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一直擱著沒做的事,可能是因為陷入「信念固著」

2022/02/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年假過去了,大家都還好嗎?
每年趁著年假休息的空檔,我都會撥出時間核對去年想做的事情,經過了一年,實際做到哪些?沒做到的又是哪些?核對之後發現,有個沒能打勾的項目並不陌生,而這個項目是我覺得很重要、也很想執行的內容,但卻始終沒有去做,那就是:運動。
「明明是想做的事情,但卻不斷地拖延,究竟是發生什麼事?」
幾天後,我下樓遇到揹著瑜珈墊剛運動完的鄰居,我向她投以羨慕的眼光並讚嘆:「妳剛剛去做瑜珈喔?好好喔!」然後鄰居就撥著柔順的頭髮說:「呵呵呵,妳小孩還太小,等他們大一點妳就自由了。」
簡單的對話,又讓我陷入思考:
「哦?所以是因為照顧小孩才沒時間去運動嗎?」
「對我而言怎麼樣才叫做運動?」
這一問才發現我對運動有著一套充分且必要的條件:
運動應該持續一段時間
運動應該要爆汗
運動應該要找專業
運動應該要有一定的強度
而這些「應該」就像層層的枷鎖限制著我的行動,每當我有想運動的感覺時,就會被這一連串「應該」轟炸:
你有時間嗎?
你運動的方式可以爆汗嗎?
你有找老師嗎?
你的方法可以鍛鍊到肌肉嗎?
所以拖延會發生不是因為不想去做,而是當自身條件沒有呼應到內心的那些應該時,就會讓人覺得不能去做。也就是說:
內在的信念,那些「應該」,限制了我們的行為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稱「信念固著」(belief perseverance)。這是指當我們對某議題形成想法,即便有證據否定它,想法也不會因此而改變。這種知道是不合理的信念,但還是義無反顧地相信到底是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針對某個議題想出一個說得通的理由時,那些理由自然會生存下來,研究也證實,一旦想法形成,只要考慮那個議題,就會強化原本的想法(Tesser, 1978)
看到這裡不用太灰心,因為信念固著所產生的效應是有方法去減少或消除的。想法的形成需要先被相信,也就是人需要經歷被說服的過程,感到合理之後,想法才有可能被接納,因此,如果要降低舊有信念的影響,我們需要創造一個新的被說服的空間:
  1. 辨識背後的想法
注意生活中那些「一定要」、「絕對不能」、「應該」,你就會發現那些遲遲無法執行的事情背後,其實有一套自己的規則或標準,而遵循那些規則跟標準可能讓我們會感到失敗或罪惡,還容易對別人生氣。所以,試著把你的規定或標準寫下來,你會從寫下來的內容中得到一些啟發。
2. 調整信念並大膽嘗試
將寫下來的規定做調整,這個調整是指:將信念變得更有人味,更適用於自己的生活。
當我覺察運動規定所帶來的限制後,重新評估目前的生活狀態並以新的信念告訴自己:「運動,其實可以不拘泥於任何形式」。當新的想法產生,才開始看見運動型態的多元,原本的那些「應該」也被鬆綁了,而在那之後我也有屬於自己很不錯的運動經驗。
所以,why so serious?
每一個嘗試都代表了一層的冒險跟一個新的學習,而我們可以選擇過一個更貼近自己的生活。
    陳維均諮商心理師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