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幼兒,「共存」談何容易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心情經歷很大的轉折。
在出現國內幼兒染疫過世的案例之前,不論是國外的數據或國內的宣導,都讓我在面對自己或身邊的家人,做好可能隨時會確診的準備。
因為即便確診了,好像症狀不會太嚴重。
可是,就在邁出共存步伐之際,幼兒重症過世的新聞,震撼了同樣身為幼兒家長的我,這時候才發現,我很難接受國內真的有孩子因爲新冠肺炎離世,而更深的情緒是:
「我很害怕」
害怕,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基本情緒,它的出現提醒著我們有威脅靠近,必須有所反應,不然會陷入危險⚠️
害怕,讓我發現當自己連「共存」為何物都不清楚的時候,很難在一片「共存」聲浪中帶著孩子安在的過生活,於是,我整理了近期對疫情的體悟,定錨了目前面對共存生活的態度:
面對疫情還是需要害怕,但不需要將害怕無限上綱
在有孩子的情況下,共存,不是敞開胸襟擁抱新冠病毒,而是,對確診依舊存在必然的害怕,因爲這個害怕可以幫助我在防疫上持續維持自律,保護我以及身邊的人。
但為了繼續生活,也不能讓害怕無限上綱,因爲:
適度的害怕能為生活帶來保護,但過多的害怕則會僵化生活。
分享一本我最近很愛帶著孩子讀的繪本:「因爲寶寶笑了」
繪本描述著一對母子在經歷日本311地震後,心境出現很大的差異,媽媽生活陷入憂慮,但孩子仍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與希望,其中有一段孩子的吶喊很觸動人心:
「不要說,這個才開始的世界很糟糕!」
「不要說,我們很弱小。」
「我們想活著,我們想愛。
我們想觸摸,我們想感覺。
不管往上爬,或往下衝,我們都想大玩特玩!」
是啊!現在的世界讓大人很擔心,但也別忘了同樣的世界對孩子來說,卻處處是驚奇,充滿吸引力呢!
如果有孩子的你,正因為疫情造成的變動感到筋疲力盡,請別灰心,因爲這代表我們很在意也很努力的面對生活,所以先謝謝自己,然後再看看孩子,你會發現除了疫情之外,有更多有趣的事也在發生喔!
最近有發現孩子出現哪些令人會心一笑的舉動呢?
歡迎留言跟我分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陳維均諮商心理師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年假過去了,大家都還好嗎? 每年趁著年假休息的空檔,我都會撥出時間核對去年想做的事情,經過了一年,實際做到哪些?沒做到的又是哪些?核對之後發現,有個沒能打勾的項目並不陌生,而這個項目是我覺得很重要、也很想執行的內容,但卻始終沒有去做,那就是:運動。 明明是想做的事情,但卻不斷拖延,究竟是發生什麼事?
年末將至,看到不少人開始在回顧今年的點滴,不難注意到的是,會願意公布出來的大多是會令人感到羨慕的那種,比如說:在某某領域有了突破、得了獎、出了書、創立了自己的品牌、找到相愛的人結婚、生了孩子… 滑著手機看著別人分享進步的喜悅,但看著看著怎麼就惆悵了起來?因為這些經驗綜合起來會讓人有一種感覺:不同的人
我相信不少認真過日子的人,可能同時是許多人心中的靠山,但在成為別人安全感來源的同時,內心也渴望能有個安心託付的對象,只是這個渴望被藏得很深,深到即便出現合適的人,對方也感受不到。如果你對建立一段親密的關係感到渴望(這裡的親密關係可以是愛情、親情或友情),但卻不知道可以如何著手,文章內有一些思考方向
人長大之後,很多事開始為了追求效率變得有壓力,就連展現關心也不例外。我看過身邊不少人因為關心他人而感到挫折,因為.......
農曆七月是個令人充滿敬畏的月份,閩南、臺灣一帶將之稱為鬼月,在這個月不辦各種喜慶之事,惟恐將孤魂野鬼引進門。為了避免招來好兄弟,不少人在這個月份可以說是戰戰兢兢,盡本分的做好每件事,該普渡就普渡,不該晚上曬衣服就不要曬,因為:看不見的最讓人感到害怕..
你是不是也曾經出現過想休息卻不能休息的感覺? 面對這樣的感覺,是不是常告訴自己:再撐一下,事情做完就可以休息了? 可是,日常生活中有個奇妙的定律:總是有源源不絕、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事情等著我們處理,所以,隨著待辦清單不斷增加,好好休息這件事彷彿遙不可及,尤其在忙到焦頭爛額的情況下,休息更是天方夜譚
年假過去了,大家都還好嗎? 每年趁著年假休息的空檔,我都會撥出時間核對去年想做的事情,經過了一年,實際做到哪些?沒做到的又是哪些?核對之後發現,有個沒能打勾的項目並不陌生,而這個項目是我覺得很重要、也很想執行的內容,但卻始終沒有去做,那就是:運動。 明明是想做的事情,但卻不斷拖延,究竟是發生什麼事?
年末將至,看到不少人開始在回顧今年的點滴,不難注意到的是,會願意公布出來的大多是會令人感到羨慕的那種,比如說:在某某領域有了突破、得了獎、出了書、創立了自己的品牌、找到相愛的人結婚、生了孩子… 滑著手機看著別人分享進步的喜悅,但看著看著怎麼就惆悵了起來?因為這些經驗綜合起來會讓人有一種感覺:不同的人
我相信不少認真過日子的人,可能同時是許多人心中的靠山,但在成為別人安全感來源的同時,內心也渴望能有個安心託付的對象,只是這個渴望被藏得很深,深到即便出現合適的人,對方也感受不到。如果你對建立一段親密的關係感到渴望(這裡的親密關係可以是愛情、親情或友情),但卻不知道可以如何著手,文章內有一些思考方向
人長大之後,很多事開始為了追求效率變得有壓力,就連展現關心也不例外。我看過身邊不少人因為關心他人而感到挫折,因為.......
農曆七月是個令人充滿敬畏的月份,閩南、臺灣一帶將之稱為鬼月,在這個月不辦各種喜慶之事,惟恐將孤魂野鬼引進門。為了避免招來好兄弟,不少人在這個月份可以說是戰戰兢兢,盡本分的做好每件事,該普渡就普渡,不該晚上曬衣服就不要曬,因為:看不見的最讓人感到害怕..
你是不是也曾經出現過想休息卻不能休息的感覺? 面對這樣的感覺,是不是常告訴自己:再撐一下,事情做完就可以休息了? 可是,日常生活中有個奇妙的定律:總是有源源不絕、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事情等著我們處理,所以,隨著待辦清單不斷增加,好好休息這件事彷彿遙不可及,尤其在忙到焦頭爛額的情況下,休息更是天方夜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以前的她世界很小,總圍繞的父母;現在的她世界寬廣,充滿了驚奇與樂趣,該學習信任,放手讓她盡情探索了!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在茉四個月大的時候,我就回職場上班,茉也開始了她的托嬰中心之路。 和所有父母一樣,最擔心的就是把孩子往病毒碼更新集中營送去,一開始我們真的是ㄔㄨㄚˋ著等!深怕保護力還沒有建立好的小茉茉不小心被病毒選中…. 抵抗力不能靠運氣 阿茉出生於2021年新冠病毒幾乎鎖國的那年,這年出生的孩子和家長們都非
我不知道是不是也會有人跟我一樣 會對 “死亡” 感到恐懼 我恐懼的不是自己的死亡,而是親人的死亡 小時候,真的很小,大約3、4歲的時候 我會在某種時刻,就像開關被打開一樣心中浮起深刻的恐懼感 然後抱著媽媽哭著說,害怕她死掉 那時候不懂,媽媽大概也覺得:傻孩子~ 但這樣的恐懼感,無從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嬰兒不適合戴口罩, 如果進出公共場所或醫院, 我會建議讓嬰兒戴防護罩或是推車的雨遮(注意空氣流通), 防止其他人的口沫接觸, 而如果去托嬰中心,就是想辦法讓孩子抵抗力增強, 千萬別讓完全無法口語表達的嬰兒戴上口罩, 如此一來只會增加風險而已喔!
Thumbnail
和孩子分開時,孩子會出現強烈的不愉快情緒,這種狀況很常讓家長苦惱,因此,不少家長帶著 #分離焦慮 的議題來找我聊。 在面對分離焦慮的議題上,我跟許多仿間的建議有著基礎上不同的見解。    首先,我不認為孩子在某個發展階段裡,會有較嚴重的分離焦慮狀況;再來,我也不認為分離焦慮應該被當成一個需
Thumbnail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以前的她世界很小,總圍繞的父母;現在的她世界寬廣,充滿了驚奇與樂趣,該學習信任,放手讓她盡情探索了!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在茉四個月大的時候,我就回職場上班,茉也開始了她的托嬰中心之路。 和所有父母一樣,最擔心的就是把孩子往病毒碼更新集中營送去,一開始我們真的是ㄔㄨㄚˋ著等!深怕保護力還沒有建立好的小茉茉不小心被病毒選中…. 抵抗力不能靠運氣 阿茉出生於2021年新冠病毒幾乎鎖國的那年,這年出生的孩子和家長們都非
我不知道是不是也會有人跟我一樣 會對 “死亡” 感到恐懼 我恐懼的不是自己的死亡,而是親人的死亡 小時候,真的很小,大約3、4歲的時候 我會在某種時刻,就像開關被打開一樣心中浮起深刻的恐懼感 然後抱著媽媽哭著說,害怕她死掉 那時候不懂,媽媽大概也覺得:傻孩子~ 但這樣的恐懼感,無從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嬰兒不適合戴口罩, 如果進出公共場所或醫院, 我會建議讓嬰兒戴防護罩或是推車的雨遮(注意空氣流通), 防止其他人的口沫接觸, 而如果去托嬰中心,就是想辦法讓孩子抵抗力增強, 千萬別讓完全無法口語表達的嬰兒戴上口罩, 如此一來只會增加風險而已喔!
Thumbnail
和孩子分開時,孩子會出現強烈的不愉快情緒,這種狀況很常讓家長苦惱,因此,不少家長帶著 #分離焦慮 的議題來找我聊。 在面對分離焦慮的議題上,我跟許多仿間的建議有著基礎上不同的見解。    首先,我不認為孩子在某個發展階段裡,會有較嚴重的分離焦慮狀況;再來,我也不認為分離焦慮應該被當成一個需
Thumbnail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