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9|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教練式自我成長筆記:破除自我框架的四個提問法

我在上一篇「教練式自我成長筆記」專欄文章中,提到了自我框架形成的三個階段:自我標籤化、行為應該化、思想絕對化。能夠看見自己正揹負著自我框架,已經是很大的覺察與進步,但若我們的目標在於突破框架、步入自我成長,了解自我框架形成過程的下一個步驟,便是要想辦法破除攀附在我們身上的自我框架。這篇文章,要來和大家分享鄭依明教練在課程中提到的,四個破除自我框架的實用提問法。
如果你是第一次點進這個部落格,我在「教練式自我成長筆記」這個專欄裡,會分享我在AndAction團隊鄭依明教練所開設的「自我成長教練學」課程中的學習,還有對我個人生命的反思。如果你也對「教練式對話」、「自我成長」感興趣,請追蹤這個專欄,並繼續看下去喔~
攝影師:Olya Kobruseva,連結:Pexels
攝影師:Olya Kobruseva,連結:Pexels

相反證據提問法

課程中提出的第一個方法,就是「相反證據提問法」。意思就是,刻意指出與自己思考結果相反的事實證據,進而意識到自己想法上的謬誤。
其實這個方法並不限於用在自我教練、自我成長上,在各種需要批判性思考的場合,這種提問模式都是最快被想到、最基本,但也最實用的一種思考模型。
哈佛教授法蘭西絲卡.吉諾(Francesca Gino)也曾提出過類似的概念。她在她的《莫守成規》(Rebel Talent: Why It Pays to Break the Rules at Work and in Life)一書中,引用心理學者的研究,指出人們很容易陷入自己的觀點,而且只關心一種想法,那就是「自己的想法」。
為了避免這種思考框架,吉諾提出了「反事實思考法(counterfactual thinking)」,就是刻意用反於現狀、反於自己思維的視角去進行思考,在思考過程中,刻意找尋能夠反駁自己觀點的資訊,藉此拓展自己的視野與思考廣度。
吉諾也提及,反事實思考能夠促成正向的轉變。比如可能會讓工作的心情更愉悅,或是提升對當前人生的滿意度等等。「反事實思考法」的概念,與實際運用下來的成果,或許可以作為「相反證據提問法」的最佳代言與佐證。
《大亨小傳》作者史考特.費茲傑羅(Scott Fitzgerald)曾說過:「腦中同時保有完全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展現。」
時常問自己,針對我現在的想法,是不是有其他可能性?有沒有其他答案?有沒有其他的事實、證據,可以推翻我目前的觀點?時常在腦中與自己辯論,便是突破思考框架的第一步。
攝影師:Julia M Cameron,連結:Pexels

重新解讀提問法

第二個破除思考框架的提問法是「重新解讀提問法」。這個提問方式,看起來和第一個方法雷同,但後者著重在舉出「具體事證」以進行反駁,前者則著重在改變「解讀、理解與認知」。
課程中提到,任何結果,可歸咎的原因絕對不會只有一個。我們應該試著找出各種不同版本的解讀,對比原本解讀的版本,以察覺出原本解讀不合理的地方。
後來我在閱讀日文犯罪學書籍《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ケーキの切れない非行少年たち)時發現,這個提問法,與書中提到心理治療上常用的「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很類似。書中的認知行為療法被使用於性犯罪者的治療上,期待透過這個療法,達到性犯罪矯治、預防的效果,但當然,認知行為療法適用的面向不僅止於此。
作者宮口幸治在書中舉了一個認知行為療法的例子,或許可以作為「解讀提問法」的經典案例。在這裡我也想邀請你,跟著下面的案例一起想想看,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怎麼想、怎麼行動呢?你會如何重新解讀這個案例呢?
A和B打招呼,但B沒有回應A。
這時A會有什麼反應?A可能產生哪些想法?
A有可能會想:「B無視我!應該是討厭我吧!」而感到憤怒,下一次B向A打招呼時,A便刻意無視回去。從此A、B漸行漸遠。
但重新看一下事實描述,事實只有「B沒有回應A的招呼」,僅此而已。日常生活中,沒回應別人招呼的原因各式各樣,有可能是沒聽到、沒看到,也可能他正在用手機搶演唱會門票刻不容緩而選擇不回應,也可能他正戴著藍芽耳機聽重金屬音樂根本沒聽到有人叫他!
同樣一個客觀事實,成因卻有各式各樣,因而形成各式各樣的解讀。不管是認知行為療法,或是「重新解讀提問法」,都期待能透過找出不同版本的解讀,突破思考的框架。
當眼光變得多元了,想法也將不再被侷限。
攝影師:Startup Stock Photos,連結:Pexels

關注進展提問法

當已經能夠透過前面兩個提問法,破除思維侷限後,接下來就要轉而思考,怎麼做可以讓我有所前進?
這就是課程中提到的「關注進展提問法」。思考要怎麼為現況創造進展,試著創造原本在框架中沒有看見的可能性。
不同於前兩個思考方式,這個提問法比較像是在幫我們整理、盤點現況,更進一步去擬定行動計畫。
攝影師:Ann H,連結:Pexels

行動察覺提問法

最後,當目標、行動計劃都被設定好後,還需要透過「行動覺察提問法」來發掘我們的內在動機。
一個計劃被落實的可能性與人的內在動力有高度正相關。當內在動力越強,目標被實現的可能性就越高。為此,必須透過向自己提問 —一次次問自己「為什麼」—覺察心中真正的渴望,藉此發掘可以驅使我們不斷向前的那個強大動力。
在課程中,教練提到,我們可以試著這樣提問:「在接下來可能的進展機會中,有哪些機會,是最想要去試試看的的?」、「如果將這些機會按照你喜歡的程度的進行排序,會是怎麼樣的順序呢?」
不斷探詢內在的why,找到自己想要什麼,並以那樣東西作為驅動改變的力量,踏上自我發展的旅程吧!

希望這篇的分享有幫助到正在迷惘的你,也希望正在迷惘的你,能透過自我提問、對話,發現生命多元的可能性。有任何心得,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分享。
最後,我是克里斯汀,謝謝您借閱本書,讓書架上的書能被更多人看見: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理性的腦,感性的心。 被神製作時,指定以法律為基底,諮商為配菜,繪畫為調味,文字為點綴。 用盡力氣過活,只為活得像個人。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