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Susan Sontag
譯者: 程巍
出版社:麥田
我的主題不是身體疾病本身,而是疾病被當成修辭手法或隱喻加以使用的情形。我的觀點是,疾病並非隱喻,而看待疾病最真誠的方式--同時也是患者對待疾病最健康的方式,是盡可能消除或抵制隱喻性思考。然而,要居住在由陰森恐怖的隱喻構成各種風景的疾病王國而不蒙受隱喻的偏見,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寫作此文,是為了揭示這些隱喻,並藉此擺脫這些隱喻。 ~蘇珊.桑塔格
一.走入疾病王國
2020年初,一場意外的疫病全球大流行,讓這個世界的每個人都成為了疾病王國的公民,戴上了該王國特有的口罩護照。不論是本來健康的人或正飽受疾病痛苦的人,無一例外受到影響。生病,成了一種普世經驗,成了這個世界人類的共同語言。
疫情持續了兩年多,我們開始選擇和病毒共存,這涉及的不只是政府防疫政策的改變,更關乎社會裡人們心態的調整。當我們的身體接受了疫苗的保護,心理上又該用什麼來防疫?我們對病毒理當有更多的認識,但許多的迷思仍揮之不去。新聞媒體報導,有確診者在恢復陰性後重回工作崗位,卻遭到同事歧視,也有孩子在康復後重新返校上課,竟遭到老師酸言酸語……恐懼疾病是人的天性,然而,人與人的信任卻也遭到破壞,很多的歧視和閒言閒語加諸在確診者身上,即使身體已經康復,心理卻遭受另一種折磨。是的,我們理智上知道新冠病毒的感染力,知道怎麼預防它,知道染疫不是任何人的錯,但有一種無意識的迷思和恐懼,一種烙印在語言裡的習慣,可能讓我們給疾病增加了更多無形的力量。
二.不只是生病
桑塔格在七十和八十年代分別寫成〈疾病的隱喻〉以及〈愛滋病及其隱喻〉兩篇長文,探討疾病的隱喻/迷思如何影響人們生病的經驗,如何形塑一個文化對待疾病和患者的方式。隱喻,如亞理斯多德所定義的,是「藉著屬於另一事物之名,指稱某一事物」,就如同我們會為現象進行詮釋,人們運用隱喻,本是想更清楚地瞭解、溝通某一個複雜的事物;但這些隱喻也構成一層神秘的面紗,常模糊了事物本身的面貌。對於疾病這種普遍的人類經驗,我們的文化裡存在著許多的隱喻迷思,使得「生病」這一件事往往無法單純,患者的受苦體驗也更加複雜。
從早期結核病被視為是一種浪漫病或熱情病,癌症被認為和壓抑的性格有關,到愛滋病被賦與的許多性道德意涵,桑塔格從文學、語言和政治等各種角度,銳利地呈現出許多我們或許並沒有那麼仔細覺察到的隱喻。隱喻迷思所帶來的一個負面結果是,人們不願意正視疾病、好好接受治療,反而將疾病當作一種時尚身分,或是尋求另類療法的幫助,而更嚴重的是和性活動有關的傳染病,則常常會和某些團體有所聯結,甚至被賦與政治意涵,造成了恐懼、歧視和排外。
也許,隨著科學的進步以及對疾病理解的增加,很多的迷思會漸漸消失或轉變。我們現在沒把結核病看得那麼特別,也不再把癌症當作絕症了,HIV也慢慢地被當成一種可以治療的慢性病。然而,一旦出現一種新的疾病,當人們對它的性質還不甚瞭解,當它對我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重大影響時,各種的隱喻迷思又不可避免地顯露在我們的語言和思惟裡。
三.觀看疾病的方式
當這個世界面臨新冠病毒的無情肆虐時,我們除了力抗疾病本身,也應該好好檢視它的文化意涵。仔細想想,我們現在用了哪些語言描述這個病毒?我們將它當成某種犯罪兇手,疫調足跡與匡列接觸者,找出感染源所在,好像在緝捕兇嫌似的。然而在這種語言描述裡,病人似乎也無辜地被當成兇手,當成異類,當成是病毒本身。如果是你我染疫,會希望被社會這麼對待嗎?然而在疫情的流行時期,這類的語言與隱喻,卻成了一種你我都不知不覺在使用的流行用語。
當疾病承載了過多的、根本不屬於它的隱喻迷思,它的真正意義不但被隱藏起來,汙名化的問題也隨之而至。桑塔格想透過剝除這些疾病迷思,而減少想像和汙名化所帶來的痛苦,這是對疾病進行「除魅」,是試圖走出隱喻迷宮而真實面對疾病的努力。然而,疾病本身可能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尤其是對慢性病而言,它牽涉到的層面不只是純粹身體上的,還包括一個人心理與社會方面的調適。桑塔格力抗疾病的心理解釋與道德解釋,認為這是將責任置於患者身上最有力的方式,「要正視癌症,就當它只不過是一種病而已……它沒有意義,也未必是死亡判決。」
但「只是一種病」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把癌症僅僅當作一種疾病來治療,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反覆地思考桑塔格對於疾病心理化的批判論點。我想,作為一種深刻的生命經驗,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它不太像是突然闖進而可以馬上趕走的意外之物、不是那種吃了幾天的藥就可以治好的東西,一個人要花長時間和它相處,要調適自己的心理、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以筆者自己的生病經驗而言,慢性疾病往往沒有那麼單純,在醫學還沒有辦法像處理感冒一樣處理慢性病時,病患自己還是必須負起一些「責任」--這裡的責任並不意味著譴責,而是意味著患者有權利和能力去掌控自己的生活,能選擇和疾病共處的方式。他不單單只是一個受害者。
當卡夫卡說自己的結核病其實是心理疾病時,他或許想傳達的是自己不只是身體生病了,心理也飽受折磨。他的整個人生都因病受苦,無法簡單分割成獨立的身體部分和心理部分。用心理化的語言來描述身心整體的痛苦,這樣的說法並非隱喻,而是想傳達出生病這一件事是多麼地難受、對整個生命造成的影響是多麼大。當現代醫學更加詳細地研究心理健康以及生活壓力對免疫系統的影響,關注癌症與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調適,我們所面對不只是醫學的典範轉移,對於一個終究會生病的人來說,對於疾病的看法以及疾病下的自我認同與生命敘事,也勢必跟著變化。
四.請好好生病
當我們努力走出疾病王國的隱喻迷宮,面對真實的生病經驗、面對疾病本身對於身心靈各生命層面的影響,或許會發現它還是很複雜,充滿了太多的陰影與陷阱,就如同人生本身。此刻我想到《瘟疫》裡李爾醫師的建言,他說對抗瘟疫唯一的方法是正直--也就是盡自己的本份,我想這對每個正為疾病所苦、或遲早有一天會被疾病找上門的你我而言,確實是最合理的行動。如果生病,那就好好生病、尋求科學的治療方法吧,生病的確很不容易,但也沒那麼可怕,讓我們給自己也給身邊的所有人,一個好好生病的權利吧!
🌥️🌥️🌥️