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5|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閱讀心得】《除了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重新認識人類史上的經濟學大師(1/4)-亞當·斯密

《除了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

此書誕生於2020年,作者在上一本書《資本的世界史》,說明了什麼是資本主義,並且解釋大眾對於資本主義的誤解。而這本書,作者將進一步補充經濟學三位巨人的故事,並一起思考這些經濟思想,是否可以解決現今的經濟問題。
這本書叫做《除了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但我個人認為應該叫做《經濟史上改變世界的三巨頭》,畢竟花費很多篇幅在敘述亞當·斯密、馬克思與凱因斯,三個經濟史上的代表人物故事與書籍,閱讀時還以為在讀人物傳記。
閱讀前注意!本書帶有大量凱因斯學派的觀點,如果你自知是新自由學派或者類似學派的觀點者,記得先思考一下要不要閱讀!
我將本書切為四章節,可以直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閱讀討論即可!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還記得幫我按個喜歡。

作者簡介

烏麗克.赫爾曼,是德國《日報》的財經記者,曾接受過銀行職員的職業教育,並於大學攻讀歷史與哲學。

開場

現行的經濟學與教學方式已經脫離了現實。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提問:「怎麼可能沒有人預見這場危機?」而英國的經濟學家則回應:「簡單來說,許多聰明人士的集體想像力在這裏出了狀況」
作者認為,現今主流經濟學之所以無法解釋問題,是因為經濟學不只是一門學科,他被當成傳播宗教的信條,人們只是在背誦教義,並希望大眾能照但全收。但這些教義其實充滿錯誤,所以才導致經濟危機的發生。
但若我們想重新了解經濟的運行方式,就必須了解過去的脈絡,了解經典:亞當.史密斯,卡爾.馬克思和約翰.梅納德.凱因斯,這三位分別引領十八、十九和二十世紀的理論家提出了最好的答案,分析他們的理論才能更加了解資本主義的樣貌,而現在是重新發現他們的時候了。

亞當·斯密(亞當·史密斯)

認識亞當·斯密(亞當·史密斯)
史密斯贊成「自由市場」,但他並不是一個極端自由主義者,贊成的原因是反對特權,並希望限縮地主與富商的特權。
史密斯1723年出生在蘇格蘭,他誕生的年代還沒有經濟學這門學科,所以他是以哲學家自居,而那個年代的歐洲還未工業革命,且人類也還未使用經濟方式思考,所以史密斯這位哲學家的理論與書籍,可以說是敲開經濟史的大門。
以下將簡略的敘述史密斯人生與兩本著作,《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誕生的背景。
史密斯誕生在英國上流社會中相對低的貴族,父親在史密斯還未出生前就去世,留下母親扶養獨子史密斯長大,也因此他與母親的感情非常緊密。由於史密斯的聰明才智,在14歲就讀大學時就可以跳級,並且獲得獎學金。但史密斯對於菁英教育很失望,因為當時的大學充滿歧視與奇怪又高昂的費用,且學科也充滿著不理性的神學,對史密斯而言,這些課程就是在浪費時間。
但在就學期間史密斯學會了使用高雅的英文,並成為自由業者,甚至成為一名講者,因此受聘有了收入。史密斯雖然口才不好,但他演講熱情又有感染力,且能運用生活例子,讓學生非常喜歡他的課程。這樣的演說方式也影響到他未來的書籍中。
史密斯在1759年發表第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論》,此書談論的是,人類很自私,但也關心周圍的人們過得如何,也就是人類有「同感」的能力。這本書說出了史密斯的道德論點,接下來他就開始著手思考第二本經濟論點的書籍,也就是《國富論》。
史密斯受到贊助,伴隨貴族弟子在歐洲壯遊,此時的歐洲大陸從1689年起就打著英法百年戰爭,所以當時人們關注研究法國軍事基礎的弱點,譬如背後的經濟基礎。此時1765年秋天,史密斯在巴黎認識了一群自稱經濟學家的重農學派,在這裡已經出現了「某人的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這樣的經濟想法,但巴黎的重農學派認為除了農業之外,工匠與工作坊對於社會沒有貢獻,史密斯在後來表示,這樣的想法是一種嚴重的誤解,幸虧這種錯誤論點沒有對社會造成損害。但也因為如此,史密斯表明了他相信工商業是有價值的。
1773年史密斯回到母親身邊,開始寫《國富論》,又花費三年修改在1776年交稿,此時時代背景是美國獨立戰爭。
史密斯發表書籍後,1778年擔任英國海關官員,與他極力主張的自由充滿矛盾,一直到1790年辭世,除修訂已經發表的兩本著作外,不在有新書籍誕生。

《國富論》
史密斯最有名的一句話是「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但其實在國富論中,這句話並不是重點,史密斯在書中想傳達的是「勞動才是財富的來源」。

史密斯推廣的自由是想解決重商主義
史密斯想解決的問題是當時的重商主義,簡單來說,各諸侯認為金銀財寶就是財富,所以想辦法增加國內的黃金白銀,並壟斷保護國內生產,對進口產品課大量關稅。於是重商主義的缺點與問題浮現: 1.每個人都想出口則沒有人進口 2.因為關稅過高,只對諸侯有利,不利於消費者。 3.貿易戰的產生,造成零和遊戲。 4.擁有最多黃金的國家,卻不是真正的富國。 所以史密斯希望的自由市場,其實是在針對重商主義的問題做出反應。能創造財富的事情是人的勞動,是勞動生產了商品與服務,而不是黃金或白銀,自此財富被重新定義,從存量變成一種流量,也就不再是一個所有物,而是生產與創造的過程。

建立在私益的總體經濟學
在史密斯的道德觀中,人類是自私又關心彼此狀況的,因此經濟觀也是從私益的追求,而展現在公益上。也就是說,人們彼此的交易活動能順利,是因為彼此信賴的交易雙方,也是建立在私人利益的心態上。商家之所以賣給我們食物與產品,不是因為商家的善行,而是因為他們也關心自己的利益。我們不會透過告訴商家我們多可憐來獲得好處,而是告訴他們這樣做可以獲得什麼好處,因此可得證,這是訴諸於自利。 在此要特別注意,史密斯並沒有推崇自私的想法,甚至也沒有推崇「任人所為」制度,他只認為經濟的順利運作,要感謝人們追求自己的利益。只要這種自私不傷害別人,也就不需要譴責。

機會的分配極度不平等,但必須如此分工才能讓經濟運作
國富論中提到,一個人會成資本家或工人,並不是因為智力的不同,而是一種巧合與運氣。 「人類天生的才能差異遠比我們認為的小多了…哲學家與挑夫也許是才能差異最大的兩種人,但他們之間的差異與其說是天生的,倒不如說是個人嗜好、社會習俗與教育的結果。…他們進入非常不同的職業,人們才注意到他們之間的才能差異,而且這種差異開始逐漸擴大,直到哲學家基於虛榮心而幾乎不願意承認他們之間還有任何相似之處。」 史密斯目的是告訴菁英份子,沒有理由去享受特權,但他並不為了去號召革命,推翻不平等,因為他認為「分工」是必要的,經濟運作需要資本家也需要工人。 史密斯深知唯有下層階級也受惠,社會才能欣欣向榮,所以呼籲不提高關稅,不支持壟斷企業,大量投資基礎建設與教育。史密斯還支持利益均霑論(trickle-down economics)希望透過國家富強,讓工人階級也一同受惠。

全球化的開始
站在分工的立場,史密斯認為自由貿易也是分工的一種,且想透過貿易致富的國家,應該要希望鄰國也是富裕的。 市場要夠大才會有分工,所以史密斯認為分工是否出現,受限於市場的大小,因此相對當時歐洲還在思考城市、村莊或國家,史密斯是帶著全球的思維在看自由貿易。 此時的歐洲列強是用殖民式的方式去管理新大陸,而史密斯認為放棄殖民式的管控,才能用更低廉的方式進行世界貿易。而這樣的論述在當時非常的前衛,而他的評估也馬上受到認證,因為1776年3月剛出版《國富論》,當年7月美國就宣告獨立,結果是當英國人還在擔憂失去控制的美洲會失去貿易,大西洋的貿易卻因為美國的獨立,而更加的蓬勃。 史密斯反對任何型態的壓迫,他認為剝奪他人的人權並不划算,因為奴隸沒有動機去工作。但當時的社會風氣並不能了解奴隸制不划算的想法,而奴隸真的比較昂貴嗎?至今各界依然分歧,但史密斯在這件事情的想法一貫,回到了前面提到的,唯有鄰居彼此都富有,我們才有可能富有,剝削不只讓被剝削者變窮,剝削者也會跟著變窮。

小結:前工業時代的經濟學家

史密斯的經濟學與後來的李嘉圖,被稱為「古典經濟學」,而此說法是源自於馬克思。 在史密斯,或者說古典經濟學的觀點中,時代背景是前工業時代,所以資本家並不是今日我們腦中的實業家,比較像是小型的工廠主。在那個還是農業主導的時代,古典經濟學已經體認到科技的重要,卻無法想像工業時代的到來,也就是說他們的經濟學,並不了解現代資本主義為何物。而後續的馬克斯,見證托拉斯與大型壟斷,他才是真的活在現代資本注意的第一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一杯豆漿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