來的(想著、想著,又悲從中地哭了!)
這股哀傷,很美;是一股深深的、對自己的疼惜。一陣又一陣的哀痛眼淚,是在釋放一次又一次向內壓抑的力道,然後在哭泣之間的深呼吸和大吐氣裡,更大幅度地敞開自己的胸懷,用更多的溫暖來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
👆 步驟❸釋放舊有情緒/🧠 整合右腦的情感和左腦的邏輯
療癒師:哭完⋯⋯好多了吧?
媽媽:對啊!舒服很多呢!我剛剛突然有個感覺⋯⋯以前都不曾這樣覺得過!兒子們,被我這樣照顧,好幸福;我好想要被這樣照顧喔⋯⋯
療癒師:哇!很棒喔!妳開始會想要被照顧⋯⋯
接著,她向我聊起好多與先生和兒子們的小故事。一直以來,這三個生命中的重要男人,都是會想要照顧她的;先生在經濟和教養模式上的支持,大兒子對她的貼心,小兒子對她的撒嬌⋯⋯但她總是會因為不好意思而推開。
雖然有幾次,她曾聽過他們暖心的抱怨:「我們都不知道妳喜歡/想要的是什麼!」,但她卻完全沒有放在心上⋯⋯此時想來,這不也是一種忽略?
療癒師:愛的流動是雙向的;當個接受者,讓他們可以給予,會讓你們的關係更健康、更緊密。
媽媽:嗯嗯⋯⋯(喜悅的眼淚滑落)我現在才有真的聽懂他們在說的
成長過程中的負面經驗,讓這位媽媽的心逐漸地烙印出「我是不被在乎的」信念,而大腦的神經元也因為重複的相似事件,塑造出一支「我是不被在乎的」放大鏡。
這支放大鏡,讓她在往後的日子裡,當有「不被在乎/在乎」的人與事出現時,刻意地過度放大「不在乎」、無意識地忽略「在乎」,用以鞏固「我是不被在乎的」自我認知。
現在,她可以平衡地看待「在乎」和「不被在乎」。
在看見那些「自己其實是被在乎」的情景時,她的眼淚止不住地滑落;與先前的那陣眼淚相呼應,這陣眼淚像是一道春雨,滋養了心裡的「我是被在乎的」種子。
👆 步驟❹用新認知取代舊定義/🧠 用進廢退的神經可塑性
以視訊進行的〔療癒〕快結束時,愛撒嬌的小兒子跑到了她的身邊,嘴裡說的是「媽媽,我餓了!」,但她終於能聽到、問出小兒子真正想說的「媽媽,我們去吃飯!妳想吃什麼?」。
而跟在後面也晃悠進來的大兒子,徐徐說出的「不想煮的話,是要去外面吃嗎?」,也不再被她理解為催趕、責備。
最後,我用神聖祝福強化她的新自我認知:我的需求會被看見,我是被看見的。
當晚,她提出一個罕見的要求:吃麻辣鍋!這十多年,因為兒子們的緣故,她已經與麻辣鍋絕緣多年;再加上,她平日都會煮晚餐,一家四口鮮少有外食的機會。
「原來,妳喜歡吃麻辣鍋喔?」兒子們不約而同地問道。
看著媽媽津津有味地吃著麻辣鍋,他們心中都有了答案;人生中初次的麻辣鍋體驗,小兒子能配著飲料吃一些,大兒子則是吃了一口之後便敬謝不敏。
席間,她舉杯向先生和兒子們致謝,謝謝他們「陪」她來吃麻辣鍋⋯⋯而先生說的「我們喜歡『和』妳一起吃妳喜歡的食物啊!」和兒子們的點頭附和,讓她深深感動。
當她可以看見並在乎自己的感受時,她終於可以收下別人給自己的在乎了!
👆 步驟❺用新的自我認知創造新體驗/🧠 前額葉皮質:對事件擁有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