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0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跳舞和數學一樣重要?被忽略的美學教育

一堂不該買的畫畫課
疫情期間,大家應該都試過很多不同幫孩子打發時間的方式。除了爸爸媽媽使出渾身解術陪小孩玩玩具、忙廚房、忙種花...。可能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樣,嘗試了很多線上課程。過去兩年的許多嘗試裡,我覺得最愚蠢的一項投資是個線上的畫畫課。這個畫畫課,是朋友一起揪團的,一次買一年的課程,想上多少課都可以。乍看之下,與其他貴森森的課程相比,很是划算。
一開始的時候,孩子們跟著老師的指點,畫出一幅幅精巧而成熟的風景、動物、卡通人物...,很有成就感。這些年輕而有趣的藝術大學的老師,會一邊上課、一邊跟學生互動,氣氛輕鬆有趣。但是,我陪孩子畫了幾次,就後悔了。我發現,課堂中多半是老師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教學,讓孩子畫出一張跟他一模一樣的作品。我們家三個不同年級、不同個性、不同風格的孩子,竟然畫出幾乎一模一樣的夜空、長得一模一樣的貓咪和深海水母。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在畫完之後,有時會懊惱地說:「這不像老師畫的!」後來,孩子們漸漸失去興趣之後,我也沒有想要再多鼓勵他們繼續畫。我摸摸鼻子,就當作是把錢丟進水裡,給自己學了一個功課。
花了大錢,學了什麼功課呢?藝術教育,不能只是模仿。
創作,應該是容許不同、接納多元、也欣賞各種各種可能性。孩子們的作品,不該跟老師一模一樣,每個孩子的作品也都應該不一樣。兒童繪畫不需要標準答案,應當鼓勵真誠的解讀與多樣的表達,需要的是自由的想象和鮮活的感受。愛狗的老二畫出來的狗,跟怕狗的哥哥弟弟們畫出來的小狗狗,理當帶著不同的情感呀!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天才
如果你也是TED Talk的愛好者,那極有可能你聽過這個演講 “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學校扼殺了創意嗎?)因為這是TED Talk開台以來最多人點閱的演講,截至此時(2022年3月)已有超過7200萬人次觀看。
肯.羅賓森(Sir. Ken Robinson)是誰呢?有人稱他為「世界的教育部長」,他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家之一,2003年,因為他對文化藝術的卓越貢獻,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爵士。令人惋惜的是,他已經在2020年因癌症過世,享年70歲。還好,他留下了許多令人琢磨再三的演講、文字,天下文化翻譯了Ken Robinson所寫的書籍,稱之為教育五部曲。肯.羅賓森相信:每個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Element), 教育的過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發揮每個人獨特的創意與特質,活得像他自己!
我們這一代的成人,在所謂「漸漸成形的現代教育體系」中成長,對於學校所提供的一切,基本上我們照單全收:每天一早到學校,按照學校的鐘聲上課下課、課程著重於語文、數學....一切似乎都理所當然。
但是,真的這麼理所當然嗎?一點也不!
為什麼現在全宇宙大部分的學校都長這個樣子?因為在19世紀前期、現今的「教育體系」正在建立的時候,那時的教育還不是公共事業,而是為了滿足當時快速工業化發展的需要的生產線。為什麼上課50分鐘休息10分鐘、以響亮的鈴聲來控管學生的時間?因為那是當時的「下一站」:工廠的作息。為什麼在意讀寫、數學?也是因為當時工業發展的需要,需要大量能夠閱讀與計算的工人。
慢慢的,高等教育蓬勃發展起來,整個高等教育也與國家的經濟發展緊密結合,此時科學、科技更加被看重。直至如今,大部分國家的教育的體系仍舊是很功利的,看中對於能夠「將來找得到工作」有幫助的科目:科學、技術、讀寫、數學...等;至於藝術、文學、創意等等,在教育歷史中不曾是重點。
弔詭的是,如此的偏廢完全無法反應這些「冷門科目」在今日科技世界中的關鍵位置。

iPhone為何賣瘋?蘋果美學吸人眼球
2007年開始,Steve Jobs穿著招牌黑色高領T恤、藍色牛仔褲在蘋果新品發表會介紹第一隻iPhone。至今,iPhone一直都是智慧型手機的主要玩家。2022年蘋果官方宣稱iPhone的全球智慧型手機的市佔率超過23%.不管官方數字灌水幾分,iPhone的「黏人度」(回購率)是個不爭的事實。硬底子的運算技術之外,其實與普羅大眾更相關的是:好看。手機好看、介面好看,連蘋果官網的頁面、甚至是包裝手機與電腦的外包裝、內包裝,都賞心悅目。
這便是所謂的「蘋果美學」。從Apple專用的Corporate字體、到所有產品極高的辨識性,其簡約、現代、極簡的流線感,讓眾多的消費者一旦走進Apple的世界就難以脫身。明明是在賣科技產品,但其實Apple高價販售的是一種生活美學。因為「追求美」是人類的內建本能之一。
再來看一個仍舊是Apple的例子。2001年iPod發表之時,一句「將一千首歌裝進口袋」(One thousand songs in your pockets)成功地顛覆了人們對於音樂播放器的想像,在iPod推出的第一年便賣出3.9億台!
從Apple的成功回看,設計的美感、文案的素養、甚至是「想像」新一代產品所需要的創意,團隊中不能只有科學家、技術人員,那些真的讓消費者動心、願意掏錢的關鍵,事實上多半來自於藝術家、設計師、作家、甚至是音樂家的貢獻!若我們仍舊覺得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 and math)是促進經濟活力的命脈,那就錯得離譜了。
托馬斯·蘇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是德裔美籍科學家,2013年時以研究神經觸突的突破性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有趣的是,他是主修巴松的音樂班學生。他說影響他一生最重要的老師是當時樂團指揮Herbert Tauscher.他回顧幼年的音樂學習,說道:「我沈浸在音樂的世界裡,每天瘋狂練習巴松管。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我的腦子隨時充滿新鮮的思想,沒有被『既定的事實』匡限,這使我在後來的科學研究之路走得更加長遠。」在不同場合的訪問中,他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多次談到自己對於兒童教育的觀點:「早期兒童教育不該著重在理工知識的灌輸,而是在於使孩子學會以藝術、語言的形式傳遞『美好的事物』。」
而蘇德霍夫談及的「新鮮的思想」以及「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正是驅動人類社會前進的種種革新的基礎。終究,美學素養該被以放大鏡重新查看。

世界的教育部長:「舞蹈和數學一樣重要!」
過去二十年,世界經歷天翻地覆的變革。在可見的未來二十年,變化的幅度只為越發劇烈。傳統的應試教育、以及「把小孩送到名牌大學」作為終極目標的教育,已經不再能反應急迫的時代需要。未來世界不只需要工程師與科學家,而是需要「每一種天才」!下一個世代需要的是富有彈性、熱情、跳脫框架的創意的新領袖,而在教育、商業、教育、文化各界之間的創意連結,需要在更加平衡的教育體系裡創生。因此肯.羅賓森(Sir. Ken Robinson)大聲疾呼:「舞蹈和數學一樣重要!」
親愛的成人,請小心保護孩子對於「美」內建的追求;小心,別讓學琴、學畫、學跳舞,與功利掛鉤。再度重申,美學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在於作品的仿真或完美,而是在創作過程之中,使創作者變得更富有創造力,提升他的美感經驗。因此,藝術課程的目的不在於得獎、參展、讓孩子的履歷光彩奪人,而是在於讓孩子在過程中,夠過五感(Five senses)的觀照、透過給予足夠的時間與空間放空與嘗試,直到孩子們了解「標準答案」不是唯一的答案,並以多種途徑表達自己。
你我的重責大任,僅只欣賞而已。
Dr. Mama的未來實驗室 Podcast可透過各大播客平台收聽 Apple Podcast Spotify and mor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